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排除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DVT约占VTE的2/3,发生于腘静脉以上部位的DVT是肺栓塞栓子的重要来源。PTE约占VTE的1/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于静脉循环中出现血凝块(尤其是下肢或上肢末梢静脉)和/或肺循环中部分血凝块栓塞所导致的。
因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相同疾病的两个临床表现。目前50%近端DVT患者有无症状PE,而70%PE患者可发现无症状DVT。
在腿部静脉中的血凝块形成可能发生在不同地点。上肢静脉血栓,确定在锁骨下,腋窝或肱静脉处的血栓,占所有静脉血栓形成的4~10%,且往往是无症状。
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社会中许多已知的危险因素(年龄、行动不便、手术、肥胖)的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成为非常重要且不断增长的健康问题。
VTE发生在所有的种族、民族、年龄组且不依赖于性别。
美国每年有超过90万人患深静脉血栓性疾病,尸检中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占72%。来自六个欧洲国家的数字显示,静脉栓塞性事件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了艾滋病、乳腺癌、前列腺癌和交通意外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国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也逐年增多,静脉疾病发病率高于动脉疾病10倍,而以下肢静脉疾病最多见。
医院连续例尸检资料证实肺段以上肺栓塞占其心血管疾病的11.0%,占肺血管病的第一位。
国外尸检资料统计:肺栓塞总的发生率为5%~24%,其中老年人中高达49%。
据美国胸科医师协会报道,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42~57%;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41~85%;髋部骨折手术为46~60%;肺栓塞总发生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0.9~28.0%;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为1.5~10.0%;髋部骨折手术为3.0~11.0%。
潜在的致命但可治愈的疾病
DVT后短期(30天)的死亡率为6%,而PE为12%。
在美国与欧盟,每年VTE相关死亡总人数可高达84万,使得VTE成为导致心血管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
医院获得性VTE事件占VTE有关死亡的2/3,造成的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更多。
高发病率的慢性复发性疾病
VTE患者中,一年内复发的占11%,10年内复发的占40%。
30~50%的DVT患者在两年内可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且10%患者的PTS症状(腿部疼痛、肿胀和皮肤溃疡)会非常严重。
在急性PE事件后,4年内几乎50%的患者都会有不良事件的发生。
2年内少于5%的PE患者会发展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并可能恶化成右心衰竭。
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由于住院患者没有进行充分的血栓预防性治疗,因此DVT的发生很常见。另外,DVT也会自发于很多非住院患者当中,最初的临床表现不是DVT就是肺栓塞(PE),及时诊断和治疗DVT对降低致命性PE发生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DVT的诊断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成确诊,必须依赖“金标准”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检查,且费用昂贵,因此有效无创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VT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VT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VT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FDP与DD的生成:
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1、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DVT)、肺血栓栓塞(PTE)
2、在DIC诊断中的意义
在DIC诊断中D-二聚体和FDP的诊断效率远远高于PT、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TT等。因D-二聚体和FDP可以提供快速、特异的诊断指标,D-二聚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DIC的严重程度,FDP可以用于诊断确定后病情发展的监测,抗凝血酶III(AT)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肝素治疗的有效性,联合D-二聚体、FDP和AT检测已成为诊断DIC的最佳指标。
3、原发性纤溶与继发性纤溶的区别
原发性纤溶指纤溶激活物直接激活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高,与凝血系统和血栓无关。
继发性纤溶指凝血系统激活后在激活纤溶系统,使Fg和Fb同时降解,产生FDP和D-二聚体。
检测结果可以从下列因素进行分析:
(1)D-二聚体、FDP正常:多为正常人,提示纤溶活性正常;
(2)D-二聚体阴性、FDP阳性:常见原发性纤溶;
(3)D-二聚体阳性、FDP阴性:常见继发性纤溶;
(4)D-二聚体、FDP阳性:纤维蛋白(原)同时被降解,多见于继发性纤溶(DIC)。
4、溶血栓药物治疗的监测
在溶栓药物(SK、UK、rt-PA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的栓子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明显增高,当血栓被完全溶解后,血浆中D-二聚体和FDP快速下降,2周后恢复至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溶血栓药物用量不足,血栓未能完全溶解,D-二聚体和FDP在达峰后会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溶血栓药物用量过大,会增加出血的危险,出血发生率高达5%~30%。由此可见,在溶血栓过程中于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和FDP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5、对术后LMWH治疗的指导意义
研究表明,D-二聚体是监测术后凝血激活情况以及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预防治疗的良好指标。
6、在恶性肿瘤中的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伴有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血浆D-二聚体和FDP往往升高,且与肿瘤浸润密切相关。
7、其它
D-二聚体和FDP在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肝脏疾病、脑血管病、妊高征及先兆子痫等疾病中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变化以及疗效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D二聚体与FDP联合检测临床应用科室及疾病
血液科
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易栓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心内科
口服抗凝剂监测/肝素抗凝和溶栓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溶栓治疗
传染科
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易栓症/抗磷脂综合症
肿瘤科
肝细胞受损程度检测/肝病DIC实验室检测
妇产科
血栓形成指标
内分泌科
高凝状态
呼吸内科
排除肺栓塞/易栓症
普外科
血友病/伤口不愈合
骨科
骨折/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监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