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611/4403318.html
写在正文之前:
参加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的收获有多少,是我参加之前断没有想到的:
一是跟随北宸老师及其团队学习了写作的法宝——万能写作法;
二是挑战了自己坚持的毅力,21天亦痛亦乐,更是收获多多;
三是结识了一众年轻、聪慧、又勤奋的高手。
他们勤于阅读、擅于交流、长于总结。在优秀的他们的鼓励、激发下,我被裹挟着,流着泪微笑,咬着牙坚持,一路踉跄前行,希望有一天,实现自己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
今天阅读的这本《自卑与超越》,记得是reena在群里说是她最受益的一本书之一。在十点读书的“成长图书馆”里,我有幸遇到了它,并被它深深吸引。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撰写的心理学经典著作。
一、阿德勒其人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年2月7日,逝于年5月28日),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他的父亲是一名做谷物生意的犹太富商,阿德勒在维也纳出生并长大。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阿德勒著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从小患有佝偻病,却克服自卑,不断超越自我。《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聚焦于个体,帮助读者去审视自我、包容他人,进而了解“人”。阿德勒用智慧为读者铺陈出“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因果,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优越感正是自卑感的补偿。
三、生活于你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事物是联系的。同时,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事物是主观的。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种追本寻源的问题常令人矛盾语塞。但即便我们避而不谈,它仍然存在。当人们遭遇挫折,这种在一帆风顺之时显得庸人自扰的问题,就常常会横亘心间。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意义的解读,难以言表,但每个人的答案其实在生活行为中都已经有所映射。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在回答着他对人生意义的解读。
人各不同,“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它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之分。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这绝对正误之间。但哪些更为正确,却有着共识,这也组成了生命的普遍标准。
四、人生没有意义
想起多年前看毕淑敏的文章里有一句话:“人生本没有意义,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
毕淑敏老师应邀去一个大学做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同学们随时可以写纸条任意提问。纸条上提得最多的问题是——“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因为我们已经听过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话了。”
毕淑敏老师念完这个纸条后,台下响起了掌声。
“今天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我会讲真话。我在西藏阿里的雪山之上,面对着浩瀚的苍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个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反复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相信,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会无数次地叩问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样的意义?”
“我想了无数个晚上和白天,终于得到了一个答案。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就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句话说完,全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如同旷野。但是,接着就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毕淑敏老师说,“那是我在讲演中获得最激烈的掌声。在以前,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暴风雨’般的掌声这种神话,觉得那只是一个拙劣的比喻。”
但那一次,她相信了。
是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意义。”
五、格局的大小,赋人生予意义
有的人给自己的人生赋予金钱的意义,认为只有赚到足够的金钱,过上富裕的生活,人生就算是成功。
有的人把生命的意义定义在为人类谋幸福、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添光彩,他们在科研、教育等领域鞠躬尽瘁,成就不朽的人生。
有的人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命,比如特蕾莎修女。她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于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作为一个普通人,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最终帮助自己,实现自身价值,进而获得有意义的无悔的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