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人”孩子
前几天,小川幼儿园开家长会。会后和老师、几个妈妈一起闲聊。
老师说:“某某很热心,主动协助老师搬桌椅,帮同学拿饭菜。就是话不多。”
孩子的妈妈听了,立马露出一副特别吃惊的表情,但碍于是老师,忙用笑容掩饰过去:“那就好,那就好......”
我们一起走回家,她忍不住吐槽:“老师说的还是我儿子吗?话少?妈呀,在家一天从早到晚,吧啦吧啦不停地说。在家懒的要命,吃饭穿衣都得我们帮忙,一到学校就变勤快了!”
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熟悉,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爸妈前后完全两个样,有时搞得我们以为自己养了个“假孩子”。
美剧《破产姐妹》第1季17集中,Max和Caroline为一个犹太家庭男孩的成人礼做蛋糕。妈妈在时,两个犹太小男孩温和腼腆,礼貌懂事。
妈妈一走开,就满嘴脏话,甚至调戏起Max和Caroline。
如果不是看到,父母应该很难相信孩子会有这样惊人的反差。
不同情境下的不同人格
我们在一些“熊孩子”霸凌同学的案例中,看到他们父母无奈的哭诉:“孩子在家很乖、很听话的,我们根本没想到,他竟然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他们有可能是在推卸责任,但确实还有一种可能性,他们在家里只看到了孩子的一种人格,一种孩子想让他们看到的人格。孩子其他面的性格、行为都被刻意隐藏了。
我们可能不愿接受,但这的确是事实,孩子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发展出不同的自我,表现出不同的人格,而且他们很擅长从一个人格转换到另一个人格,即使学龄前儿童都能做到。
一项瑞典的研究发现,三分之一的孩子要么在家里挑食,要么在学校挑食,只有8%的孩子在家里和学校都挑食。
再试想一下孩子玩过家家时的表现。
他可以一边扮演医生给我们看病,很“专业”叮嘱我们:“病人,你感冒了,要多喝水、按时吃这个药片。”
也可以马上从“医生”的身份中抽离出来,提醒我们:“妈妈,现在你该说,‘谢谢你医生’了。”
孩子之所以能做到在不同环境之间自由切换“人格”,一是因为,他们敏感聪明,能觉察不同环境对他们的期望,也清楚知道不同环境可接受的底线,进而懂得拿捏尺度,表现出相应合适的态度和行为。
妈妈们在这点上的体会应该最为深刻。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说好带的孩子,为什么一到自己手里就成了“磨人精”?吃饭要喂,睡觉要陪,稍微一点不如意,就撒泼耍赖。
因为孩子很清楚,我们很爱他,在反复试探之后他还会发现,相比其他照料者,我们对他更有耐心,对任性行为的容忍度更高。所以,在我们面前,他更能肆意地表现“天性”,更少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是因为,孩子在某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另一个情境。
就如学习理论专家道格拉斯·莱特曼所发现的,当两个情境不相似时,孩子不会自发地将在某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他们会维持两个情境的相对隔离,并在其中分别开展相应的学习。
久而久之,孩子的态度、行为在不同情境中的分化就出现了。
来自移民家庭的孩子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比如,一个年轻的华裔美国人。她的父母是来自香港的移民,只会说粤语,家里完全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但这并不妨碍她现在说一口流利的美语,不带任何口音,听起来和美国本土年轻人没有区别。
后来,她去哈佛大学读书,回家时用粤语和父母谈论健康、天气和晚餐等日常话题,但无法和他们交流上课和研究领域的情况。不是她不乐意,而是她完全不掌握相应的粤语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养不是万能的,光有家里的书房是不够的
“孩子有多重人格”这一观点再往下推论,将说明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教养不是万能的,孩子变坏(好)并非都是父母的错(功劳)。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能映射出父母的好和坏。这话没错,但孩子不是单面镜,是多面镜,他的身上不但有家人的影子,还会有老师、同学、朋友等等和他相关的人的影子。
比如,当孩子走出家门,和其他孩子在一起,他们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他们要学着适应群体文化,使自己的行为和同伴的行为更相似,从而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接纳。
孩子长到青少年阶段时,这一愿望会愈加强烈,同伴对他的影响力增强了,父母的影响力相对降低了。遇到好的同学、朋友当然最好,万一遇到态度有问题、行为不端的,那就很难说了。
所以,古时的孟母三迁是非常有道理的。
所以,我不赞同“最好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的说法。重点不在于要不要学区房,而是光有家里的书房是不足够的。
没有否认家庭教养重要性的意思,它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我想说的是,除了家庭教养之外,还有很多环境因素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显著的影响。
有些,我们有能力施加积极干预的,该出手时就出手,比如给孩子选个好学校。有些,超过我们影响范围之外的,就Letitgo吧,不用为此有负罪感。
很喜欢朱迪斯?哈里斯写在《教养的迷思》中的最后一段话:“爱你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可爱,不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需要爱。享受养育孩子的过程,教给他们你所知道的一切。放轻松点,他们将来如何并(完全)不能反映出你对他们的照料,你既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完美,也不能毁灭他们。他们是属于明天的。”
参考资料:
1.朱迪斯?哈里斯(JudithHarris).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上海译文出版社.
川妈说说
有些人将自己的一些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父母教养的不恰当。当然,其中有一些的源头的确在父母,但是有一些锅,不应该甩给原生家庭。
自己生养孩子,时间越长越能发现,孩子身上的有些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上次跟大家聊孩子总会让我们丢脸时,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过于迷信父母权威和教养的力量。无论我们多么努力,都不能完全避免问题的出现。有时候,我们只能被动地等着发现问题,再去解决。
小川有时蹦出的脏话,不是在家里模仿我们,而是在外面(学校、公园等等)听到的。同龄人这样说,他很快就学会了。很多小学生、中学生玩电子游戏,沉迷王者荣耀,也跟父母半毛线关系都没有,而是因为“大家都在玩,我也要玩,不然没有共同语言了”。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对他的影响力比较大,摆事实讲道理可能还管用。但等孩子张大了,对同伴认可的渴望强烈了,我们的说教可能就不那么管用了。
到那时,我们最后可以依赖的,可能只有我们和孩子牢固、和谐的亲子关系了。所以,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吧。当然,在我们还可以“操控”的时候,尽可能给他选个好环境。
推荐阅读
当我去了好学校,更加知道读书无用都是骗人的
每个不自律的孩子,背后都受到了这样的错误干扰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