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种的差异,突面畸形在国人错合畸形中所占比例较高,因其矫治方法多、难度高而成为国内正畸界一个热门议题。沈刚教授经过多年的积累,在突面畸形矫治这一领域总结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与大家分享。
突面畸形的分类
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如安氏及毛氏分类由于历史及技术原因存在一定局限性,分类角度更注重于牙齿自身。而沈刚教授提出的新的分类方法全面考虑牙齿、颌骨及软组织生长发育形态位置和错合畸形发生的病理机制。具体的分类方法如下图所示。
以下我们将具体阐述:
齿槽性前突
临床表征:前牙唇倾,上牙槽骨饱满、前突,唇态松厚。
发病机制:一些口腔不良习惯如长期吮指、咬下唇等可造成上前牙唇倾,而由上前牙唇倾所引起的覆盖下唇习惯又可加重畸形的发展,上前牙区牙槽骨随之发生改建,其改建方向跟进唇倾的上前牙,最终形成前突的上牙槽,使得上牙槽骨前突。鼻咽部的疾患如慢性鼻炎、腺样体肥大等会造成上气道狭窄,患者逐渐形成口呼吸习惯。长期的口呼吸习惯会使唇肌松弛,上前牙及牙槽骨唇侧失去正常压力,导致上牙弓前突,上前牙唇倾。
矫治方法:尽早破除口腔不良习惯,加强唇部肌功能训练。常规拔牙或非拔牙矫治,内收唇倾前牙时可配合使用种植钉加强后牙支抗。
骨源性前突
临床表征:上牙槽骨饱满且前突,牙齿却较为直立,下颌由于发育不足而呈后缩状。
发病机制:骨源型前突的主要原因是由上颌发育过度,下颌发育不足,或二者兼有之。这种较为严重的颌骨畸形,主要受遗传因素所影响。另一方面当患者保持口呼吸习惯时头部前伸,下颌连同舌下垂、后退,由于下颌长期处于较后的位置,久而久之会导致下颌后缩畸形。齿槽性前突及下面将要提到的颌位性前突长期未治可发展成为骨源性前突。
矫治方法:根据严重程度首要考虑是否需要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若选择单纯拔牙矫治则要特别注意垂直向的控制及直立前牙的内收,此时利用种植钉加强支抗十分有必要。
颌位性前突
临床表征:上颌位置正常或仅有齿槽性前突,下颌处于后退的位置。
发病机制:颌位性前突是由于骨间位置失调导致。初始病因结合了前述齿槽型与骨源型两方面,即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方面共同影响造成。遗传因素导致上颌正常或发育过度,下颌正常或发育不足;环境因素,如口腔不良习惯、替牙障碍、鼻咽部疾病等,加剧了上下颌骨骨间矢状向位置失调,口面肌功能失衡长期作用下,使得下颌骨相对上颌骨愈发后退。
混合性I型
临床表征:上颌骨性前突,下颌位置后退,上前牙正常或直立。
混合性II型
临床表征:上颌骨性前突,下颌位置后退,上前牙舌倾。
混合性前突发病机制:混合性前突的发生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影响,遗传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主导作用,有明显的家族倾向。上颌骨发育严重过度导致了骨性前突,而下颌骨在骨性与功能性因素共同作用下表现为相对后缩。患者一般口周肌肉力量较强,使得上前牙发生重度舌倾,上前牙区牙槽饱满,形成槽牙反向。舌倾的上前牙限制了向前生长中的下颌骨,导致下颌骨位置明显后缩同时向前生长量不足。
颌位性前突及混合性前突矫治方法:通过改良型半固定式Twin-Block(SGTB)前导下颌,改变原有的合位,引发神经-肌反射,将肌收缩力通过合垫传递到口颌系统的软、硬组织,刺激髁突软骨生长及关节窝重建促进下颌向前生长(下颌释放),同时抑制上颌生长甚至后移上颌。
以上对于突面畸形的分类是沈刚教授结合其几十年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后所总结出的精华。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将所有研究成果一一展开赘述,如果你存有疑问或者还希望具体了解每种分类的矫治过程和注意要点,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