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ldquo白rdquo字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07858.html

现代汉语“白”字作副词源头新证

——兼论“白”演变为副词的机制

摘要:汉末就已经出现了“白”的副词义,以“白善”为证,中古汉语中出现了“白煮”,近代汉语中出现了三类八项副词,这些副词在历时发展中具有共性和个性的特征。形容词“白色”引申出“空白”,而副词“白”就是由“空白”虚化而来,形容词演变为动词又分化出副词义,这些副词义的意义具有继承性和相似性。

关键词:汉语;副词“白”;隐喻;语法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白”字作为实词经常出现在老师和学生的视域下,最常见的要数颜色白和光的意思,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不过,笔者在小学课本中未发现副词的例句,然而副词白却出现在日常交流中,学生和老师经常在口语中使用,如“作业不能白做了”“白费力气”等频频出现在生活当中。这种有关语法的深层机制不一定讲授给学生,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作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者,有必要搞清楚这种抽象的语义演变和语法化现象,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在课堂上提一提这种现象,有利于启发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兴致。中国汉字是表形义的文字,而最初都是以象形体现文字初义的,随着词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词必从意义比较实的意思向比较虚的意思发展,这就是词义的虚化,也就是狭义的语法化。实词“白”的语法化是词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亦是实词意义演变的归宿。据笔者进行的不完全统计,白的相关词义在现代汉语中达到多种,近代出现的副词在现代汉语中只保留了预设否定的两种,口语中使用更加普遍。近代以来,对“白”字副词的探索的著作很多,但是通过历时考察探索副词“白”起源的并不多见。笔者以北京大学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试图考察“白”字作副词的来源以及演变途径并根据历时演变整理出完整的副词意义演变轨迹。

一、上古汉语中“白”副词义考察

上古汉语中,“白”字多表示白色,西方、时秋,金之义,在北京大学语料库中仅三类八项副词是根据张谊生所著的《现代汉语副词探索》一书中对近代汉语“白”副词类别和词义数量的总结?(三类指预设否定副词,主观情态化副词,强化否定副词?八项指三类副词中的所有义项数量?)仅发现了一例“白”字做副词的情况,解释为“总是①”例如:《太平经》:“有文书常入之籍,恶者付下曹,善者白善,恶者白恶,吉凶之神,各各自随所入,恶能自悔,转名在善曹中。”这一条例句出处比较特殊,出自《太平经》这部道教典籍中,从语法方面来看“善者白善,恶者白恶”这句话中“白”只有语法义,做副词用,用来修饰“恶”和“善”持续的状态;从语境来看“白善”与“白恶”中的“善与恶”二字在句中作动词,表示行善和行恶,“白”在这里意思为“总是,老是”,表示范围的频率副词,还能是副词“越”的意思,表示程度的轻重;从位置来看,进入了状语位置,黏着在动词前面,构成“白+动词”的构式,此种结构中,“白”显然丝毫没有实际的意义;从引申视角来看,难以确定引申关系,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引申关系不是直接引申,而是词义发展到当时已经属于多次间接引申,在上古时期已经出现副词用法;是假借(形音)义,来源于宗教用语或者民间口语。对此笔者认为后者可能性比较大,道教第一部典籍《太平经》成书于汉代,据考证并非一人所做,内容易掺杂非道教的内容,特别是佛教译经或者翻译佛经的外传佛教梵文。这两种宗教在汉末都发展起来,且都接近世俗,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很容易掺杂民间口语的表达。故此笔者认为假借“白”做副词的可能性很大。

二、中古汉语中“白”副词义考察

中古汉语阶段考察了“白”字作副词的用法,情况并不乐观,仅仅出现了两类例子:不过却出现了“白”字进入状语位置而不完全是表达副词意思的情况,体现在了“白奏”和“白煮”这两个词中。通过语料库检索,“白奏”作为一个整体词(除了人名)在汉代出现了7条,都表示一个意思,例句如下:《汉书》:“太子闻之,使人谢充曰:‘非爱车马,诚不欲令上闻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宽之!’充不听,遂白奏。”对“白奏”的理解存在争议,一者“白奏”皆表示同一个语义,即“说”,在上古汉语中“白”就有“禀告”、“陈述”的意思。二者,根据语境和语义来看,“白”这里做副词更合理,“允不听,遂白奏”中有了“不听”的动作行为,才有了持续的“奏”这个动作,故“白”做副词从语法层面和语义层面都是具有说服力的。如果单独就“白奏”这个词分析而没有具体语境,就难辨“白”字词性。尽管如此,副词“白”的引申路径在这一阶段还是有迹可循的。这里的“白”字在语义和语法上与上古汉语中的用法如出一辙,不过笔者认为,这一阶段出现的副词义“总是2”的引申路径比较明确,“总是1”区别于下文的“总是2”,由于这两个副词义演变机制不同而进行区别?区别于上文的“总是1”由于这两个副词义演变机制不同而进行区别?就是语言内部意义虚化的结果,该副词有以下引申路径:关于“白煮”中的“白”字做副词,这一点毋庸置疑,《齐民要术》所载:“祈取臆肉,去骨,奠如白煮之者”。“白煮”之句,这就是鲜明的例证。关于这一实词的虚化倾向判断标准就是形容词“白”进入句中的壮语位置,但是此时显然还不能完全算作副词,只是意义比较虚的形容词,这里的“白”解释为“空的,什么也不加的”,倘若直接做副词就解释为“只是”的意思。虚化有这样一条间接或者直接的引申途径:“白色”→“空的,什么也不加的”→“只是”或者“白色”→“只是”。原因是白色本来就被人们默认为没有颜色,由“没有”这个义素引申出副词的意思。

三、近古汉语中“白”副词义考察

近古汉语中“白”副词义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的副词义项,在小说中尤甚。考察过程中将“白”副词分为三类:预设否定→主观情态化→强化主观副词①。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中古汉语“白”副词已经出现主观情态化副词“只是”,它是“空白,什么也不加”的隐喻。“白”字基本都是实词,随着“白”字进入到句中的状语位置,就加速了虚化速度,大多数是以“白”或者“白白”出现在句中修饰动词,如“白忙活”和“白白忙活”,显然重叠的副词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一些,“只是”作为副词已经在六朝《齐名要术》中出现,且早于预设否定副词,下面就历时考察的情况进行论述。(一)预设否定类“无偿地”、“徒劳地”这两个义项有预设否定的意义,是由实词“空白,没有加任何东西”意义中分化出的义素“没有”引申而来,“无偿地”和“徒劳地”是“没有”这个义素的隐喻,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主观情态化副词“只是”,不过预设否定类副词从主观情态化副词的引申路径不明显。1.无偿地表示预设否定,有“没有”的意思存在,这里可以根据句意确定为“付出了代价或者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而用“白”《乞放行牛皮胶鳔》中的“白”表示“无偿地”是出现的第一种表示预设否定的副词意义,如《乞放行牛皮胶鳔》:“盖其抛死牛马,已是下民之苦,更不支得价钱,令人户白纳。”《封神演义》:“每只俱有工食银五钱,并不白用民船一只,万民乐业,无不欢呼感德,真所谓‘时雨之师’。”2.徒劳地表示“付出努力而没有得到好处”,而重叠的副词“白”表达了不付出而达到了效果的意思。预设付出而没有达到效果“白”和“白白”都可以使用,而不付出而达到了效果只能使单独的副词“白”,如《红楼梦》:“金桂见事有些不大投机,便怕白闹一场,反被宝蟾瞧不起;要把两三句话遮饰,改过口来,又撂不开这个人。”《女娲石》:“你们这些奴才,白白做了男子,弄得国家这么样儿!”总之,“无偿地”表示“受事主体付出了代价或者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而“徒劳地”表示“受事主体没有付出任何努力却得到了相应的好处”,根据使用的范围可以看出这两个义项之间存在交叉的情况,同时这两个义项具有互补的特性。(二)主观情态类1.随便、稍微表示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感态度,如果说话人已经意识到或者估计到某种行为是“没有效果”的,那么他再提到该行为时,就会从行为的效果转向行为本身,从评判行为的价值得失转向对行为的方式进行主观评价。这样,“白”的预设否定义转向主观情态义,同时“徒劳”也就变成了“随便”,如《红楼梦(中)》贾母睁眼笑道:“我不困,白闭闭眼养神。”《儿女英雄》:“老爷白想想,这难不难?”《红楼梦》:“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2.平白地“平白地”由表示预设否定的副词再次虚化为主观化的情态副词,“平白地”意思包含“没有理由和根据”,由此可知它由实词“白色”直接引申而来,“白色”即没有颜色,所以副词“平白地”是形容词“白色”的隐喻。如《朱子语类·论知行》:“人生天地都有许多道理。不是自家硬把与他,又不是自家开凿他肚肠,白放在里面。”《高祖还乡》套曲:“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粉妆楼》:胡奎说道:“俺们白白害了张勇,须要连他家眷救去才好。”以上这些例句中的“白”皆表示没有缘由、无根据,是一种主观化的情态表现,如《高祖还乡》中的例句比较特殊,显然“白”解释为“平白地”或者解释为“竟然”和“特意”都是合理的,表示出乎意料或者出于某种目的,主观性已经加强了。3.容易地这个义项是由“徒劳地”间接引申而来,即“徒劳地”→“随便”→“容易地”。这个义项也是预设否定副词再次虚化而来的主观性的情态副词,虚化程度更高了。如:《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析:“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红楼梦》:“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白遭塌了。”4.只是表示范围和程度,与“随便,稍微”从低层语义上来看,语义是相同的,这个意义与“随便”具有相同的引申关系。如:《儒林外史》:“白白给他打了一顿,却是没有伤,喊不得冤,待要自己做出伤来,官府又会验的出。”《红楼梦》:“我看不过,白问一声‘身上觉怎么样’,他就动了气了。”5.总是这个义项最早出现在汉末,发展到明清阶段,出现在了小说中,如《金瓶梅词话》:“原来教我只顾认了半日,白想不起。”(三)强化否定类:竟“竟”在更多的情况下与表示否定的“不”黏着在一起,出现“白+不”这样一种直接式结构中,或者出现在“白+动词+否定短语”的间接式否定结构中,如:《红楼梦》第七十回:“成日家我说叫你们查一查,都归拢在一起,你们白不听,就随手混撂。”《红楼梦》:我就烦了人过去试一试,谁知白讨了个没趣儿。”这里表示强化否定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就是”、“竟然”。“白+不”和“白+否定结构”中的“白”还是表示情态化的副词,只是强化了否定。

根据上文三个阶段的考察,可以得出副词演变的树形图:

结语:从历时演变看副词词义的发展是一种可行的途径,但是仍然有不足之处,一是虚化一开始例子不多,证据稍显不足,二是根据历时演变机制看虚化的路径,往往因为虚词的特殊性和词义的交叉性导致探索词义虚化的路径或许有偏差,但是总体上依然是隐喻关系,这一点毋庸置疑。如图1可知,这些副词义项之间存在或近或远隐喻关系,这些副词义之间界限不清,经常出现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仅保留了两条,分别是:无代价、无报偿;没有效果、徒然。这是由于高层义发展出了低层义,副词表义能力式微,缺乏实用性。这一点也就导致了白副词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仅仅保留了两项高层义,其它副词的底层语义要么与高层语义合并,要么直接消失。

参考文献:[1]太平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张谊生著.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4.[3]汉语大词典编纂出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7.[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5]肖金香.副词“白”的语法化及动因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0(02).[6]邱冰.副词“白”的始见书证[J].中国语文,4(02).

文/编辑

南风知我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zs/58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