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
一、病因
(1)因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肥胖以及家族遗传等原因,导致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在一定条件下血栓形成而致血管完全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
(2)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如房颤时心房血栓脱落)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占本病的15%~2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在中国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急性心肌梗死,约为5-6倍。且无论是急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还是急性心肌梗死均与高血压有重大关系。据统计在中国这两个心脑血管病一半归因于高血压。
二、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脑损害的部位和脑缺血坏死的范围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常见症状如下:
(1)常见症状
突然发生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2)大面积梗死
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三、主要检查
1、CT检查
在起病初期,CT并不能清晰发现脑梗塞灶,但能除外脑出血。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时后才能显示边界较清的低密度灶。
2.MRI检查
MRI对脑梗死的检出极为敏感,对脑部缺血性损害的检出优于CT,能够检出较早期的脑缺血性损害,可在缺血1小时内见到。起病6小时后大梗死几乎都能被MRI显示。
四、主要治疗
1.急性期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
2.脑水肿脱水药的治疗
常用的有甘露醇、甘油果糖、利尿性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人血白蛋白(白蛋白)等。因为脑梗塞后缺血坏死区域会出现水肿,而脑处于密封的颅骨腔内,如果水肿严重将使颅内压升高,而继发压迫其它正常脑组织,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甚至脑疝死亡。
3.急性期溶栓治疗
血栓和栓塞是脑梗死发病的基础,因而理想的方法是使缺血性脑组织在出现坏死之前恢复正常的血流。脑组织获得脑血流的早期重灌注,可减轻缺血程度,限制神经细胞及其功能的损害。一般建议在急性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考虑溶栓。
4、抗血小板、调脂等治疗
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为了防止脑血栓发展和再发生,一般需要阿斯匹林或氯吡雷等药防止血栓形成。并应用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在急性脑梗塞初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争议。
5、营养脑神经、清除氧自由基以及后续康复治疗。
6、急性脑梗塞期高血压的治疗在急性脑梗塞形成时,机体自我调节下为了保证脑灌注会形成血压明显升高。因此在急性脑梗塞期只有血压超过/mmHg才建议降压治疗。如选择溶栓治疗可以在血压超过/mmHg时降压。且建议不能迅速大幅度降压。
五、如何预防
脑梗塞预防包括一级预防(对未发生脑梗塞疾病的危险人群而言)和二级预防(对脑梗塞患者而言),预防措施无论对脑梗塞患者或脑梗塞高发危险人群都十分必要。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脑梗塞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脑梗塞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有两个,一个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个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脑梗塞预防有两个“ABCDE”,缺一不可。
(一)ABCDE
A、阿司匹林(Aspirine)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从临床上看,每天常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毫克,能够防止脑梗塞的复发。但阿司匹林有47%的人存在用药抵抗,所以常与长效中药一起服用,以增加疗效,降低副作用及抗药性。
B、血压血脂(Bloodpressurecontrol)高血压可加快加重动脉硬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血压越高发生脑梗塞或复发脑梗塞的机会越大;高血脂一方面使得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供应脑的血液量减少,另一方损伤血管内皮,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属于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
C、中药防治(Chinesemedicine)大复方道地取材的现代中药防治脑梗塞有确切而全面的临床效果,包括具有传统医药特色的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类中药。
D、控制糖尿病(Diabetescontrol)80%以上糖尿病导致脂质代谢异常,常伴动脉硬化、高血脂并发心脑血管病,而且血内葡萄糖含量增多也会使血粘度和凝固性增高,利于脑梗塞形成。糖尿病患者宜低糖低热量饮食,适当用降糖药。
E、康复教育(Education)通过网络宣传、免费赠阅实用读物、定期康复指导等方式,加强脑梗塞、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让患者能耐心接受长期的防治措施,主动配合药物治疗。
(二)ABCDE
A、积极运动(Accumulatesexercise)适当的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沉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对预防肥胖、控制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整血脂和降低血压、减少血栓均有益处,是防治脑梗塞(脑梗塞、脑栓塞、脑腔梗)的积极措施。脑梗塞患者应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应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及体力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不宜做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B、控制体重(BMIcontrol)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m2,腰围90cm。
C、戒烟限酒(Cigarettequitting)香烟中含三千多种有害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吸入人体内,能刺激植物神经,使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中胆固醇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硬化。
D、合理饮食(Diet)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桃、橙、香蕉、菠菜、毛豆、甜薯、马铃薯等富含钾的食物,可降低血压,预防中风;缺钙可促使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每天摄入1克以上的钙,可使血压降低;镁与钙的作用相似,应多吃粗粮、坚果、海藻等富含镁的食物;多吃蔬菜、香蕉、薯类和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肉皮、蹄和荤菜;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少糖膳食,把食盐量降至每天6克左右。
E、情绪稳定(Emotion)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不仅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长寿的关键和秘诀。
五、脑梗塞饮食
脑梗塞的出现,也许很多人会不重视!那么此病的出现在前期危害不是很大,但是会有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而这些并发症,却会给人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尤其是肺部感染,由于病人多数是老人,抵抗力差所以大大增加了感染的几率。这就更需要我们注意脑梗塞患者在恢复期间的饮食了。
1、忌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若连续长期进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忌食肥肉、动物内脏、鱼卵等,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忌用或少用全脂乳、奶油、蛋黄、肥猪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内脏、黄油、猪油、牛油、羊油、椰子油;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烧烤烹调。
2、忌肥甘甜腻、过咸刺激助火生痰之品:少甜味饮品、奶油蛋糕的摄入;忌食过多酱、咸菜等。
3、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白酒、麻椒、麻辣火锅等,还有热性食物如浓茶、绿豆、羊、狗肉等。
4、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引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梗塞的诱因之一。
脑梗塞恢复期护理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在体力、智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方面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使其在认知、交流、运动、感觉等方面的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出现失认、失用、失语、瘫痪、吞咽困难、感觉缺失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随着病人病情的恢复,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护理。
脑梗塞是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常见疾病,很多人都是在疾病出现后比较严重或者身体不适后才检查出来的,因为此病对人们的危害比较大,所以我们更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以及生活方式,如果人们积极的治疗,同时恢复期间还要注意饮食,是可以康复的。
来源:有来医生,等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