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干货细数药物相关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肥胖人数的增多,高血压在未来的患病率还会增加。

依据病因学,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是由多种条件和因素引起的,去除病因血压会自行恢复正常。

在继发性高血压的多种因素中,药物导致的继发性高血压经常被忽视,这些药物可能是用于治疗急性或慢性疾病的处方药或非处方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已经控制高血压的血压值,可能减弱降压药的药效,甚至可能引起高血压危象。

1.药物相关性高血压中常见的药物及相关机制

常见的引起药物相关性高血压药物有:抗炎药、拟交感活性药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激素、抗抑郁药、免疫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麻醉药、中药和补品、重金属和毒素、降压药、麦角生物碱及其他药物等。

不同的人对这些药物引起高血压反应不相同,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药物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引起高血压,例如钠水潴留、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直接作用于小动脉平滑肌使其收缩或其他还未明确的机制。

总之,在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中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使用了某些可以引起高血压的药物,尤其对于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病的患者尤其要警惕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下面对于不同药物引起的高血压具体介绍如下:

2.1抗炎药

抗炎药是用于治疗组织受到损伤后所发生的反应性炎症的药物,主要用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抗炎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甾体类抗炎药,如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类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1.1甾体类抗炎药

甾体类抗炎药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高血压,大约15-20%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者会发生高血压,而且高血压效应与使用剂量有关。

甾体类抗炎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高血压:通过强烈的盐皮质激素效应引起钠水潴留进而增加了循环容量、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通过允许作用增强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抑制内皮细胞产生前列环素、一氧化氮(NO)等血管舒张因子的产生并增加了血管紧张素II的分泌。

甾体类抗炎药中引起钠水潴留最多的是氟氢可的松或氢化可的松,即使接受生理剂量氢化可的松也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

高剂量的酮康唑或其他影响甾体类抗炎药排泄的药物也通过盐皮质激素效应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血压会进一步升高,而且对血压的控制更差。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使用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时应使用最小剂量和最短维持时间以减少高血压等副作用的发生率。过量或长期局部使用含有甾体类抗炎药的皮肤软膏也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

甾体类抗炎药所致的高血压通常对限制液体摄入及利尿剂反应良好,在降压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血钾浓度。

2.1.2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包括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是导致药物相关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其抗炎机制是阻断了具有血管舒张作用和利钠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尤其是E2和I2,这也是它能升压的原因:外周血管收缩使外周阻力增加,尿钠减少和肾血管收缩引起钠水潴留。

非甾体抗炎药平均能使血压升高约5mmHg,这种升压效应在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病、老年人以及利尿剂治疗的人群中更为明显。

非甾体类抗炎药不但可以升压,还减低了降压药的药效,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但不会影响钙通道阻滞剂(CCB)或中枢降压药如可乐定的降压作用,因此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或中枢降压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无需减量。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血压的影响并不相同:吲哚美辛、萘普生和吡罗昔康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可以引起与给药剂量平行的血压升高;而阿司匹林和舒林酸仅能引起轻微的血压升高。

一项对例关节炎患者进行的研究,比较分析了塞来昔布和双氯芬酸的心血管副作用,有27.8%出现了心血管和肾脏副作用,其中16.6%出现了高血压。

研究得出在应用传统NSAIDs(双氯芬酸)或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的患者之间高血压的发病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传统NSAIDs和COX-2抑制剂的高血压效应无显著差异。

因此如果高血压患者需要解热镇痛药,则需要考虑其他药物如扑热息痛。同样,在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也尽可能小剂量短时间,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监测心肾功能和血压。如果有条件,可以评估抗炎药物的钠含量,这可能与血压有关。

2.2拟交感活性药物

拟交感活性药物(也称为肾上腺素能药和肾上腺素能胺)是刺激性化合物,其能模拟交感神经系统的内源激动剂的作用,主要内源激动剂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起作用,如直接激活突触后受体,或阻断某些神经递质的分解和再摄取,或刺激儿茶酚胺的产生和释放。

按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直接拟交感活性药物(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和间接拟交感活性药物(药物与受体之间不相互作用),前者包括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和多巴胺能激动剂,后者包括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剂,增加儿茶酚胺释放和儿茶酚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2.2.1直接拟交感活性药物

α-肾上腺素能受体(麻黄碱、伪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咪唑类等)在全身或局部用药时均可以产生拟交感活性。因此,局部使用的鼻粘膜收缩剂、滴眼液或止咳糖浆可能具有全身拟交感活性,进而增加血压。

茶碱、可可碱、咖啡因等则抑制了磷酸二酯酶起到拟交感活性;而利血平或丁苯那嗪则通过刺激儿茶酚胺囊泡脱颗粒来起作用。

β1受体激动剂如多巴酚丁胺通过提高心率和增加心输出量引起血压升高;沙丁胺醇是治疗哮喘一线药物,直接作用于β2受体,通过中枢拟交感活性(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和外周β1肾上腺素能作用(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引起血压升高。

曲坦类既是直接拟交感神经药也是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它通过收缩脑血管和抑制神经元进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尽管曲坦类对脑血管有选择性,但其对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也有一定收缩作用,使用后将增加冠状动脉缺血或高血压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需要避免使用含有这些拟交感活性药物。

2.2.2间接拟交感活性药物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儿茶酚胺的降解,增加突触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应用了COMT抑制剂的高血压患者在摄入富含酪胺的食物后,血压可进一步升高并难以控制。

文拉法辛、米那西兰、度洛西汀等儿茶酚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儿茶酚胺的摄取,使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可卡因、安非他明等可以通过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这些药物均可使内源性儿茶酚胺浓度增加从而引起高血压。

某些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也有间接拟交感活性。

2.3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

长期饮酒与高血压有关,并且饮酒越多高血压患病率越高,所以限酒有利于降压。

乙醇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降低降压药(除α-受体阻滞剂)的药效来增加血压。

有研究表明,限酒可以使收缩压下降4mmHg,舒张压下降3mmHg。乙醇在体内被酒精脱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很快再被乙醛脱氢酶氧化,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它某些代谢产物不可逆地抑制胞质内和线粒体内的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血中乙醛浓度升高5-10倍,并可通过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来增加血压。

安非他命是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交感区的刺激物,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多巴胺与去甲基肾上腺素神经传递质系统的突触活动,引发由轴索末端释放出多巴胺,阻碍多巴胺的再度使用,抑制囊泡中多巴胺储存,抑制酵素摧毁多巴胺,以上种种都促使机体制造出更多的多巴胺并可能引起高血压、心动过速或其他严重的心血管系统副作用。

尼古丁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也可一定程度的增加血压。

2.4激素

一项对女性口服避孕药的研究表明,实验组的高血压患病率比对照组高2-3倍。有高血压家族史或妊娠高血压病史、吸烟、肥胖或糖尿病的女性,其患病风险将大大增加,且与使用剂量相平行。

口服避孕药通过刺激盐皮质激素受体或增加体内血管紧张素原浓度引起钠水潴留。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替代疗法以及使用雌激素治疗男性前列腺癌均可能增加患高血压风险。

达那唑是一种半合成雄激素药物,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或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这种药物也能通过水钠潴留使血压升高。

甲状腺制造并释放两种激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它们主要负责调节新陈代谢,甲状腺素可增加血压、提高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生长激素同样也可以增加血压。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于治疗慢性肾性贫血,可通过激活神经体液系统和直接的血管效应使得血压增高。

2.5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是众多精神药物的一个大类,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和各种抑郁状态,常见的第一代抗抑郁药物有两种,即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从而减少儿茶酚胺的灭活,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可能会增加吃了富含酪胺食物的患者的血压。

三环类抗抑郁药阻断了去甲肾上腺素(NA)能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末梢对NA和5-HT的再摄取,增加了突触内单胺类递质的浓度,临床上表现为抑郁症状的改善。正是因为此类药物可以增加体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少数使用了文拉法辛或氟西汀等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患者血压会轻度增高。

一项对名抑郁症患者中使用氟西汀20mg/日12周的疗效的研究表明,接受氟西汀治疗的患者中有1.7%存在持续高血压,远低于文拉法辛4.8%的报道率。

文拉法辛在治疗急性疾病期间血压轻度升高,在治疗慢性疾病期间血压持续升高,而且这种影响是呈剂量依赖性的,并且有统计学意义。

如果患者仍有用药指征,血压轻度增高也不应停药,在这些血压升高的患者中,可能仅仅减少文拉法辛的剂量就可以降压;如果减少文拉法辛剂量后对抑郁症的疗效较差,可以再次尝试常规剂量并加用降压药,或换用不同的药物。

2.6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抑制用于预防移植器官和组织的排斥,治疗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和一些其他非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免疫抑制药物最常见副作用是免疫缺陷,其他副作用还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肝肾损伤等。

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会引起高血压,可以使平均动脉压增加5-11mmHg,它们增加血压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肾血管使其收缩以及水潴留。一项研究称,大约有一半接受环孢素治疗的肾移植患者发生高血压,而他克莫司对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不明显。

对于器官移植的患者,不推荐停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来高血压,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药理浓度监测以便调整药物剂量,减轻副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在对抗免疫抑制剂的收缩血管效应中优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2.7血管生成抑制剂

血管生成抑制剂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主要用于肿瘤学、眼科学以及涉及血管增殖的其他疾病。其中最常用的是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和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舒尼替尼。

多达60%的患者会出现高血压,机制是降低NO的利用率、降低动脉顺应性、刺激内皮细胞、影响肾功能。

在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抗肿瘤治疗后很快发生可逆性血压升高,在治疗结束后血压恢复正常,值得注意的是,高血压的发生可能表明机体对抗肿瘤治疗有效。

目前,没有血管生成抑制剂引起的高血压治疗的相关指南,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当出现严重不受控制的高血压甚至高血压脑病时应停用贝伐单抗,由于缺乏相关研究,没有优选的降压药。

2.8麻醉药

麻醉药一过性增加患者血压,在药效消失后血压会恢复正常。氯胺酮通过增加血管阻力来增加血压;地氟醚可通过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诱发高血压和心动过速,芬太尼和琥珀胆碱也可导致血压短暂升高。

2.9中药和补品

我们需要双面看待重要及补品。某些中药具有温和的兴奋作用,例如麻黄、辛弗林、育亨宾、银杏叶,这可能会影响降压的效果进而导致难以控制的高血压。

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尤其偏爱滋补的食物,在生病后更容易食用,如果食用大量人参可能会导致或加剧高血压。

甘草是一种11-β羟化酶抑制剂,存在于许多常见食物中,如甜品、糕点、茶,它可以通过激活盐皮质激素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综合征,特征有高血压、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和肾素及醛固酮减少。

2.10重金属和毒素

经研究,重金属接触或重金属中毒已经明确可以导致高血压,其中包括铅、汞和砷。

长期的铅暴露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反应影响内皮功能及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而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人群研究已经证明铅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随后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铅中毒导致高血压还与肾功能损伤有关。砷暴露也与高血压有关,其诱导高血压的机制与铅相似。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饮用水中砷浓度与高血压存在相关性。汞中毒也与高血压有关,汞常常存在于牙科使用的汞合金中,因此我们应对这些汞合金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

重金属和毒素诱导的高血压的另一种机制可能是肾小管-间质损伤导致肾功能减低从而引起肾性高血压。

2.11降压药

有些患者在使用利尿剂或血管扩张剂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血压升高,这些人通常是高肾素高血压患者,在加用利尿剂或血管舒张剂后进一步刺激肾素分泌从而出现血压升高。

众所周知,在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乐定、米诺地尔或硝苯地平后会出现“反跳现象”。

几乎所有类型的降压药如突然停药可能会发生“反跳现象”,尤其是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当其与β-受体阻滞剂并用时,一旦停药血压更易增高,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升高引起头晕、头痛、乏力、出汗等一系列症状,有的病人还可能因血压骤升并发心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可乐定通过交叉刺激α-1受体诱导外周血管收缩引起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的“反跳现象”则是β-受体上调的结果。

2.12麦角生物碱

麦角生物碱是麦角中所含生物碱的总称,是麦角酸或异麦角酸的衍生物。麦角生物碱可诱发严重的高血压,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

除了天然存在的用作催产药的麦角新碱和用于控制偏头痛的麦角胺,还有合成衍生物如用作催产药的甲基麦角新碱和抗偏头痛药二氢麦角胺及溴隐亭。

溴隐亭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和高催乳素血症,它可通过收缩血管及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使血压升高。

2.13其他药物

西布曲明是一种用于治疗肥胖症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推荐用于治疗体重指数(BMI)≥30kg/m2或≥27kg/m2合并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的肥胖症患者。

西布曲明可以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传递水平来提高血压和心率,因此使用西布曲明的患者必须监测血压。

此外,西布曲明必须限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国药监局年10月30日叫停了西布曲明在中国大陆生产销售,美国FDA和欧盟在之前已经叫停了西布曲明,原因就在于西布曲明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在化疗过程中,甲氧氯普胺及丙氯拉嗪等止吐剂可能会导致顺铂治疗的患者血压短暂升高。

临床上主要用于缩瞳、降低眼压的抗胆碱酯酶药-毒扁豆碱和治疗帕金森的左旋多巴通过激活交感系统增加血压。

来氟米特是改变病情抗风湿药中的一种,具有改善病情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其活性代谢产物通过抑制二氢乳酸脱氢酶抑制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使活化淋巴细胞的合成生长受阻。

一项双盲对照试验发现,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约有5-10%发生了高血压。

3.总结

在临床上,经常会发生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因此在应用具有潜在高血压效应的药物时,医生应告知患者并指导他们定期监测血压,血压升高后可采取或停药、或减量、或加用降压药等措施,避免严重不良反应。

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所使用的药物,这对于减少过度医疗和避免医源性高血压是非常重要的。

李刚学习组简介:本学习组在郭艺芳院长倡导、组织下成立。

主要成员:李刚,毕业于日本国立信州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博士后学历、硕士生导师。

其他成员为毕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的年轻才俊及18名我院在读研究生。

目前本学习组承担“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市级课题15项。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北省医学科学奖一等奖2项。

我们学习组的工作内容是把心血管领域最新临床、科研进展及时汇报给大家,保证是原创,并对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如想对相关内容做具体交流,请随时联系我们!您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yd/8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