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Endot。)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LP)S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小剂量时是一种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促进剂,大剂量时则成为一种有害的炎症促进因子。根据内毒素对多种动物致病作用的深人研究,发现内毒素对牛、马、犬、猪、猫和家兔等动物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能诱导它们发生显著的发热反应、血液学指标的改变、Shwartzman反应、各种组织器官严重的病理损伤等。尽管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内毒素对鸡的各种病理生理指标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关于内毒素与鸡体内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少。
现将内毒素对鸡的病理生理影响的研究内容作一综述,旨在提示广大研究工作者重新重视内毒素在鸡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1、鸡对内毒素的抵抗力
过去普遍认为鸡对内毒素具有较强的耐受力,内毒素在革兰氏阴性菌所致鸡的疾病中意义不大。人们在多种动物,如兔、猪、羊、牛、犬等动物体上都成功复制出了全身和局部shwartzman反应,于是也尝试着在鸡身上复制该反应,于是也尝试着在鸡身上复制该反应。早在年,Adler等()就曾用提纯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鸡的全身性Shwartznlan反应(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但未成功。接着aKitya.r.AK等()为研究鸡的局部Shwartzman反应,同时给鸡和家兔皮下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24h后再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结果也未能复制出鸡的局部Shwartzlann反应,而对照组兔注射内毒素的皮肤部位出现了典型的局部Shwartmzan反应。鸡只有在给予较大剂量内毒素组观察到注射部位出现血管周淋巴聚集现象,而血管周淋巴聚集现象是鸡炎症反应的一种非特异现象。后来Mendess等用提纯的多杀性巴斯德菌内毒素也未复制出鸡的皮肤性hSwartzman反应。
Shwartzman反应作为内毒素最重要的致病性之一,其本质是以血管内凝血系统异常为基础的血管破坏,血栓形成并伴有组织坏死。在鸡体内不能复制出Shwartzamn反应,提示鸡对内毒素引起的血凝系统的损害具有抵抗力。
大剂量的内毒素对很多动物都具有致死性,大肠杆菌内毒素对牛、猪、犬、猫的致死量分别为0.,5.0,0.40,0.15mg/kg。但对鸡的致死剂量则达到50.0mg/kg以上。川der等()甚至给鸡腹腔注射mg/kg超大剂量的大肠杆菌内毒素,鸡未出现死亡,虽然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反应,但很快就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人们认为鸡对内毒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2、内毒素对鸡的病理生理影响
尽管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而言,鸡对内毒素的耐受力较强,但大剂量的内毒素对鸡的各种病理生理指标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甚至能严重损伤
鸡的肝、肺、肾等实质器官,尤其是肝脏的功能,降低鸡对其它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容易继发感染其它疾病。
2.1致热性
小剂量的内毒素就能诱导鸡发生其它一系列与哺乳动物类似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引起鸡的发热反应。一般认为影响内毒素对鸡致热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同种属细菌的来源或同一种属不同血清型的革兰氏阴性菌,其脂多糖的致热性存在差异。Gergourt等()的实验表明对10日龄以内的鸡,大肠杆菌内毒素的致热作用强于沙门氏菌内毒素,但10日龄以后,两种内毒素对鸡的致热特性则不存在显著差异。
②鸡的日龄和品种。Leshehinsky等()比较了内毒素对产蛋鸡和肉
仔鸡的致热能力,结果产蛋鸡直肠温度在注射内毒素(1mg/Kg)4h后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从(41.31士0.29)℃上升至(42.27士0.41)℃。相对于产蛋鸡,肉仔鸡的发热反应相对温和,开始出现发热的时间比较晚,而且需要高剂量的内毒素(5mg/kg)才能引起这种发热反应。
③内毒素的给予剂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内毒素的致热性影响不大,Gregourt等()与Jones等()试验采用的内毒素剂量相差80倍,但试验鸡的发热程度和发热曲线相似。④试验环境温度。不同的环境温度对鸡的发热特性影响不同,Aider等()的试验在33℃进行,Ger即urt等()的试验在25℃进行,鸡的体温均显著升高;iPtmtan等()的试验在21℃进行,结果试验鸡的体温显著下降。
2.2血液学变化
大肠杆菌内毒素能引起鸡血浆中异嗜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增加,B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率增加,异嗜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H:L)升高;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除嗜酸性粒细胞外)的数量显著减少,静脉注射内毒素后1h鸡的血小板数亦增加,但在48h内这些指标即恢复到注射内毒素前的水平。
对鸡皮下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能引起注射部位小静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渗透性增加,早期嗜异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游走,并出现局部水肿,这与组胺、5一经色胺、缓激肤等生物活性物质所引起的哺乳动物的急性炎症反应症状和发病过程极为相似。但与其它哺乳动物不同的是,内毒素还会引起鸡皮下注射部位嗜碱性粒细胞大量产生,这与血凝素和刀豆蛋白A诱发的鸡急性炎症反应相似,但具体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嗜碱性粒细胞大量游出血管,表明内毒素引起的鸡血管反应可能是由某些内源性因子产生的,提示内毒素作为一种细菌产物,对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同时,也在局部注射皮肤观察到充血、水肿、坏死和血管周淋巴聚集物等一些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现象。
2.3代谢变化
内毒素对鸡的糖类、脂类、矿物质等的代谢及血浆中某些激素和酶类的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素首先刺激白细胞产生IL一1,后者可以增加血浆中胰升糖素和糖皮质激素,促进肝脏合成和分泌铜蓝蛋白,增加血浆中伪一酸性糖蛋白水平。
内毒素能引起鸡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鸡对内毒素的反应表现出许多类似于革兰氏阴性菌活菌感染的症状,如大肠杆菌内毒素与大肠杆菌活菌接种均能引起鸡血浆中磷脂、胆固醇、甘油三醋等脂类物质显著减少,血中尿酸含量显著升高,血浆、组织中矿物质的变化也相似,这些现象提示内毒素与鸡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在治疗鸡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中还少有重视对抗内毒素治疗的例子,今后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内毒素和其来源菌间致病力的对比研究,揭示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区别,为治疗禽类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拓宽思路,也为临床预防和治疗鸡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鸡对内毒素的抵抗力远远强于哺乳动物,如果深入了解鸡与哺乳动物对内毒素反应产生差异的原因,或许就能解释鸡对内毒素具有比其他动物强大耐受力的原因,甚至可能为我们治疗其他动物乃至人类的内毒素性疾病指明方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