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贵州省文史馆“山骨讲堂”年第六期开讲。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文军应邀作名为“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及其现实价值”的主题讲座。
田文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读北大哲学系期间,便拜访过冯友兰先生,研究生阶段更是以“冯友兰的思想研究”为结业论文。期间,他还在著名哲学家萧萐父的介绍下,登门向冯先生求教。迄今为止,田教授写就了7部和冯友兰先生有关的著作,还先后获得“中国冯友兰学术研究会”颁发的“冯友兰学术研究论文奖”与“冯友兰学术研究著作奖”,成为国内著名的“冯学”研究专家。
讲座中,田文军认为,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是他的人生哲学中最为核心、最具创意的思想理论,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觉解”,而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人的“觉解”,由此延伸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人们提供一种人生观,提供一种生活方法,确立一种生活目标。
冯友兰(.12.04~.11.26),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人生境界论
冯友兰的哲学理论,有一个庞大的思想系统。他本人将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总结为“三史”与“六书”,“三史”指其在上世纪30年代写成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讲稿《中国哲学简史》,以及在晚年完成的7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战期间完成的《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与《新知言》。
在田文军看来,冯友兰的“六书”可区划出三个主要部分:讲“理”、论“事”、“原人”。讲“理”是要论释他的形上学,论“事”是要阐释他的社会文化建设理论,“原人”则是要讲他的人生哲学。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论即是在《新原人》一书中建构起来的。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居于一种至上的思想层面,居于一种核心的理论地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对此,田教授作了阐释,“按照现代新儒家人物的观念,如果你要建构一套哲学的思想系统,那么,你的哲学必须涵括必备的内容和必有的功能。这就包括,有助于人们穷求宇宙的意蕴;有助于人们充实人生的内容,理解人性活跃、创造的特质;有助于人们将现实的生活世界升华到价值的世界,凸显人生的高贵,揭示人生的情趣;有助于人们在平凡而现实的生活中,完成自己对于真的理解,对于善的实践,对于美的追求,理解并实现人生的意义。”田文军说。
田文军说,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所涉及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方面的问题。正确理解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在冯学中的地位,应当成为研究冯友兰人生境界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前提。
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有差异
田文军说,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有一个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是通过对人的本质与人生意义的思考建立起来的。
就他的理解,冯友兰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觉解”,认为人是有觉解的。冯友兰所说的“觉”实为一种心理状态,也可说是一种主体能动性;“解”可说是主体的一种理性能力,“觉解”则可以说是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理性能力。依照冯友兰的说法,“觉”是自觉,“解”是了解。“觉解”即是自觉地了解。世间上只有人具备这样的特质,世间上也只有人能够自觉地了解宇宙事物,自觉地了解主体自身的行为。而人生的意义,正在于对于人生的“觉解”。
但是,人们对人生的觉解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不同意味着人们的人生意义也存在差异。田文军说,冯友兰把这种差异概括为四种境界,这就是他讲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冯友兰对四种人生境界都有具体的解析。解析的目的在于,表明自己对于人、人生、人生的意义或人生价值的理解,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人生观,提供一种生活方法,确立一种生活目标。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理论还有没有它的现实价值呢?为回答这个问题,田文军将视线集中到冯友兰的几个基本观念——人的生活是理性的生活,人的生活需要对生活的“觉解”;人的生活是道德的生活,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道德的律则;人的生活应当在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求美,以获取人生的圆满与人生的意义或价值。这个观念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都具有它的现实意义。
编辑:汤欣健
编审:肖燕
签发:张可
郑文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