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的批判美学理论

患者提问:我是初期的白癜风患者,现在患处为什么会发痒呢? http://www.bdfyy999.com/bdf/zhuanjiadayi/changjianwenda/1092.html
阿多诺的批判美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王柯平

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中,法兰克福学派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作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TheodorW.Adorno,—)是20世纪声名远播的思想家之一。阿多诺的学生克劳森(DetlevClaussen),不无夸张地将其业师喻为(20世纪)“最后一位天才”(OneLastGenius),并将此喻用作阿多诺传记的副标题,借此凸显阿多诺人生经历的诸多重点及其在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

仅就阿多诺的思想星丛或力场而言,西方的研究者们(譬如马丁·杰)倾向于将其概括为五种基本活力,即:非正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主义,上流文化保守主义,犹太情感和解构主义。在我看来,阿多诺的思想星丛起码闪烁着七色之光。也就是说,除了上列五大要素之外,还应包括否定辩证法与批判理论。

阿多诺一生勤于笔耕,著书颇丰,其全集达23卷。从早期发表的美学专论《克尔凯郭尔:美学的建构》开始,阿多诺对现代美学的定位、转型与发展似乎情有独钟,即便在其哲学、文化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等论著中,也从不放过对现代美学与艺术进行多方位的审视与探讨。一般说来,《否定的辩证法》(NegativeDialectics)是阿多诺的哲学代表作,而他竭尽数年功力撰写的《美学理论》(AestheticTheory)则是其美学代表作。诚如马丁·杰所言,阿多诺的美学论述,在这部内容丰富、构思宏远的遗作中“达到顶峰”。甚至阿多诺本人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宣称,该书旨在再现“我的思想精髓”(thequintessenceofmythought)。

在这部长约50万言的《美学理论》中,阿多诺主要依据自己一贯倡导的批判理论与否定辩证法,深入追溯了艺术的历史演化流变过程,检视了古典美学理论的长短利弊,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职能,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反思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与社会总体性的种种影响,彰显了现代艺术哲学或美学的悖论特征,同时也提出了未来美学的新生条件与发展途径。其中对文化产业、娱乐导向、技术效应、物化现象、行政管理操控、真理性内容以及“反世界”艺术的批判反思,充满许多具有前瞻性和后现代性的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将阿多诺的美学理论视为一种批判美学理论。该理论对今日的中国读者来讲,委实振聋发聩,令人惊叹不已。就我个人所见,此书对于当代美学或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参考价值,犹如康德的《判断力批判》(CritiqueofJudgment)或黑格尔的《美学》(Aesthetics)之于传统美学研究,完全可以列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美学著作。

不难看出,《美学理论》一书以阿多诺特有的无规则与非层递的并列表述风格写成。分析辩驳、旁征博引、笔意纵横是该书的主要特点。此外,在其立论过程中,德国各种观念论乃至浪漫派的学说,对阿多诺来讲既是刺激物,又是陪衬物。的确,阿多诺习惯从哲学角度来思索美学与艺术等问题。他本人由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浸润,特别是受康德、黑格尔和本雅明的影响,其思辨学养深厚,其行文颇为晦涩。另外,在他采用怀疑论态度与批判理论方法,来重估古典美学的价值和论证美学现代主义的必要性时,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营养成分,由此走上一条扬弃—移植—变通—重构乃至兼容并包的研究道路。这样便给解读(包括翻译)造成诸多困难。年,笔者在瑞士洛桑大学哲学系研修期间,曾与业师英格博格·叙斯勒教授(IngeborgSchüssler)谈及书中某些费解之处,她提醒我要特别注意阿多诺博杂的理论风格,以及他对有些概念的处理方式。要知道,阿多诺在命题讲章的过程中,惯于启用他那把由批判方法与怀疑精神合成的双刃剑,在使用概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辩证性、混合性与重复性,在概念构造方面也带有某种为立异而立异的倾向。这一切都会给读者造成不小困扰。究其本质,这恐怕与他的反体系冲动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要指出的是,这种反体系冲动实际上导致了阿多诺式的特种体系。我曾说过,人类的各种思想体系犹如一部活动的画册,翻(反)过一页便是另一页。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大多是在“反”字上做文章,阿多诺也不例外。当然,“反”字旗下所招致的结果,尽管意在标新或重构,但多少都带有“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味道。阿多诺的大部分言论,一般是基于社会批判的立场,有感于文化产业的流弊、艺术的特殊职能、自律性与社会性的张力以及未来美学的发展前景而发的。

§§

1

如何走出这座迷宫

应当承认,阿多诺的著作可被释为一部“重写的手稿”或一张“复写的羊皮纸卷”(palimpsest),其中“充满了相互重叠的思想”。因此,阅读这位作者在拭去原文之处重写的文字时,或者细查这位画家在原画上重绘的笔触时,总会使人在反反复复的辩说与反思中,遇到挥之不去的层层迷雾。实际上,阿多诺的批判美学属于典型的哲学美学,其沉奥的思辨与晦涩的文风,其交替运用否定辩证法和批判理论的剖析过程,犹如一座诱人入乎其内但却难以出乎其外的迷宫,不仅影响甚大,而且问题繁多,吸引和困惑着不少读者。对国内学者来讲,这一困惑至少源自两个原因,其一是社会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差异。也就是说,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社会及其文化语境下,凭借具有惯性的意识形态、趋于固化的理念与近乎陈腐的语言,来理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民主政体里内生的危机与艺术的职责,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其二是阿多诺美学的理论复杂性与话语风格的晦涩性。这一点兴许是阿多诺有意为之。他为了对抗这个不断趋向通俗化、平面化和散文化的时代,为了应和现代艺术的谜语性或谜语特质,为了抵制理论意义上的“轻易消费”,为了构造反体系的交错式“概念星丛”,有意采用了艰深的辩证逻辑和哲学思辨,将自己的美学理论置于迷宫般的复杂语境和玄秘性的思想张力之中。如此一来,他似乎可以缓释内心的担忧,也就是担忧自己的美学思想被人不费一番功夫就得以理解或把握。因为,那种结果是一般美学论作希求的结果,但却完全有悖于阿多诺的美学理论追求。他自己意欲字字珠玑,让人回味,在难解中反思,在反思中推进……

那么,如何才能走出阿多诺搭建的这座迷宫呢?初步看来,这至少需要了解其中的三大要素,即:理论线索、思想方法与基本主题。先就第一点而言,从年发表《表现主义与艺术真理性》这篇文学评论一直到他于年发表的哲学论作,阿多诺在其美学中融会了种种不同的哲学思想来源,借此形成一条结构性的理论线索。在这些思想来源中,最具代表性和主导性的因素就是康德的美是道德象征之说,黑格尔的艺术即真理外观之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尼采对批判意识形态的怀疑态度,卢卡奇对社会总体性与物化的强调,本雅明对艺术碎片与光韵的重视,等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阿多诺对于德国哲学美学传统十分重视,试图联系当代艺术的社会情境,采用历史哲学的分析方法,着力反思和揭示传统美学规范原有的得失,旨在将艺术的动态力量与概念化的动态力量联合起来,借此从中释放出新的真理性内容。如他所言:“在当代艺术与传统美学发生冲突的时代,迫切需要一种恰当的艺术哲学理论,将毁灭的范畴予以概念化,将其概念化为处于明确否定过程中的转变范畴……现代美学只能采用一种形式,那就是对传统美学范畴实行合理的和具体的消解。如此一来,现代美学就会从这些范畴中释放出一种新的真理性内容。”显然,这是一种接通古今、推陈出新的尝试。因为,阿多诺既看到历史的变化,也看到历史的绵延,认定历史内在于美学的真理性内容之中。为此,阿多诺采取了两种明显的步骤:一是表明传统美学规范(譬如“美”这类永恒规范)的短暂性和多变性,揭示其含义是如何随着特定时代的艺术和社会发生变化的。二是将多种哲学立场背靠背地并列在一起,在自我反思、相互比照或彼此抵牾中达到相互矫正(mutualcorrection)的效果。譬如,阿多诺巧妙地将康德与黑格尔的两种艺术观并置在一起,前一种强调具体作品的非确定性,后一种将艺术作为真理性外观。在将其加以对比之后,阿多诺认为双方均误读了艺术品的构成与功能。于是,阿多诺通过批判反思,超越双方立场,构建一种动态场域,设法让两者进入互动互补的修正过程之中。对于阿多诺将美学规范予以历史化的做法,绥德瓦尔(LambertZuidervaart)认为至少引致出两种结果:(1)揭示了现代艺术与发达资本主义的冲突和统合关系,通过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而服务于社会批判现代主义。(2)建构出基于当代视域的哲学美学,不仅从内部出发来阐释现代艺术,而且从其他领域或学科汲取思想材料,筑起一种特有的概念环境,组成属于自己理论结构的“概念星丛”。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阿多诺的运思手法与追求目标,即:他试图借助一种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来接近各种特殊现象及其隐含的社会历史,或者说是试图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呈现出特殊现象及其特定身份的社会历史本质。

至于阿多诺的思想方法,我认为主要是“否定辩证法”和“批判理论”。简言之,“否定辩证法”拒绝承认对立各方的潜在同一性或最终综合体,认为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实属不彻底的否定。阿多诺虽然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yd/5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