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实验室检查

血浆D二聚体测定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

目前我实验室检查原理: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受体血浆中如果存在D-二聚体,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乳胶颗粒发生聚集现象。但是,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呈阳性,故其特异性低,敏感度高。

关于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目前主流的D-二聚体检验方法主要有三种:全血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酶联免疫荧光(ELFA)、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全血凝集法直接使用全血作为标本,使用一种能同时结合红细胞表面抗原与D-二聚体的抗体,如果患者全血样本中D-二聚体升高则可以观察到血凝。这种方法检验速度快,特异性强,但只能给出阳性或阴性,无法定量判断D-二聚体的浓度。而且,这种方法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敏感性较低,现在应用不多,除非在其他方法不可及时才考虑使用。

ELISA或ELFA利用2种单克隆抗体来捕捉并标记D-二聚体,可以实现定量分析。ELISA法耗时长,需要人为操作,但由于可以识别轻微的D-二聚体升高而被视为“金标准”。ELFA法耗时较短,可以全自动检测,敏感性、特异性目前认为与ELISA类似。

乳胶凝集法使用包被了D-二聚体抗体的乳胶颗粒,如果样本中存在较多D-二聚体,则会形成大颗粒,随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样本的光透过率,从而定量给出D-二聚体的浓度。这种方法检测更快,敏感性与特异性同样与“金标准”ELISA相似。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方法或相同方法不同试剂所得出的D-二聚体浓度不能互相比较,而且参考范围差异也较大。另外,D-二聚体的浓度存在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纤维蛋白原当量(fibrinogenequivalentunits,FEU)与D-二聚体单位(D-dimerunits,DDU)。由于纤维蛋白原质量约为D-二聚体的1.75倍,因此FEU的数值约为DDU的1.75倍。各位之后医院的化验单。

D-二聚体干扰检测的因素

由于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检验试剂中的D-二聚体抗体结合,因此,RF升高的患者可能出现D-二聚体无意义升高。

在一些存在嗜异性抗体的患者中,也可能会因为不恰当的抗原抗体结合使得D-二聚体检验值假性升高,这时使用特殊的阻断试剂可以纠正检验结果。嗜异性抗体会对很多利用抗原抗体结合进行检验的指标造成严重影响,此前一个著名案例是美国有女性因为假性β-HCG增高而误诊为滋养细胞疾病并接受治疗,最后获赔万美元。先前在其他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检验中出现过异常结果的患者,或先前使用过单克隆抗体的患者,更可能出现这种干扰。

另外,严重的高脂血症、溶血及样本冷冻都可能会对D-二聚体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的疾病或生理状态

在一些存在嗜异性抗体的患者中,也可能会因为不恰当的抗原抗体结合使得D-二聚体检验值假性升高,这时使用特殊的阻断试剂可以纠正检验结果。嗜异性抗体会对很多利用抗原抗体结合进行检验的指标造成严重影响,此前一个著名案例是美国有女性因为假性β-HCG增高而误诊为滋养细胞疾病并接受治疗,最后获赔万美元。先前在其他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检验中出现过异常结果的患者,或先前使用过单克隆抗体的患者,更可能出现这种干扰。另外,严重的高脂血症、溶血及样本冷冻都可能会对D

临床意义

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导致D-二聚体升高。

临床应用

D-二聚体增高提示了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

临床上常见于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急性心肌梗塞、脑梗塞、恶性肿瘤、卵巢癌、肺癌、败血症、肝病、妊高征孕妇、先兆子痫、烧伤、外科手术、创伤和脓毒血症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但是D-二聚体检测的升高并不能说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位置,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测分析结果。

1、DIC

(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

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

2、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阳性,可做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

静脉造影是诊断静脉栓塞的黄金标准,它是创伤性检查,费用高,而静脉造影本身具有引发深静脉栓塞或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性。

D-二聚体测试,配合临床评估,可以快速、安全的排除30%-50%怀疑DVT/PE的病例,医院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影象诊断及抗凝血治疗,减少病人留院的时间,改善病人的情况,减少入侵性诊断的危险,减少因不必要抗凝血治疗而引起的出血。

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提示血栓大小无变化,说明治疗无效。陈旧性血栓D-D不增高。

3、肺栓塞病人(PE)

PE是一种较常见的潜在致命的疾病,尤其多见于血液病、心脏病和外科手术病人。

PE临床表现差异极大且缺乏特异性(从无任何表现到猝死)、常规检查无法获得直接证据,加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或误诊。

及时治疗依赖早期诊断。对于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伤,手术及长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静脉血栓,应考虑是否存在PE。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0.5mg/L可除外PE。

4、妇科病人及先兆子痫

Trafatter报告例先兆子痫妇女中79例D-二聚体增高,而88例正常孕妇全正常。该指标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D-D检测排除妊娠VTE:随着妊娠期的发展,孕妇的D-D值随之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若妊娠期发生VTE,干扰D-D排除VTE的有效性。若D-D结果阴性,仍有排除VTE的价值。

5、肝脏疾病

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恶性肿瘤伴有D-二聚体增高,提示血栓形成及栓塞,对于病情判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6、血管疾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比急性心绞痛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塞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增高对指导溶栓治疗很有意义。

7、溶血栓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应用溶栓药物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若达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如果二聚体升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程度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量不足。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定量检测D-二聚体可以反映药物溶栓的效果。

D-二聚体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D-二聚体是一项阴性排除试验。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在急性肺栓塞(PE)、深静脉栓塞(DVT)、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排除诊断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是一项阴性排除试验。在任何情况下D-二聚体测定值大于试剂盒推荐的CutOff值,都不能简单的作为急性肺栓塞、深静脉栓塞、血管内弥漫性凝血的唯一确诊依据,必须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cl/47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