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藏书里的国家软实力兼论中国人

年1月25日己亥鼠年大年初一

01

前言

在思考”跨文化沟通“这个题目时,意识到有必要阐明中西方文化分别对我自己产生了何等影响。由此,触发了根据Kindle藏书进行统计分析的念头。早在塞班时代,我就开始在Nokia手机上大量读TXT电子书。直到年8月,在朋友强烈推荐下开始使用亚马逊Kindle阅读器后,才如获至宝,把后续的阅读书籍迁移到Kindle上。此次统计的是从那时至今大约四年半的书目。在剔除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以及语言学习等工具书之后,恰好是本。从时间跨度和书籍数量上,这本书无法涵盖自己的读书经历。但是,最近几年,有意识地在对个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服从于这个目的,实际阅读的书籍在种类和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基于这个有限的书单,探讨中西文化对个人的熏陶影响,仍然不失管中窥豹的价值。这篇统计分析的小文,试图粗略地回答心中存疑已久的两个问题:1)以书籍为载体的中西文化,是如何影响我的思想的?2)读了许多欧美书,为什么没有改变我的中国心?在对书单进行数据分析后,我在本文最后一节,针对上面两个问题,给出我的理解和答案。

02

藏书概览

自年至今,我常居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欧洲。但在读书求知上,却始终依赖于另外两个大陆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现代文明,中国的古典文化。本Kindle藏书,几乎全部分布在三个文明中心:美国58%,中国24%,欧洲17%。这个排名,也完全吻合当今全球势力的排行。如果书籍是国家软文化实力的载体,那么,我个人的认识: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软实力”巨人,而中国融合历史积淀和现代构想,在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上已超越欧洲的。藏书可分为19个类别。在数量上,“金融财经”高居榜首;其次是“心智发展”,“当代文学”和“人物传记”;第三档则包括了“企业管理”,“中国历史”,“地缘政治”和“哲学心理”。进一步在每种类别上比较作者的分布和数量。美国作者无论是在数量和类别上(蓝色横柱),都卓然出众。特别是在“金融财经”,“心智发展”,“企业管理”,“地缘政治”,“人类文明”,“科学技术”这六个类别上,美国作家著述丰盛,睥睨群雄。中国作者的优势,仅体现在“中国历史”和“中国观察”两个分类上。“中国历史”的题材中83%都是中国古代史。从这些数据来看,可以认为:中国作者的创作灵感,主要根植于传统文化和本土视野。如果把本书对应为一年的天,一天读一书,从时间上的分配,可以更形象地比较各国作者的贡献:

7个月的时间,我都是在读美国书;

有3个月在读中国书。其中,根据作者年代划分,当代作者近两个半月,古代作者半个月;但若根据书籍主题拆分,则“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平分秋色,各一个半月;

1个多月,看英国书,主要是惊险小说和欧美战史;

用了半个月读德国书;

各有4天在看法国书和日本书,且日本书都是半途而废。

3天时间读以色列书,也就是尤瓦尔·赫拉利的《简史》三部曲;

给奥地利和荷兰各分配了2天;

古希腊和印度各用了1天。

继续用一天一书的类比,分析在不同书籍种类上的时间分配:

将近两个半月,是在看美国人和中国人写的“金融财经”类书籍,包括财报分析、价值评估和图表技术;

各有1个多月的时间,分别读美国作者的“心智发展”类著作,中西方“当代文学”,和“人物传记”;

各有三周时间,在揣摩“企业管理”,观察“地缘政治”,回顾“中国历史”和“欧美历史”,以及探索“哲学心理”;

有2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yd/5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