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各项古典艺术门类里,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中。意境是每一个时代生活的艺术化。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这是意境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特点,那“意”往往是形而上的哲学意蕴,如象外之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意境的基础是生活和人生。它蕴涵着寻常生活的意义,历史(是从前的生活和人生),人的情感,人生哲学的意味,表现着人活跃的生命力。意境是指现实客观事物所传递出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情趣在人们头脑中经过联想、延伸而对这种客观事物产生的感悟。——邹维娜.景观意境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意境的始基在先秦道家的“体道”的境界。可见最早的意境基本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按《说文》的解释,“境”是指时间中止之处,后来引申为空间中止之处,如至今我们还用“边境”这个概念,再往后引申为精神达到的高度,这就是精神境界,再往后引申为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从词义上说,就是意之境,意思是诗意情感疆界的无限的绵延、扩张的艺术效应。如果说王国维对“意境”说有贡献的话,那么我们认为他主要是给“意境境界”说注入了“生命力”这个重要的观念。这一点正是前人未能达到的地方。——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03:1-9.从艺术空间的角度,以虚实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意境,是有效的。这个角度的解释当然还可进一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如果过于单一,也是有问题的。就是说,虚实相生的问题,也是各门艺术普遍的问题,是各门艺术共同的特性,如果我们不能更紧紧地抓住抒情文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抒情这一特点,仅从虚实相生的角度来解说意境,也还是比较勉强的。诚如谭德晶所说:“完整连续的空间只是意境的基础,不能说有了完整连续的空间就有了意境。除了这个空间性之外,还必须有空间中有情绪的弥漫充溢。”他的话是说得不错的。意境诞生于唐代,运用唐代的主要诗学观点“象外”说,来解说意境,可能是诸说中理由最充分的。但是用“象外”说来解释“意境”也不是没有问题。关键之点是,“象外之象”,这并非抒情诗本身的某个成分,是一种艺术效应。既然是一种艺术效应,那么离开读者的阅读和接受,所谓的“象外之象”就无从谈起。我们只能说“象外之象”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产物,所以如果要以“象外”说解说意境,就还需要读者接受的角度的配合。——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03:1-9.意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生气远出”或“气韵生动”,只有这样才能感染人。从“气”和“生命力”的角度来解释意境,也还有一些论文,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总的看这是解释意境的一个薄弱的环节,有待加深。当然,仅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又可能以偏概全,所以又必须与别的角度的解释互相配合。所谓“意境”,就是在感性的(形而下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这是“意境”不同于一般艺术的特点。叶朗教授认为“象外之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的意蕴,就是意境的特殊规定性。”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基于意境必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那么这无穷的“意”是什么呢?在许多有意境的诗中,那“意”往往是形而上的哲学意蕴,所以从这一角度解释意境是合理的。但很明显这种解释不能孤立进行,如果不与别的角度的解释相结合,是不可能揭示意境的奥秘的。——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03:1-9.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考察意境的特征,的确开辟了一个新生面,见解也很独到。但是,第一,接受问题,不仅仅是涉及意境的生成,整个作品的审美效应都有待于文学的接受;第二,接受角度如不与别的角度相配合,也难于揭示意境的特征。我们要反复强调的是,意境作为抒情型作品的审美理想,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我们必须以全面的流动的视点,才可能接近“意境”的丰富美学内涵。这里我们根据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加以吸收融合,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活跃所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03:1-9.毋庸怀疑,抒情作品的意境当然是要以作品中的景与情的描写作为基础的,尤其是“情景交融”使意境的生成有了“实在”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来谈“意境”当然是奢谈,是悬空之论。但是,我们要问的是,既然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或者等于情景交融,那么我们在有了“情景”论之后为什么还要“意境”论呢?同是一个东西,故意给予两个命名是必要的吗?如果不是意境论有比“情景”论更丰富深厚的审美内容,我们为何还要强调意境论呢?特别在谢榛、王夫之、李渔等已经把情景论推到成熟的地步之后,似乎意境论就更没有必要了。看来,我们只能说,“情景交融”只是揭示了艺术形象的一般特征,“情景交融”说只是在艺术形象层面来谈意境生成的初步基础,企图以“情景交融”来规定意境应有的美学内涵,不能不说还有很长的距离。——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03:1-9.如今人研究意境者,将意境视为典型形象,这是一个现代性的话语,是西方叙事语境下的概念范畴。它的产生也具有合理性。但是,新的内涵的植入与充实必须适应上述意境的最基本的结构。如果完全脱离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语境,势必造成意境理论的消亡,给中国古典文艺学和美学乃至世界的文艺学、美学带来损失。比兴思维是意境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艺术思维方式。它在艺术意境形成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通过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咀嚼不尽的意境特征中可以看出,然而,具体的表现又是十分复杂的,很难在一个规则的、程式化的游戏中对之作准确的、毫无遗漏的界定。比兴思维的创造力是巨大的,它的包容性极强。艺术意境正是在它的创造和包容之中显示自身的美的魅力,在当今仍然放射出耀眼的光彩。关于意境的来源,学术界几乎是众口一词,认为出自佛教。——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83-89.意境与古诗壹所谓里层意境就是穿透外层,进人内层的意境。这里层意境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韵外之致”、“体外之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外味、弦外音。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主观和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方式出现的。暖暖远人烟,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
意境浑融,也称意境神会。情景妙合神会,乃至水乳交融。这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达到了出神人化,物我谐一的境界。“景中寓情”也就是“景中情”,它是意境创造的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在古诗词中最常见。景中寓情的景是情的触媒和载体;而情则是景的命脉和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景中情的方式又可分为两类:景与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即以哀景寓愁情或以美景寓喜情;景与情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即“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顾正阳,喻萍.古诗词英译中的意境美[J].中国翻译,,04:58-62+95-96.意境与电影贰在中国传统美学体系中,“意境”是核心范畴与最高审美追求。在当代文化语境下,“意境”话语不仅作为中国电影的独立精神,在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以其合理内核与特有的思维方式契合着当代电影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在建构人类视觉化世界的审美超越意义上也与西方哲学以及电影美学之间存在共通之处。如何使意境真成为建构当代中国电影美学与理论的话语,建构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需要客观把握当代电影意境的建构规律与特征,使之契合当代文化语境下现代主体的价值以及大众审美经验结构,不断焕发新意。与其他艺术相比较,电影注重意识形态传播和大众消费等社会功能,电影艺术中的意境营造在语言、形态以及思维方式上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不可否认,意境一直是历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通过不同阶段的特殊形态,反映出中国意象思维体系内在的灵活性、有机性;其在表象意象、叙事意象上的一贯性,也反映出意象思维体系内在的合理性与民族审美心理定势的稳固性。具体来说,与其他艺术一样,电影意境的建构规律体现了“外事造化,中得能源”的意象思维,注重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邹少芳.论当代中国电影意境的建构规律与特征[J].当代电影,,01:-.《刺客聂隐娘》??《卧虎藏龙》??相对于个人而言,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客观性的意向性存在,具有客观稳定性和通约性;其内在的意象序列结构具有暗示性和唤起性,正是对这种结构或者符号系统的不断创构,使电影的意境能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将新的文化内涵内化到自身表意系统之中,帮助审美主体实现精神自由和超越。意境范畴本身的合理性在于“外事造化,中得能源”,在于强调主观与客观、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蕴含着“常”与“变”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规律。从“常”的角度看,中国艺术精神之精髓固然在于道家之“无”和禅宗之“空”,但反映在具体作品的“意境”之中时,也必然要指向一定的内容、价值和意义,而不能是真正的“空无一物”。意境建构中的“常”还体现在,传统“直观”式的意象思维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仍具有其合理性。——邹少芳.论当代中国电影意境的建构规律与特征[J].当地电影,,01:-意境与景观叁在中国古典园林在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意境的有无和高下曾经成为它创作和品评的重要标准。意境理论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上运用的广阔前景是可以展望的。它在尺度上可以脱离片山只水的局限,被运用到大尺度、大人流量的空间设计中去;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可以更能唤起作为审美主体的大众的共鸣;在设计理念上,有意境的景观往往很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格是多少元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