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孩子的期待,可以是良药,也可以是毒药

开学了,厌学和抑郁的孩子又增加了。碰巧,今日无意间看到某奶粉(×睿)广告,一位妈妈费尽心思想要自己的宝宝弹一手好琴,效果差强人意。于是她煞费苦心地挑选了这款奶粉给孩子,心想:“我要给他最好的起点”。结果孩子喝了以后立马“升级”,在妈妈上班时拨通其电话,在电话中用自己稚嫩的手指断断续续地谈了一段乐曲给妈妈听。听到从电话那端传来的钢琴声,本来焦头烂额的妈妈流下了欣慰的眼泪。

且不说此广告有多少渲染的成分,但它却折射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父母将自己对生活和未来的期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厌学和抑郁的孩子们,许多恰好又背负了父母那沉重的期待。那么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来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是好是坏?怎样的期待算合适?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

根据德国HelmStierlin提出的派遣理论(DelegationTheory),当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出现以下5种情况时,容易制造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反之也许我们可以推论,如果你给到孩子的期待没有出现以下几点情形,那就还好。

1.期待过重,超出孩子的能力上限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家人对孩子的期待远远超过了孩子当下的能力范围。而这些期待中,多少又有一部分是父母或家庭的前辈们自己未能完成,而又心有不甘的:“一只大鸟自己飞不远,就在窝里孵一只小鸟,让小鸟替ta去飞。”

这样的孩子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要么心中一个执念:“我不能让家人失望,我要努力”,默默努力,压榨自己,甚至成为“耗竭综合征”(Burning-outSyndrome)患者;要么可能是极度的反抗,父母越希望ta做什么,ta越不顺从,甚至不惜用抑郁和拒学来保护自己。

一位曾来我这里求助的女生,她在国内一所顶尖大学就读,爸爸是中学老师,妈妈是会计。一个“完美”的家庭,结果女孩在一次期末考试受挫后就不肯去上学了。父母困惑,女儿从小乖巧、优秀,怎么会厌学。

结果治疗中女孩说的话让父母大吃一惊:“我从小就像一只过载的骆驼,背上都是父母的期望。爸妈虽优秀,但他们年轻时因为家里穷,都没读成大学,他们都有一个没实现的学术梦。从小,我考了90分,他们要我考分。我考了分,他们说我字写得还不够好看。我考上大学了,他们说我当上了教授才算对得起他们,说他们一切都是为了你,要我不要辜负他们。这就像一个魔咒,每次考试时,他们的话都会在我耳边嗡嗡作响。我不能失败,但我却真的失败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有的父母,虽然嘴上未明确给孩子提要求,但会通过各种间接的方式隐晦地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期待,这种潜意识层面传递的期待同样影响深远,“我妈妈从不跟我提要求,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她对我饱含期待。她对自己和婚姻都失望至极,我有记忆开始她就常在我面前感叹命运不公,说像我爸这样赚不到钱的男人有多可恶。听得多了,我慢慢就觉得赚钱就是我的使命。有时我太累想修整一下时,脑子里就会自动跳出妈妈的叹息,我就会自动地让自己继续工作”,一位“耗竭综合征”的金领如是说。

2.不同家人给孩子的期待相互冲突,孩子纠结

有的家庭是另一种情况:爸爸给孩子一个期待,妈妈给孩子一个要求,结果两者的期待彼此冲突。孩子夹在中间,不知道该听谁的,左右为难。谁的殷切期待都不能不听,但又都不能全听。

“我爸爸要我以后做工程师,他说那些风花雪夜,舞文弄墨的文科都没用。我妈则完全相反,要我当作家,她觉得真正的‘牛人’都是那些对人生意义有思考的人。我看文学名著时,我爸就骂我,说我废物。我做物理模型,我妈就在旁边冷嘲热讽,说我和我那木头老爸一个死样。我烦死了,所以高考报志愿时我谁的都没听,索性报了考古系。他们越烦我,我就越挫越勇,越不听他们的”,这个孩子最后选择以“谁的话都不听”的方式,试图摆脱父母对他的“双重束缚”。

3.孩子没有收到任何期待,迷茫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父母会问“那是不是不给孩子任何期待或压力就行了呢?”答案是:肯定不是。

有不少这样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没什么具体的期待,也对孩子日常言行提不出什么指导意见。孩子看似自由自在,但内心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一些孩子甚至会觉得自己不被家人需要,自己不属于这个家庭,像个外人。这种心情其实很容易理解,期待一方面意味着压力,但同时也意味着给你期待的这个人和你的羁绊。

个体从小和家人的这种连接少了,长期当“空气”,会慢慢变得“习惯”一个人,有的可能就成了当下大城市里常见的“空巢青年”。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单位和住处两点一线,看上去无欲无求,不需要和别人的连接,但许多可能是平日没有体验过被家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zs/10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