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
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
中国文化年秋季号
[题头]本期《中国文化》刊载李雪涛先生的专题研究。从至年间,在德国柏林东方语言学院的中文教习潘飞声、桂林与日本教习井上哲次郎之间通过汉诗有一系列的唱和活动。其中包括年潘、桂从香港到欧洲一路上的吟诵,在柏林潘、桂与井上间的唱酬,三人在年从欧洲回东亚船上的对唱。通过对这三位东亚学者生平和诗作的钩沉,作者认为,欧洲的生活尽管对潘、桂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异域的环境和崭新的世界对潘飞声的心灵和思想造成的冲击,这些都表现在他的词的创作方面——但他们与井上之间的唱和依然是汉字文化圈内部的交流,并不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异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和文化间的对话。
欧洲此夕客星孤
———年间在柏林东方语言学院的三位东亚学者的唱和*
李雪涛
一 柏林东方语言学院的初创与三位东亚教员
年德国统一之后,德意志首次克服了数百年来小国林立、各行其是的状况,成为了欧洲中心的新的大国。其外交政策在欧洲主要是要设法保住德国自统一以来所获得的胜利果实,进而彻底改变欧洲列强的格局。在对待欧洲以外的关系方面,德意志帝国致力于加强同东方世界国家的联系,幷于年颁布了一项帝国法令,决定成立“东方语言学院”(SeminarfürOrientalischeSprachen),旨在培养帝国亟需的外交人才。东方语言学院于同年10月份开始了它的工作。学院最初教授六种语言:汉语、日语、印地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斯瓦希里语,除了语言方面的训练外,学院更把如何理解亚洲国家的国情和风土作为重点,特别是对其宗教、风俗、地理以及近代史的介绍。每一种语言的教授和任课教师除了具有多年在对象国生活经验的德国人外,还有1-2名当地人(nativespeaker)教授口语。教授中文的阿恩德(CarlArendt,-)于年开始在北京学习汉语,-年成为北德意志邦联(NorddeutscherBund)驻天津领事馆的临时代办,[1]-年他参与德国驻北京公使馆的筹备工作,幷担任翻译。也是在年,他辞去了北京公使馆的工作,接受了柏林东方语言学院汉语教席的职位。[2]除了阿恩德之外,学院还聘请了两位中国的汉语教师:来自广州的潘飞声以及来自北京的桂林。潘飞声(字兰史,-),号剑士,又号独立山人,广东番禺人(今属广州市)。潘飞声出身于广州十三行世家,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早年曾师从被誉为清代词坛“粤东三家”之一的叶衍兰(-)学习诗词,后入广州学海堂书院,成为这所以专重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里的高材生。潘飞声早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出版有诗集,幷受到在广东和香港的外籍人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