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http://www.ytysbz.com/
温暖日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都是新手
作者
若芋
编辑
四七
假期闲来无事,于是翻开了落满六年灰尘的小学同学录。时光流转回整个校园都哄哄闹闹的年纪,歪歪扭扭的字迹、可可爱爱的誓言,迎接升学考的六年级就这样安分地被充满情怀的“互道珍重”沦陷。除了姓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一整面“想说的话”,送出的同学录里,还躺着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第一次”。
下面摘取一些精选答案:
“听起来好可怕”
“啥都是第一次”
“忘了”“没有”“不懂”
“第一次伤心的离别”
……
六年时光荏苒,不知道当年成群结队如今天南海北的小学生们,在经历了更多大大小小的第一次以后,又会怎样去书写这个答案。
小小的第一次,视个体的人而定。大大的第一次,可能年长者更有话语权。毕竟在人生这个升级打怪的游戏里,要通过的关卡还有很多很多。
聚焦人生的“第一次”,也是中国纪录片的第一次。央视网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通过蹲守拍摄,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出生、上学、长大、当兵、上班、进城、买房、结婚、退休、相守、养老、告别的表现。相较于以往纪录片将特定时空或特定人群作为观察对象,《人生第一次》直面生死,拉长维度,提取不同群体所在的不同人生阶段,将此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是纪实美学复兴的又一个时代。以往现实题材纪录片早已练就了一套“醍醐灌顶”“高屋建瓴”的老手艺,近年的纪录片针对老旧问题进行改弦更张,不再进行“上帝视角”的强制性压迫,而以普通人的姿态旁观主人公,真实捕捉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以此聚合与观众生发的情感共鸣,进而通过对个体经历的延展,勾勒群体镜像。与临近千禧时的经典作品《望长城》有异,与几年前回归古早的《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同,《人生第一次》在摒弃鸿篇巨制的大手笔的同时,也将艺术的触角伸向了更为鲜活的对象——人。没有继续挖掘故宫的深闺与穿梭林间的挑山工,却正尝试着走进柔软的人心。纪实美学之于人生,就像在荒芜地找生机。在这个又爱又恨的生活里找那些悲喜交加与哭笑不得,于是在平常心中,人们找到了各自赋予它的思维定式以外的“美”。
从纪录片拍摄角度来看,《人生第一次》的总导演秦博,同时也是前些年话题度较高的纪录片《人间世》的导演之一。《人间世》之所以引起空前的审思与认可,不单单是它反观医患现实与生命起落,也在于它浓郁的社会意味与企图走入每个在场者内心的尝试。《人间世》的空间建构采用社会视点来讲述社会问题,将镜头从偏远地区转向更为广泛的大众们朝夕相处的社会现实。如此的审美趣味一开始便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学基础上,从而打开了阅读社会的窗口。与之同时,《人间世》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个孤独的讲述者,多元的叙事视角赋予了创作团队对于扫描和捕捉不同情感意向的敏感性。方寸之间的手术台,原本氤氲上空的蒙蒙雾气被拨开,于是鲜活的“人间世”也鲜活地走向人间。
与《人间世》题材类似的,还有英国的纪录片剧集《急诊室24小时》和《忙碌的产房》等等。这些以特定空间为所在地的节目,大多依托固定摄像头,医院安装完毕,就可以实现全天候不间断地纪录,形成足够的产能。但在《人间世》总导演周全看来,纪录片拍摄的内核就是真实,不仅需要正视事实,还得沉浸其中,“你要有你的感受,并不是开机就是纪实,纪实本身并不‘廉价’,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它体现着创作者的思维程度和工作态度。”日本的小川坤介也曾经给纪录片创作立下一个经典命题:“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创作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坚守、体验和思考,大量“田野调查”的产出也许不是高级的大片,却是能够跋涉人心的长诗。
这样一支成长迅速的团队,如今又开始了对“人生本生”的探寻。人生何尝不是一门艺术呢?这一次,镜头终于调转向了“芸芸众生”。
与其说观者在面对着镜子瞧见自己的模样,毋宁说是在透过万花筒审视万千个相似又迥异的灵魂。“人生初见,春和景明”的呱呱坠地,却是消毒水与希望相伴;在哭闹间绽放的鼻涕泡,也有大人欲说还休的百感交集;诗歌无法改变命运,却能改变成长着的人;跳伞的那一天,满腔的热血是新奇还是责任;心向往之的人生价值实现场,有人只能囿居于方寸的轮椅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也有人把棉花糖嚼成臭豆腐……你看,这么复杂的人生,却难有人置身事外。
传承着冷静克制的纪实特色之余,纪录片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溯及也暗合了中国人内生的感性。那些片头皮影的花衣裳,那些用英语却翻译不出的诚挚的童真,那些对喜庆与团圆情有独钟的情怀,都是与中华文化特色及传统思维方式分不开的。加上了“中国”这一限制定语的人生,也在浓郁的人情味里多了一些对周边的观照。
又哭又笑,是对这部纪录片最为直接而真实的观感了。然而在哭笑之余,得到的却更多是一份安全感。这也恰巧与今日的疫情形成了相互照看。相对于突发状况不断而被打得措手不及,人们更愿意从容不迫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在这个意外横生的春天,第一次这样过年,一些人被禁足在家,另一些人义无反顾地挺身走险……于是绝望与滞气越多,对平常如初的渴求也就越多。原来一般意义上的人生本便是个倾斜一边的天平,快乐居少安心居多,苦难居少平淡居多。正如作家桐华所说:“也许因为这个世界有白昼、也有黑夜,有冬天、也有春天,所以光明总是与黑暗交错,寒冷总是和温暖相随。”
但真实的人生便简简单单如是吗?有影评者说:“戏内是宛若样板间的上海天地,戏外是荒诞魔幻的武汉人间。”这种恍惚感确实精准地切入了政宣的策略,并激发了普罗大众的同理心与共情力。但活生生摆在人们眼前的“社会平等”也因这份恍惚被糊弄过去了。镜头对准了各异的群体与故事,却在“人间百态”面前耍了虚焦的花招。医院漂亮的幼儿园漂亮的家,这是属于“魅力之都”的繁华;诗歌或许能改变大山深处孩子们的安静与缄默,却无法改变他们大多数人顽抗不得的未来和这些困乏积久的村寨;纪录片口口声声说着具有身体缺陷的群体更渴望那些能够遮蔽不平等现实的表象和平而非廉价的同情,但这却把残疾群体的自救与自助归因为理所应当,甚至是身体健全者的品德高尚。一些人很少甚至未曾经历过另一些人的苦难,但另一些人的痛苦叠加却远远超过了一些人一生的挫折。一边是小桥流水,另一边是惊涛骇浪,甚至如此的惊涛骇浪还是一些个体长久甚至一辈子的事。社会有太多层,纪录片的浮光掠影真是令人可悲的“珍贵”,无奈也只是虚晃一枪,犀利不得罢了。
不过在看完别人的人生以后,各位还得继续走啊。前方那么多那么多,无论是沛雨甘霖还是洪水猛兽,毕竟都是升级路上来之不易的经验值。愿所有人心怀浪漫与初衷,也不乏对现实的理智与通透。
执行主编
--END--指导老师吴畅畅执行主编
拾贰、四七美术总编
木羊美编组
云起、鲸落、海岛、XIN、若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