教材教学一蓑烟雨任平生由定风波论古诗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定风波》论古诗词鉴赏手法兼整本书导读教学案例华州区铁中杨花婷

一、背景分析

王荣生教授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关键性问题。《定风波》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生在高一已经学过本首词。如果再次学习《定风波》,就要根据学生情况,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年版),着眼学生未来参加高考,发散思维,整合资源,引导学生由古诗词鉴赏手法入手,通过对本首词的鉴赏,掌握常用的几种古诗词鉴赏手法,并读懂苏轼,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苏词语言的艺术魅力,合作鉴赏运用的艺术手法,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贬官后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所含的人生哲理,走近苏轼,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谁?老师用一首是来揭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是苏轼,今天,我们一起赏析他的词作《定风波》,力透文字,走近他,了解他,和他成为朋友,学习他的人生智慧,感悟他的人格魅力。(由苏轼的一首诗导入,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为后面整本书导读做准备。)

(二)作者简评

在散文、诗歌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上,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他就是一位“文艺全才”。(由对苏轼在各个领域的评价入手,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苏轼、走近苏轼的兴趣。)

(三)板块任务驱动

任务一:品读一首词

要求:通过诵读,结合老师给的鉴赏诗词的抓情语、找意象、辨手法三种方法赏析《定风波》。

步骤一:古诗词鉴赏之抓情语

古诗词鉴赏中,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就是通过诵读,感悟文字中流露出诗人的情感。懂得“古代诗家语”,懂得古诗词对语言的变形,把古代诗家语“泡”开来读,将深层意蕴品悟出来,引导学生抓情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心绪和情感。课堂上,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

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抓住“莫听”、“何妨”赏析,“莫听”之“莫”就是不听,明明雨打在身上,却说不要去听、不必去管,这分明是不必为外物萦怀,不必将风雨放在心上的处事态度。“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一边吟诵,一边长啸,并且慢步徐行。诵读品味中,脑海中浮现出诗人挑战风雨、享受风雨的姿态与神情。学生在此处谈自己对苏轼的认识时,觉得他不仅无所畏惧、气定神闲,还有些许可爱。学生与苏轼拉近了距离。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风雨中行走哪有乘车轻快呢?哪为何要说轻胜马?“竹杖芒鞋”是草野百姓的装束,“马”常是显贵之人的坐骑。两相对比,有一种闲散江湖更让人一身轻松之感,“轻”也许不是身轻而是心轻。

抓情语就是要抓住能体现诗人情绪、心绪和情感的词,这些词细品传达诗人当下的喜怒哀乐,人生哲思。

步骤二:古诗词鉴赏之找意象

找意象是鉴赏古诗词常用的方法之一,本首词中最突出的意象就是“风雨”,共写了三次雨:穿林打叶之雨——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分别是眼前景——生平事——心中理。通过设置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对“风雨”的理解,词中眼前的“风雨”指自然界的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风雨”,是生命中遇到的风风雨雨。

1、“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请找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中意象,并分析其含义。

在赏析“风雨”这个意象中,学生体会到它是带有象征性的,并对下面的“料峭春风”、“山头斜照”有了清晰的认识,分别是人生逆境、人生希望的寄意。

步骤三:古诗词鉴赏之辨手法

本词从遇雨的生活小事写起,写到了深刻厚重的人生感悟,以小见大。用眼前的“风雨”,道出心中的“风雨”,可谓一语双关。“归去”,让人想到了志趣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陶渊明,通过用典,也想表达自己的心声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词的理解,同时对苏轼有了更深的了解。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任务二:走近一位词人

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了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请你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对这个问题,师生在赏析词作最后一句话时,就总结出来苏轼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间所获得的顿悟:人生在世,风雨本是常态,不必大惊小怪。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那么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因此,回顾苏轼的一生,所贬之处,都能留下体现他旷达、乐观的诗句:贬到杭州,“我本无家好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苏轼生出敬佩之情,感叹苏轼的伟大,触发自己对人生的挫折、困难的重新认识,不回避、不逃避,直面人生遇到的挫折、困难,坦然、乐观面对。学生得出的这些认识就是与苏轼的对话,这位人生的导师给了我们人生道路的方向。此刻,在学生心中,他不仅仅是前面导课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文艺全才,高高在上的大家,还是在座所有师生的人生导师和朋友。

任务三:阅读一本书

当激起学生的兴趣时,课堂上展示了林语堂对苏轼的一段评价的话语及林语堂《苏东坡传》的思维导图,进一步激起学生读《苏东坡传》的欲望,全面深入了解苏轼。

1、展示整本书阅读思维导图

2、布置阅读任务

(1)假期每天阅读一章,写不少于字的读后感;

(2)整本书读完后,撰写不少于字的读后感;

(3)小组合作制作ppt,课堂上分享交流读书心得。

(四)课堂总结

1、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抓情语、找意象、辨手法,并会灵活运用。(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表现美、鉴赏美的方法。)

2、由赏析苏轼一首词体会到词人的伟大,进而走近词人,阅读《苏东坡传》。(体现立德树人目标,也为进一步落实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

四、教学效果

学生由读懂词到走近词人,进而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并坚持每天打卡撰写读后感。

暑假我们一起阅读《苏东坡传》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让我对苏东坡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大文豪,他的诗词写得很妙,他为官心系百姓,又谈薄名利。而当我看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时,对他一生传奇经历颇为感慨,平凡中伟大苏东坡更接地气,更是让我多了几分对他的喜爱与敬仰。

——孔家骏

“浩然正气”说的就是一种心胸的宽广。苏东坡认为,气是独立的,不会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正如人的初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倘若他有怎么样的初心,那么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无不体现着。而这正是苏东坡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重大的挫折,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人生起伏又如何,不改初心,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哪怕是处在人生的低谷,都要学会调整自我的心态,做到问心无悔就好了。

——温玉凤

看完正本书,东坡先生的一生看似坎坷,细看华丽的,给我带来了许多感触,虽相隔千年,但现在如同近在咫尺一般。

——韩宇轩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乐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带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而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器回归于清纯空热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话,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亨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宋香玉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刘悦阳

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

来稿请发至邮箱gzyw

txlexu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yd/5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