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近日在做入户指导服务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刚刚过完一岁生日的孩子。
虽然工作有些年头,遇到如此小年龄的孩子还是不多见,真是不多见。一般都是在2、3岁以上。
曾经在心中感叹这宝贵的早期1、2年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孩子的功能情况,能够针对性开展早期的干预活动,那么对孩子后期的发展是不是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
~~~~~~~~~~~~~
后来想想:每个人,从过去到现在,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所处的环境,都各不相同。每个当下的存在就是各种机缘的聚合,或许这就是当下该发生的事情。神经生物学的基础脑发育的两个快速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怀孕到婴儿出生。
此阶段称为大脑长数量的阶段。
当婴儿出生时,大脑已经有大约~亿个脑细胞,接近成人。
~~~~~
第二个阶段,宝宝出生以后,大脑就进入了长质量的时期。
出生之后,由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突触在三个月的时候数量达到高峰,到三个月时灰质脂肪沉积完成,6个月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3岁的时候小脑发育基本成熟,3~4岁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
~~~~~~
神经网络的形成
刚出生的时候,神经纤维髓鞘形成非常少,神经纤维也非常短,数量少,到3~4周岁的时候,完成神经纤维髓鞘化的过程。
神经元表面积的60~80%被突触占领,神经元如果没有突触作连接,就没有价值,数量再多也没有意义。在出生时突触的数量只有50万亿个,到3个月时达到高峰,大概是在00万亿个,是3岁时的十倍
人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每分钟个神经细胞的速度生长,最终神经细胞的数量将达到千亿。
每个神经细胞都以突触连接方式与约个神经细胞建立联系。
无序成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形成高度有序的结构,这种现象叫自组,它正是神经连接模式化的基础。高危儿定义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时、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的危害,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绝大多数高危儿能完全健康地生长发育。
部分高危儿视疾病危重程度以后可能有运动障碍、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多动症、学习困难、孤独症、行为异常等后遗症发生。高危因素
孕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母有糖尿病等、孕母早期先兆流产、孕母妊高征、贫血等。01:母亲因素
孕母年龄40岁或16岁
孕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病、吸烟、吸毒或酗酒史
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疾病史
…………02:胎儿期
孕母早期先兆流产
孕母妊高征、贫血
胎儿宫内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发育不良、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离、脐带异常(脐带过短、脐带扭曲成麻花状等)、羊水量过少、羊水早破、羊水污染等疾病
孕期接触放射线、有害化学物质或药物、孕期感染(TORCH)。
…………03:分娩期
产时窒息
脐带绕颈
难产
手术产
急产
产程延长
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或止痛药物史
………………04:新生儿期
多胎儿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小于胎龄儿
巨大儿
先天性畸形
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肺炎
感染性疾病
寒冷损伤
…………临床表现
1、生后情绪不稳定、易惊吓、易哭闹、易激惹或过度安静。
2、睡眠障碍(夜间睡眠时间短,易醒,易翻滚)。
3、吐奶频繁或喂养困难。
4、对声、光反应强烈或无反应。
5、喂奶时不注视人脸、眼球转动不灵活。
6、头后背、憋气。
7、四肢过度紧张(显棒状)或过度松软。
8、下颌、手脚频繁出现抖动。脑损伤后可能的脑功能障碍及病理基础
资料来源:刘振寰,钱旭光:脑损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广州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保健杂志(7uneseHealthCar)家庭监测
1、护理婴儿时手脚经常“打挺”、好象“很有力”,活动时感到阻力或很软如“布娃娃”
2、满月后头老往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不注视人脸或物体;
3、3个月不能抬头,逗不会笑、不会发音;
4、4个月手仍紧握拳不松开,拇指紧贴手掌;
5、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
6、6个月扶立时尖足,足跟不能落地,不会伸手抓物;
7、7个月不会发ba、ma音;
8、8个月不能独坐;
9、头和手频繁抖动;
10、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喂养困难。实例孩子的基本情况
母32岁,父39岁,生孩子。
孕4个月,发现先兆流产,保胎。
孕后期,婆媳关系紧张。
出生后一月内,均住在月子中心,远离父母。
回家后,就不容易抚养,夜晚哭闹,睡不踏实。妈妈现在反应孩子的情况
1、情绪比较平淡,对亲人没有特别依恋;对物品的兴趣,大于对人的兴趣。
2、这几天换地方,从自己家到爷爷家,感冒流鼻涕,晚上睡到3、4点钟,就醒,一直醒两三个小时,然后再去睡觉。
3、叫不应,对物品的声音,明显好于对人声的反应。能听懂几个词语,是看向物品,而不用手指。
4、从小,大人抱着他,越靠近看他,他就越躲避。
5、一岁生日之后,突然能够用手指,不看妈妈,没有明确目标和意图。
6、一天到晚动个不停,总是动来动去,没有一刻消停。诊断
妈妈因为和院子里面的孩子们常常在一起,对比之下,发现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不同。
就带孩医院就诊,被怀疑”孤独症倾向“。
去医院就诊,而此时孩子有了目光对视,被诊断为”发育迟缓“。就诊之后的后遗症
诊断之后,妈妈就寻找相关的资源,加入了一些QQ群,然后看到群里的聊天,再看着孩子的各种表现,都觉得孩子的表现就像群里说的那样。
本来就难以区分发育中应该出现的,还是出现了偏差,结果就很可怕,就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孩子的什么表现都跟ASD挂钩。观察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01:运动
能够爬行,能够扶站,能够抓握各种物品,小如积木,大如矿泉水瓶等等。
拿到矿泉水瓶子,放嘴里啃,会被大人制止。
拿到小的东西,如套环的柱子就是摇来摆去。
如果给唱“摇到外婆桥”的儿童,动作会幅度有变化,也有目光对视,情绪也会变得兴奋起来。02:视觉
双眼明显内斜,一出生时就更明显,现在还好多啦!——这就是解释了孩子“为什么越靠近他,就越躲避”,因为他的双眼对近距离的物品(包括人的面部”都不能及时调整双眼视距,只能躲避。
当人出现的时候,他会主动注视人,尤其是人的面部。如果人没有积极的反馈,很快就转移看向他处。而给予积极的反馈,如发出声音,做鬼脸,做身体的运动,会一直盯着看。
在面前移动物品的时候,以慢速上下、左右、远近移动时,眼睛能够跟随。速度一快起来,就跟不上,有中断,但在另外一个方向上动一动,他会看过去。
如果向上抛一个物品,可以注视下面手部的动作,而物品向上之后,眼神就跟不上。
他要东西之后,他不是马上看手里的东西,而是继续反复注视给他东西的人。03:听觉与理解
叫他名字的时候,尤其是在他玩东西的时候,如果用一般的音量和语调,他没有什么反应。
必须用较夸张的语气,较强烈的音量,以及持续(数秒钟)以上,还是可以引起他的
在妈妈抱着他的时候,外婆说话,也是会看向外婆。他人再说话,也有看向他人。
他人说到“爸爸”、“妈妈”、“外婆”的时候,并不会看向相应的人。
他人说到某个物品名称的时候,他也不会看向相应的物品。但是先引起他的注意,再指着这个东西,反复命名,他是可以看看物品,再看看说话的人。04:听觉与发音
孩子现在自己可以无意识地发出“a、”wawa、“apo”、ao“、“ei”、“mama”的音,如果模仿他的发音,会有目光对视,他会再跟着发几次,能够一来一回做几次。
没有明显用声音影响他人的意图。05:情绪与社会性
逗他,做鬼脸,做动作,发出声音,他会先警惕一下,然后笑一笑,再然后就平静下来。
用手给他服部挠痒痒,他又是笑,又是哭的,好像反应有点琢磨不定。
当我动作或声音大一点的时候,他会趋向外婆或妈妈,让她们抱着。应对原则
1、现在的时间非常宝贵;要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虽然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因为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但是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2、逗孩子开心,开心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首要条件是父母家人先开心出来。
3、锻炼孩子的眼睛,跟随物品的运动;
4、加强对声音,尤其是语言的反应,特别是语言的理解;
5、对孩子说话,用字词即可,要多重复,还可以考虑叠音字;从日常的名词入手;听懂的表现:看向、指出、摸等等都可以
6、孩子发出的声音,要回应他,夸张地回应,这个回应要足以引起孩子行为的变化;反反复复地一来一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