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准妈妈在孕晚期都会发现自己的D-二聚体水平大大超出正常范围,于是就开始担心,其实大可不必焦虑。
孕产妇D-D浓度:生理性升高
D-二聚体也叫D-dimer,简称DD,是血液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当孕期开始之时,血液凝血机制就悄悄发生了变化,正常的妊娠妇女随着孕期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了妊娠末期,为了预防生产时的大出血,大多数凝血因子(Ⅴ、Ⅵ、Ⅶ、Ⅸ、Ⅹ)增高,胎儿及胎盘分泌纤溶系统抑制物,导致纤溶系统活性明显降低,故孕末期母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时体内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当孕妇进入生产阶段或者产后数日内,由于其体内系统对凝血活性的灭活能力大减,被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进入血液中,此时体内D-二聚体浓度亦会明显升高。
这种高凝状态是一种“双刃剑”,既能避免产时大出血,又会使身体其他脏器处于没有必要的高凝状态,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孕高症、肺栓塞等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孕产妇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早期发现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及继发性纤溶性增强类疾病?
孕产妇D-D浓度:病理性升高
孕产妇在妊娠、分娩、产褥早期,由于其生理性原因以及群体特性,孕产妇长期卧床、子宫压迫、激素水平变化等影响因素极易导致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进入高凝血状态、血流缓慢、血管内壁破伤,因此孕产妇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发群体。
1、D-二聚体与妊娠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期、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本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生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妊娠高血压疾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且其水平随妊娠高血压疾病病情的加重而增高(子痫期子痫前期轻度妊娠高血压正常妊娠组)。因此,监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在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的情况下,可辅助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改善母婴预后。
2、D-二聚体与产科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综合征,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循环,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兼有继发纤溶亢进,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失常及继发纤溶亢进。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特点是起病快、突然,发展迅速,以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重症妊高征多见。这些患者产前应充分检测凝血及纤溶系统状态(D-二聚体)。
D-二聚体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DIC的诊断和筛查中,这是因为在孕产妇群体中,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严重感染、妊高征等病理因素均会诱发DIC的发生,而D-二聚体在DIC前状态即明显升高。因此,D-D体内浓度的监测有助于早期DVT诊断,可应用于DVT的阴性排除性辅助诊断。
3.D-D可用于辅助监测GDM
妊娠合并糖尿病包括孕前糖尿病(PGDM)及妊娠期糖尿病(GDM)。PGDM可能在孕前已经确诊或在妊娠期首次被诊断;GDM是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引起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中国的GDM发病率为1%-5%,且有增高的趋势。
有研究表明,GDM患者血管内皮损伤,受损的血管内皮及炎症因子会激活体内的凝血及纤溶系统,D-二聚体的浓度在尿蛋白未出现异常时就会增高,故检测D-二聚体可以预示GDM患者纤溶系统改变,其浓度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监测GDM患者微血管病变程度,也可提示临床及时采取一些有效的诊治措施,防止或减缓GDM微血管病变的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孕期D-二聚体参考范围检测
在浙江大学医院的一则大数据研究中发现,在分娩期产妇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其后在产褥期快速下降。由于妊娠期病理和生理改变会影响相应的化验结果,所以确立妊娠期及产褥期的D-二聚体正常参考范围是困难的。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妊娠期随孕周增加血浆D-二聚体浓度随之增加。
组别
D-D浓度(mg/L)
孕周≤13周
≤0.64
孕周14-20周
≤1.54
孕周21-27周
≤2.6
孕周28-34周
≤3.01
≥35周
≤3.19
自然分娩第一天
≤7.83
自然分娩第二天
≤3.29
剖宫产第一天
≤9.95
剖宫产第二天
≤3.8
同时研究还发现产后42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恢复至非孕状态。
各实验室可根据孕妇情况建立自己的参考范围,为临床产科医师血浆D-二聚体正常值的参考区间,更为临床产科医师监测产妇产程进展提供可参考的实验室检查依据,有利于观察由羊水栓塞、死胎等引起的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方便诊断和治疗,确保产妇和胎儿的安全。
监测孕产妇D-二聚体注意事项孕产妇通常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但健康孕产妇一般或只伴随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有上述孕产期疾病患者还伴有其它凝血项异常。所以在应用D-二聚体检测的同时还需要联合检测其它凝血项目。
健康孕产妇D-二聚体一般会在产后第一天到达一个峰值,三日之内降至较低水平,而DIC患者D-二聚体高值在产后会维持较长时间直至有效抗凝治疗后开始下降。所以,孕产妇D-二聚体应动态监测,对于异常高值结果,如果维持3天还未下降,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即使尚未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也应该引起临床的重视,尤其是产后1周之内,监测D-二聚体的变化趋势比数值本身更加重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