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本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尚未确定,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
1.遗传易感性学说
2.免疫适应不良学说
3.子宫、胎盘缺血学说。
4.氧化应激学说。
5.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学说。
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临床表现
妊娠20周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头晕,血压轻度升高,伴水肿或轻度蛋白尿;重者头痛、眼花、恶心、呕吐、持续性右上腹痛等,血压升高明显,蛋白尿增多,水肿明显,甚至昏迷、抽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同时注意有无并发症和凝血机制障碍。
1.妊娠期高血压
血压≥18.7/12kPa(/90mmHg),妊娠期出现,并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尿蛋白阴性;可有上腹部不适或血小板减少。产后方可确诊。
2.子痫前期
妊娠20周后出现≥18.7/12kPa(/90mmHg),且尿蛋白≥mg/24小时或(+)。可伴有上腹部不适、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3.子痫
子痫前期孕产妇抽搐,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
4.慢性高血压病并发子痫前期
高血压女性在孕20周前无蛋白尿,孕20周后出现尿蛋白≥mg/24h;或孕20周前突然出现尿蛋白增加、血压进一步升高、或血小板减少。
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病
妊娠前或孕20周前发现血压升高,但妊娠期无明显加重。或孕20周后首次诊断高血压,并持续至产后12周后。
治疗
一、.一般处理
休息,密切监护母儿状态,间断吸氧,饮食包括充足的蛋白质、热量,不限盐和液体,对全身水肿者适当限盐。
二、中医治疗:辨证分型论治
1、阴虚肝旺型--治疗宜滋阴养血、平肝潜阳
2、脾虚肝旺型--治疗宜健脾行水、平肝潜阳
3、肝风内动型--治疗宜平肝熄风止痉
4、痰火上扰型--治疗宜清热豁痰、开窍止痉
三、西医治疗
1.解痉
硫酸镁为治疗妊高征的首选药物。
2.扩张血容量
一般不主张应用扩容剂,仅用于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贫血。可选用白蛋白、血浆和全血。
3.降压
(1)肼苯哒嗪
(2)柳胺苄心啶
(3)硝苯地平
(4)甲丙脯酸
(5)硝普钠
(6)哌唑嗪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4.镇静
对于紧张、焦虑或睡眠不好者可给予镇静剂。对于重度子痫或子痫,需要用较强的镇静剂,防止子痫发作。
(1)地西泮(安定)。
(2)安眠药物。
(3)其他:阿米妥钠、吗啡、苯巴比妥及巴妥钠。
5.利尿
一般不主张应用,仅用于全身水肿、急性心衰、肺水肿或血容量过多伴潜在肺水肿者。
6.子痫的治疗
控制抽搐,纠正缺氧和酸中毒,控制血压,抽搐终止后终止妊娠。
7.适时终止妊娠
(1)引产适用于病情控制后,宫颈条件成熟者。
(2)剖宫产适用于有产科指征者,宫颈条件不成熟,不能在短时间内经阴道分娩,引产失败,胎盘功能明显减退或胎儿宫内窘迫者。
预防
1.建立健全三级妇幼保健网:开展围妊娠期和围生期保健工作。
2.加强健康教育:使孕妇掌握基本卫生知识,自觉进行产前检查。
3.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和休息。
郭敏介绍
妇科门诊副主任主治医师中医妇科学硕士
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妇科、生殖科青年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妇科、生殖科学会委员。洛阳市中医学会中西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妇科炎症、月经不调、不孕症及先兆流产等。熟练操作宫腔镜、无痛人流术、上取环术、阴道镜及利普刀术等。精通围产期母婴保健、优生优育、高危妊娠、产前诊断等。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一项。参编了《古今妇科医案经方集萃》、《妇产科辨证施治策略与案例》等妇科专业书籍。发表论文数篇。
-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坐诊地点:医院北院三楼妇科门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