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高分必背的名言警句

一些小伙伴在申论写文章时喜欢引用名言警句。引用名言警句既能增加申论文章的生动性、思想性,也能起到一定的论证效果。

今天图图老湿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法等角度对古代思想家的经典名言进行了梳理分析。快来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吧!

老子篇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一、世界观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意思是:天与地、大自然是没有善与恶的,也没有仁慈与不仁慈。这与儒家圣人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意思相近。

大自然到底有没有善恶之分?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至少在老子和王阳明那里,大自然是没有善恶的。

那么,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到“天、地、人”的概念,既然大自然没有善与恶之分,人有没有善恶之分呢?

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孟子认为“人性向善”;荀子认为“人性有善有恶”;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王阳明主张“扬善去恶”。

其实,人有善恶,且需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性的善与恶。

所谓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性的善恶,是指分析一个人的善恶,既要看其本人,也要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如,社会道德水准与普遍道德要求、社会科技和认知水平等;既要看其善的一面,如果有恶的一面,也要看其恶的一面。

所谓用发展的观点看人性的善恶,是指人的善与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判断人的善与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克服偏见。

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人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这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相一致。

古人的倡导与智慧再次证明当前政策的正确性,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理念纳入“五大理念”。

二、人生观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能正确认识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明白人。也就是说,人要有自知之明,人要正确看待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老子还有一句类似的话:“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2.知止可以不殆。

意思是:对于名利不要过度追求。实则是对于人的心态的劝导。

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天与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其无自私之心。既然“人法地,地法天”,那么人也应该克制自己的私心,要有社会责任感。

三、价值观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对于何为善、何为恶的认识,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这句话与“以德报怨”的思想相近。

四、辩证法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意思是:“有”与“无”、“难”与“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所谓相互依存,就是“没有‘无’就没有‘有’”或“没有‘无’就难以体现‘有’的珍贵”、“没有难就没有易”或“没有难就难以觉得易的珍贵”;

所谓相互影响,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锤炼,而后才能得心应手”,意思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相近。

2.柔弱胜刚强。

意思是:柔弱的事物可以战胜刚强的事物。例如,水至柔,但是“水滴石穿”。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以征服天下最坚硬的事物。意思与前一句相近。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真正灵巧的看上去可能笨拙,真正会表达的反倒言辞谨慎。

相似的言论: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灾祸中蕴含着福音,福气中潜伏着祸端。也就是“祸福相依”。

运用: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遇到灾难要积极乐观面对。

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意思是:天下的难事,必然从简单的事做起;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节和小事做起。

背后的哲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由易到难,由做一些小事务到做成大成就。

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意思是:粗大的树木,是从微小的树种开始生长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小簸箕土开始的;千里远行路,要从脚下一步步走起。

背后的哲理: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用于论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管子篇

管仲(公元前~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中部分名言警句及其背后的哲理:

一、世界观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意思是:有充实的粮仓,民众就会讲究礼节;吃得饱、穿得暖,民众就会知荣辱。

背后的哲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和意识互相作用。

2、“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意思是:对于一年的计划来说,种谷子很重要;对于十年的计划来说,种树很重要;对于终身的计划来说,培养人很重要。

背后的哲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3、“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意思是:人与自然要协调,才能让自然更美。背后的哲理: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

4、“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意思是:规律是无形的。背后的哲理:规律是无形的,但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规律、尊重规律、把握规律;不能因为规律是无形的,就忽略了规律的存在,做出违背规律的事来。

5、“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

意思是:荣誉靠实力才能获得;坏事往往也是事出有因的。背后的哲理: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人生观

1、“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

意思是说:要有忧患意识,要务实,不能骄傲自满。

背后的哲理:要有积极的人生观、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要有忧患意识。

2、“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

背后的哲理:要有忧患意识。

3、“功成者隳,名成者亏。”

背后的哲理: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应该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不仅仅是光鲜的名号。

三、价值观

1、“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

背后的哲理:应该利己利人、见利思义,而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2、“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背后的哲理: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辩证法

1、“仁从中出,义从外作。”

意思是:仁义思想主要靠个人自觉自律二形成,而对于是否仁义的检验主要看对他人的所作所为。

背后的哲理:内因起决定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意思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拓宽眼界。

背后的哲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农有常业,女有常事。一农不耕,民有为之饥者;一女不织,民有为之寒者。”

背后的哲理: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日极则仄,月满则亏。”

背后的哲理:量变与质变。

图宝







































白癫风
颠疯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cl/3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