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在天山路街道开展“一网统管”非机动车管理应用场景的试点工作,利用“人工+智能”结合的手段探索并破解非机动车乱停放这一城市治理顽疾。在天山路街道,辖区内的商圈面积占整个街道的51%以上,且多紧邻地铁站,上下班人流密集,周围的共享单车使用率非常高,随之而来车辆乱停放、人行道拥堵成为了城市管理的痛点与难点。考虑到在这个问题上的紧迫性与典型性,长宁区将“一网统管”的非机动车管理应用场景放在了天山路街道进行试点,这也将为该场景复制全区,甚至推广到全市作出标准与示范。
“一张网”助力创新模式治理难题
创新“疏”“堵”结合模式
天山路街道城运中心针对辖区内的非机动车划线区停放率做了一项数据调查。所有划线区域目前常规停放非机动车有多辆,乱停放约辆,然而,街道18条路上所有划线区真正能停放的非机动车数量在辆,这意味着有60%的停车区并没有利用上,公共停车资源产生严重浪费。如何将这些“闲置”的地方利用起来,把“堵点”区域的车辆“疏通”过去?街道又对辖区内汇入车辆最为集中的马路进行了梳理。
据街道城运中心负责人吴光宇介绍,交通高峰期间,共享单车主要从南、北和西三个方向汇入天山路街道辖区,涉及到9条马路的车流量最为集中。排摸出这个情况后,今后通过视频监控,以及安装在共享单车上的蓝牙嗅探,在“一网统管”非机动车管理这张专页上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实时的非机动车流动与停放情况。“针对9条马路在早高峰时期的路况,将通过人为干预,在固定点实施拦截机制,并引导骑车人将共享单车停至就近利用率低的划线停车区,如此把单车‘疏导’到‘堵点’之外,就能将60%的划线空地有效利用起来。”吴光宇说。
此时,一网统管非机动车管理应用场景会起到关键作用,通过“人工+智能”模式,利用安装蓝牙嗅探来感知道路上非机动车的停放密度,进行实时动态管控,如果有“堵点”发生,依托一网统管城运平台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