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斌论ldquo人至察则无徒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权威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论“人至察则无徒”

于志斌

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令人着迷,我经过反复玩味以及延伸阅读和思考,有了一些收获。

一、儒家的至察是保障规则落在实处之根本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先出现在《汉书·东方朔传〈答客难〉》,后又见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我认同多数学者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作儒家主张和理念的见解。它是驭民与治政之术,包含仁爱和宽政的理想,有积极意义。

近日有件事情让我认识到:儒家把至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甚至到了舍我的境界。那天某兄和我聊天时说:“我现在仍然没有完成孝亲的重要任务,其他事都不那么容易做,也只能是根据身体情况做点适当调整。”老兄已在奔七之年,患有一些慢性病,头发全白且稀疏见顶,仍然放下了人生三不朽中的著书立言之大事,多年陪侍在老母亲身边。老兄所言所行是渊源于儒家之孝,自觉地以“百善孝为先”规约自己。

“百善孝为先”自古至今不仅是个人应当自觉遵守的规约,更是历代铨选人才的重要依据。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孝亲事迹突出而被举荐为官的事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官员若被查出存在孝亲有亏的行为,受到直至免官和刑拘等处罚之事也在在有之。

一个人好不好,善良不善良,对父母孝敬不孝敬等等,这绝对是不能看走眼的。儒家把“做人”放在了崇高的位置,把规则和约束看得更加重要。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大规则,与其配套实行的保障措施虽然很多,归根结底都着落于“至察”上。

儒家为了防范用人方面出错,甚至主张在全民参与推荐选拔干部后还要施以至察。《孟子?梁惠王下》有段话:“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其大意是说:左右亲近之人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也都说好,也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好,然后去了解考察;发现他真有才能,然后再任用他。使用干部经过这样一个程序,这不就是至察吗。

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居家生活,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规约。而要保障这些规约能落在实处的,除了自觉遵守外——像我老友那样,还必须施以监督检查以至于至察。这是古今中外的客观存在,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儒家既重视和倡导规约,又提出“人至察则无徒”之说,岂非自相矛盾?我看并不矛盾。规约存在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首先是绝大多数人自觉遵守,然后才是监督检查以至于至察。人们对于各种规约都如我老友对孝亲那样的自觉遵守,“人至察则无徒”的一席之地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还有一点很重要:至察者在规则面前待人和待己要一致,甚至要严于律己。

二、“人至察则无徒”会成为人治社会的潜规则

虽然儒家思想很理想,但是现实很骨感。在古人司马光《资治通鉴》、赵翼《廿二史札记》和今人吕式毅《阅微斋笔记》、李冬生《晴窗乱弹》中,我看到了自古至今轻视规则、抛弃规则的现象非常突出和普遍。尤其在各级牧民者方面规则不被执行,规则被改变执行,规则被打折扣执行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使得全社会生态遭到极大的破坏。在诸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大面积失守的时代,“人至察则无徒”变成了能够把各种规则变成橡皮泥的神器。有位朋友说在当今的思维定势与社会心理孵化下,名言“人至察则无徒”大有市场,隐然有成一种“规则”之势。

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姚尧精读资治通鉴》第一册封面

上海文瑞楼的《廿二史札记》部分封面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见微斋笔记》封面

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晴窗乱弹》封面

在我看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不少人心里是与包容他人划了等号的,只不过绝大多数人是让他人去放弃至察的,还美其名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倘若真能做到既放弃至察又遵守规则,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可是恰恰是放弃至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不遵守和不执行规则的人和事多起来的重要原因。社会需要包容,但包容另有定义。

在我看来,人治社会发生人情高于规则的事情是大概率的,“人至察则无徒”被广泛崇尚和运用并成为潜规则是必然的。从媒体公开的官员悔过书看,一些人用潜规则替代规则、挑战规则,满足私欲……终于出了事,身陷囹圄。有人至此时仍然以“(怕伤害)县民营企业家的自尊心”“当领导身不由己”“不收就对不起他们”之语为自己犯罪开脱。由此也可知只要主流社会持续注重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牧民者律己察人,全社会做到真正的依法治国,潜规则就没有市场。

三、水至清有鱼,人至察有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结撰方法很迷惑人。它以“水至清”的自然现象引导出“人至察”的社会行为,既然水至清是无鱼的,人至察当然也是无徒的。以这种语意、句式顺带出有“因果”关系的结论,显得从容、自信、有力。很多人会顺从这一结论并用它看待社会现象,觉得它符合生活哲理,顺乎世道人心。我便是这句名言的一个顺从者,因而此前没有认真想一想水至清有鱼没有鱼,人至察有徒没有徒。

由于时有所思,我在不经意间想起了多年前游览九寨沟的往事:那里的公路边上有几处清澈见底的泉水河,河里游鱼如织如梭,美景如梦如幻,我和同事们竟陶醉在“水至清而有鱼”的画境里。我近年还看到了另一情景,那是视频反映的“水至清而有鱼”的画面。前者是亲眼所见,后者是电视节目,以此“至清至察”在我心里残废了。

“人至察则无徒”又怎么样呢?《汉语大辞典》对“至察”词条第一个解释是“极分明”,出处是《荀子·礼论》“至文以有别,至察以有说”。辞典引唐朝杨倞《荀子注》有关见解作为疏证。杨倞说:“言礼之至文,以其有尊卑贵贱之别;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说。”为了让读者更加明白至察的社会意义,杨倞引用了司马贞的解说“说,音悦。言礼之至察,有以明鸿杀委曲之情文,足以悦人心也。”他们都认为荀子之所以把至察放在“礼”中,是因为至察能够区分出是与非(强与弱),弄清底细,起到了愉悦人心的作用。

至察具有“极分明”之意,在社会生活中又能起到愉悦人心的作用,凭什么一个人一旦“至察”了他就没有了朋友们,没有了伙伴们,没有了同道们?诸如一样有“极分明”之义的明察、详察、严察、镜察、精察、洞察等为什么没人说“无徒”呢?君不见表明至察之志的“明镜高悬”被制成了匾额挂在了庙堂上吗?广大民众非常爱戴那些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的清官廉吏,希望他们能够一举至察出天下贪官污吏而扫除之。

清官廉吏之至察不仅不会无徒,反而会有大量的拥趸。据史载海瑞在被关到监牢后有人上书救他,复职以后依然明镜高悬;他在吴地被人攻讦遭解职,离去那天平民百姓呼号哭泣相送于道,还绘制他的画像以祭祀之。当南京民众闻知海瑞在饱受迫害后逝世了,立即举行了罢市活动,当船载其灵柩回到故里时,穿戴白衣白帽的人站满了河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

四、诸葛亮在至察方面的经验教训

《晴窗乱弹》中《从斩马谡推想开去》一文引起我研读的兴趣。世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之句,所谓“唯谨慎”就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生怕出错会怎么样呢?诸葛亮在从政和主事后夙夜忧叹,某年出征前向刘后主进呈《出师表》,对后主刘禅有诸多嘱咐,其中“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就涉及对官员的勘察和评价事物,被勘察出是作恶违法的人或者是行为忠善的人,都应当给予惩奖。诸葛亮此一建言与“至察,以其有是非分别之说”何其相似乃尔。诸葛亮是一个至察的人,他在踏上征伐的凶险之途前想到了死。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在自知性命可能不保之际向后主传递了包括至察在内的施政理念和主张。

诸葛亮会不会无徒呢?青年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以管仲、乐毅自况。这时不少人对诸葛亮不屑一顾,可徐庶、崔州平却把他看做朋友,他们一有机会就举荐他。诸葛亮的朋友圈是很大的,大到了在敌人阵营都有舍命救他的知己。诸葛亮的从信者也是很多的,有人研究称: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推荐可接任丞相之职的竟然不下十人。

诸葛亮之史事还有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hhc/57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