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栓症
易栓症(Thrombophilia)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易栓症的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易栓症的分类:
遗传性易栓症
1、抗凝蛋白缺陷:
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等。
2、凝血因子缺陷:
活化蛋白C抵抗症(因子VLeiden突变等)、凝血酶原GA突变、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3.纤溶蛋白缺陷:
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缺陷症、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一1(PAI一1)增多等。
4.代谢缺陷: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MTHFR突变)等。
5.凝血因子水平升高:
因子Ⅷ、Ⅸ或Ⅺ活性水平升高等。
获得性易栓症
一、易栓疾病:
1、抗磷脂抗体综合症
2、恶性肿瘤
3、败血症
4、肾病综合症
5、充血性心衰
6、肝病
7、骨髓增生性疾病
8、糖尿病
9、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易栓状态:
1、年龄增加
2、血栓形成既往史
3、长时间制动
4、创伤及围手术期
5、妊娠及产褥期
6、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治疗
7、静脉留置导管
遗传性易栓症的易发人群
(1)特发性或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患者;
(2)新生儿发生内脏血栓、暴发性紫斑、皮肤出血性坏死者;(3)复发性不良妊娠(流产、胎儿发育停滞、死胎等);
(4)围产期或口服避孕药、雌性素替代疗法后发生血栓形成者
(5)有静脉血栓栓塞家族史者,尤其是一线亲属较年轻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
(6)罕见部位的静脉血栓栓塞,如脑、肝、肠系膜或肾静脉血栓者;
(7)年龄较小(<40岁)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者;
(8)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时,发生血栓形成者或皮肤坏死者。
易栓症的筛查项目
抗凝血酶(AT)
蛋白C
蛋白S
获得性AT水平下降的原因
(1)器官衰竭时AT合成降低
由于肝脏是合成AT的主要器官,因此在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晚期、急性肝功能衰竭、早产儿等,由于合成减少,AT活性与水平减低,且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可伴发血栓形成。
(2)血浆AT丢失
肾病综合征时,由于AT的分子量较小,易从尿液中随蛋白流失,肾病综合征患者尿蛋白排出量越大,血浆中AT越低。故常可导致肾静脉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高血压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烧伤和多发性创伤失血等原因也会造成AT的大量丢失,进而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3)AT消耗增加导致活性降低
见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凝血系统活化,消耗AT,增加血栓风险和加重血栓性疾病的程度。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DIC、外科手术后、口服避孕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征时,AT活性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获得性蛋白C缺乏症
引起缺乏的原因:
1、药物:雌激素——降低蛋白C合成
维生素K拮抗剂——降低蛋白C,蛋白S羧基化
化疗——降低蛋白C,蛋白S的表达
2、炎症:白细胞酶蛋白水解作用使蛋白C,蛋白S去羧基;DIC中大量消耗蛋白C。
3、其他:手术后、尿毒症、血液透析、呼吸窘迫症等。
蛋白C缺陷:
蛋白C缺陷分为两型,Ⅰ型同时有蛋白C浓度与功能减低,Ⅱ型主要为功能异常。Ⅰ型比Ⅱ型多见。但表型的不同与血栓的危险程度无明显关系。蛋白C的功能测定方法为先用蛇毒制剂Protac活化后再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测定结果按国际蛋白C标准校正。发色底物法对因子ⅤLeiden突变有与蛋白C缺陷同样的结果。
获得性PS缺乏症
获得性PS缺乏症:
促使C4B增加,降低FPS的原因:妊娠、口服避孕药、糖尿病、炎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吸烟等;
促使PS降低的疾病:早产儿、维生素K缺乏、香豆素类药物治疗、乳腺癌化疗、肝病等;
PS与细胞结合增多的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获得性蛋白S缺陷还被发现与肾病综合征相关,其结合蛋白-高分子量的C4BP不能从肾小球滤过,反而游离蛋白S从尿中大量丢失,导致血浆中具有活化功能的蛋白S水平显著降低,从而提高了肾病综合征血栓形成风险。
更多资讯:
“我们是谁”爆笑来袭!开始医学检验圈的freestyle!
年卫生资格考试成绩单开始打印
血气分析
D-二聚体的重要性!!!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白癜风症状图片及治疗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