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www.csjkc.com/m/低风险死亡,顾名思义,就是不该死的死了。可见,理论上这是一个反映医疗安全的指标。那么,什么样的病人属于低风险死亡呢?和很多事情一样,不同的主管部门有着不同的标准。一、个医院评审标准(年版)中,ICD低风险病种医院质量安全指标之一。同时,文件给出了个低风险病种的ICD-10类目(如图)。即:不管其他诊断如何,只要主要诊断编码在这个类目之中,该患者就属于低风险患者,如果患者死亡,就属于低风险死亡。这个评判标准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也容易导致误伤。比如,慢性重度乙肝有肝衰竭的死亡患者,如果老老实实地用病因(B18,慢性重度乙肝)作主要诊断,就会归为低风险死亡,如果用肝衰竭作主诊就可以规避这个问题;再比如,肿瘤终末期化疗或者维持治疗的患者主要诊断用Z51,而Z51同样属于低风险病种。不过,无论这个评判标准合理还是不合理,既然个低风险类目已经给出来了,以大家成熟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规避起来应该是得心应手的。二、DRG中的低医院绩效考核和DRG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行,相信大家对DRG中的低风险死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一指标伴随着DRG的产生而产生。目前看来,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不容易规避在个低风险病种的评判标准中,我们提前已经知道什么病不该死。如果想规避低风险死亡,只要主要诊断不给那些编码就可以了。而在DRG中,我们提前是不知道什么病不该死的。需要在病案首页或医保清单上传一段时间后,系统才能计算出哪些病不该死,这时再想修改已经来不及了。并且,哪些病属于低风险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分组器调整以及测算时间段的延长而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今年不该死的病可能明年就该死了。2.看起来更加科学我们知道,DRG低风险组死亡率=低风险组患者死亡人数/低风险组患者总人数假设,某地区DRG共分为个组,经过分组器测算,其中个组的死亡率很低。那么这个组就叫低风险组。假设,医院全年出院1万人,其中有1千人处于上述个低风险组,如果这1千人中有两人死亡,医院的低风险死亡率就千分之二。那么,这个低风险组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公式如下:(1)计算每个DRG组的死亡率(Mi)(2)对Mi取对数(Ln(Mi))(3)计算Ln(Mi)的均值和标准差(Si)(4)处于均值一倍标准差以下的DRG组就是低风险组说明:Ln(Mi)的意思就是以常数e为底的Mi的对数,e约等于2.;与个低风险病种的评判标准相比,这个标准就看起来比较科学了,因为大家都看不懂。3.实际意义不大由于DRG低风险组死亡率的数值很小,通常在万分之几,因此对于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波动性很大。通过国内外文献来看,即便是大型医疗机构,该指标也并不能有效反映医疗安全,反而体现的是病案质量,因为大多数低风险死亡的出现是由于病案首页书写不规范所致。因此,我们要想规避DRG中的低风险死亡,可能提升医疗过程并不是主要的,而是要填好病案首页,尤其是正确选择主要诊断,同时避免其他诊断和手术操作的漏填。总之,就是让DRG分组器觉得,这个病,可以死。老徐编码
看看有几个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