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19班 田宇轩家长
“妈妈,老师让买几本书,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还要写心得体会呢。”
“好啊,咱一起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对吧?”我虽然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心里还是有些嘀咕,每天琐事那么多,哪能静下心来看书呐!
儿子已经看完了两本书,我这才放下手中的《孩子你慢慢来》。掩卷细思,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呀!她可以坐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一个五岁的孩子从从容容地扎好蝴蝶结;用她足够的耐心来做年幼儿子的导游,介绍着让他好奇的所有东西;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同时给予适当的放手……
我不禁反思,同为母亲的我,我能否做到给予他足够的自由与尊重,陪着他慢慢长大?
13岁的儿子,个头都快赶上我了,虽然还显单薄,却已然是一位小伙子了。他不再愿意和我手牵手散步,不再缠着我陪他做这做那。而我,对他的要求也渐渐多了起来,“你都这么大了,不能再怎样怎样”,成了我的口头禅,对于他的学习,我更是想事无巨细的了解,每天不检查作业,就仿佛无故旷工一般的不安。母子间的语言冲突渐渐多了起来。
那天,我检查作业,作业上的每一个错误都让我感到不满,每一行缭乱的字都让我感觉到他的不认真。我终于忍不住又絮叨起来,“你看你,怎么写作业就不能认真点呢?怎么总是敷衍了事,你一天是给谁完任务呢?”这一说起来,好多话就不经大脑般脱口而出,“你一天就糊弄我吧,就没见你主动学习过”儿子一听,把手中的笔一扔,气愤愤地冲我吼:“你怎么就知道我没有主动学习啦?我今年比去年努力多了,你怎么就是看不到?”孩子委曲的抹着眼泪,而我也闷闷不乐的转身离开。
现在想想,作为家长,随着孩子步入青春期,我对他的期许也更多了,要学习好,要情商高,要特长多……,恨不得把自己缺失的统统从孩子的身上寻找回来。我可曾听过孩子的心声,可曾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是不是无限放大了一张白纸上的一个墨点?是不是自己焦虑也影响孩子的身心?是呀,人生的成长只有一次,我的确应该向作者学习,做一个不功利的母亲,陪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来,适时的“放手”,学着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18班盛小雨家长
每天忙忙碌碌,从没看书的习惯,星期天女儿捧着一本书放在我眼前“妈妈,这本书你必须看,还得谢谢自己的感触,这是我留给你的作业,一定完成……”
当今社会知识竞争年代,为了孩子看一眼吧!
《孩子你慢慢来》,咦,在今天这个什么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孩子再慢慢的来,似乎有些与社会脱节了我们的思想。
于是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我开始阅读这本书了。当看到《蝴蝶结》中的“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时,我有种莫名的感动为作者的爱,沉着和耐心所折服母亲,用一种安静的等待。让小孩子体会到成长的乐趣,那是一种对幼小生命尊重的爱。她用自己的耐心和爱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操作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件事,“你看看你啊,讲了几遍了还不明白吗?老师讲课的时候你是怎么听的,我都讲了几遍了还不会,你笨死了。”女儿的泪水扑扑地掉了下来。心浮气躁的我扔下笔转身离开。一道数学题,我和女儿就这样不欢而散……
手捧《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它给我无限感动,也给我了一些启发
作为家长,我们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强大,希望他们优秀,却忘记了,他们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我们家长应该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必须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温柔和坚持。
想想和女儿前几天的矛盾,我深感愧疚,孩子你慢慢来,妈妈愿意和你一起适应社会,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18班王辽源家长
作为一个女人,总是很忙,忙完工作忙家庭。在孩子催促下我抽了一些时间去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并被书中内容深深的吸引。前言是个小故事,描述了一个可怜的孩子被挨打的事件,看了让人懊恼,心瞬间揪了起来。却想继续看下去,以后的内容作者讲述记录了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一个细心而伟大的妈妈。安安从出生龙应台便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深深的爱上了他。她给孩子洗澡、喂饭、换衣服、带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读故事书给他们听,生活中多了孩子,便多了很多趣事也多了很多麻烦。细心的龙应台用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引导着孩子,理解着孩子。她发现这个世界在大人眼里和在孩子眼里总是不一样的,孩子是那样的天真无邪、可爱,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而妈妈从孩子第一次发声到逐步认识事物再到成长、放手。整个过程,也是在不断的惊喜和感悟中度过。
她是细心的妈妈,《白雪公主》和《海盗的故事》中有好多作者认为不好的内容比如,挖心、欺骗、暴力,无形中会影响到孩子她便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她是善于观察理解孩子的妈妈,当安安将飘带说是“龙”时,她发现风吹起来舞动的飘带的确像“龙”。她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认知行为方式,并引导他们,直到对孩子适时的放手。
一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感悟被龙应台写的淋漓尽致。同样身为人母的我却因为所谓的忙碌对孩子忽略了许多细致和耐心的东西。人生成长只有一次,面对现在青春期的宝贝,我应该多一些理解宽容,多一些沟通,和孩子做朋友慢慢的引导她,使她成为一个正直独立的人,并适时的放手让她快乐的成长!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18班张恒家长
在读这本书之前,“龙应台”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一无所知,更没有读过她的书。可想而知,对于读书我是多么的滞后,更谈不上多读书,读好书了。作为一名七年级学生母亲的我,感到非常羞愧,总是找理由说忙。嘘...这次是孩子布置的“必须完成的作业”。
文章讲的是龙应台这个聪明的母亲,用爱与理智抚育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用最细腻的眼光观察并记录下孩的成长过程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不难看出,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也只有真正懂得爱才能写出这样的生活散文。我孩子的母亲,远远没有做到。
读着《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最容易联想到自己,甚至想起当母亲过程中的某件事。看过育儿类书籍得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让你无奈的事时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面对孩子时,所有看过的那些定力都无影无踪。例如: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自认为出色的孩子进行比较,好像只看到人家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还是当着孩子的面;不管是份内的还是业余的,希望孩子样样都不应该落后,而是最优秀的;希望孩子有出乎意料的进步或强大,却不能容忍孩子无意间的小小退步;考试成绩能代表一切的心理......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扣心自问,人生是赛跑吗,这能如你所愿吗?久而久之,醒悟不过来便是对孩子少了温柔,多了粗暴,变成了孩子心中的“唠叨妈妈”。现在我总结了自己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态度,深感自责。
用心并高质量的陪伴两个孩子的幼年时期,龙应台这位优秀的母亲做到了。最让我佩服的是龙应台坚持花大量时间给两个孩子读书、声情并茂的讲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使孩子在其中如此开心,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养成了日后喜欢阅读的好习惯。我对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后悔莫及。看着儿子渐渐长大,对未来充满自信,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生活上能自理,待人处事从容大方.....儿子:你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坚强地一起走,出色的你的背后,我愿做你的伟大的母亲,永远!
看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后,我愿所有的母亲都能培养出优秀品质、热爱生活的孩子!
受《亲爱的安德烈》启示后的一封信
18班张恒家长
恒:
现在是晚上九点,下午参加了两场会后下班回来八点多了,拿起“作业”《亲爱的安德烈》准备完成所剩的最后几封信时,想起了你这阵不也写作业或看书吗,两地的我们交流时刻还没有到来(短信方式)。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中母子通过三年互通35封书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读者的来信及他们的回信,还有弟弟的信)来探讨、交流,看似交谈日常锁事,互相了解和包容,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讨。你用了三周课余时间读完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同样的时间,我的两本还差几封才能读完,如实向你汇报。
看了这本书你不羡慕安德烈有一位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的作家母亲吗?哦,对了,正要问你,不知哪封信里好像是MM形象的用词灵活的描述了一个人,当时我就想起好像是你描述你的李老师——用语言魅力就可征服最捣蛋的聪明学生一样。记不起了,当时读书时没有记在读书卡上,过了两天就忘记了,那段写得非常好。
安德烈和MM用这种方式沟通,我想你一定不觉得稀奇,因为我们之间也偶尔用这种方式沟通,只不过我的影响力太小。比如:你的学习态度有些“波动”时,学习比较紧张的时段,或者是对某件新的重任难以接受时,只要有机会,有环境,我将写段不像日记不像书信的留言给你,每次看后你的情绪大有好转的会主动来到父母身边,我们和朋友一样心平气和的坦诚交流,那时我心里偷偷的在笑,一家人的气氛也由阴转晴,连同爷爷奶奶都看出说恒长大了,懂事了。
我没有多少文化,但懂得收集记录生活是很有意义的事,就像老师给你日记的评语“真情实感!”,当时临睡时的你我看出心里比吃了蜜都甜,还不由自主地说:“我们的李老师太好了,四个字就让我会写作,使我对写作信心十足”。说完就进入了梦香......我也一样要感谢你的老师,推荐我们亲子阅读这样的好书,还是在你刚刚迈入青春期时。这也是对我们家长大脑的一次洗礼。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说的都是读各类书籍的妙处。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可见读书对一个人何等重要。这里我还要感谢你,儿子,是当初你的努力与果断选择让我们遇上了这样的好老师,我们是最幸运的,真是承蒙卿未弃,吾不胜欣喜(多亏你没有放弃,我非常非常欣喜之意,不知用在这里是否恰当)。
你遇见了李老师才开始有写日记的习惯,慢慢的,现在反觉不写才缺了个什么,看着你将之前所有的作文本、日记本都收藏了当宝贝,还把优秀篇目打印成电子版装订成你自己出版的“书”,难道这不就是记录你的成长吗?我只负责你各年龄的照片哦。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我觉得龙应台写出了所有父母的心里话,很感动。
今天,我也说出了我自己的心声,能够与你交流。
长长的路,我们慢慢的走!
你的母亲
年4月21日晚
“人生三书”读后感18班柴子佳家长
我是柴子佳的妈妈,提到“妈妈”这两个字,我眼里面便泛起酸酸的泪水,因为觉得自己为这个“妈妈”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而我的孩子却觉得我当这个“妈妈”一点都不称职,我有我的不平衡,孩子有孩子的不平衡,导致我与孩子之间发生了很多矛盾,最终难以沟通,现在只能凭借他爸爸的威严来管理他。我也曾经是一位老师,不管代课也好,还是兼任班主任也好,是一位很成功的老师。但是在这成功的背后,我却是一位失败的家长。就在这孩子叛逆的关键时期,曾经是一名出色班主任的我,却毫无办法,有全身的力气无处可施,有千万种的方法也无处可用,此时的我便想到了一部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于是我处于一片迷茫的状态……。
就在这个时候救星便来了,也就是李晶老师给我们提供了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既然李老师这么有特色的布置这个任务,我想,我所面临的问题应该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和我处于同样心情的家长应该不少吧!且不说这部书让我受益有多大,就论它让我用最快的速度调整好了抑郁的心情,我便很感激李晶老师为我提供的这服良药。然而在这服良药中,最主要的药引子来自《亲爱的安德烈》中的一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文章中这样写到:“我极不适应——我可爱的安安,那里去了?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还比如“我走进他,他退后,我要跟他谈天,他说,谈什么?我企求地追问,他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还有更贴切大家现在所面对的现实,比如“假期中会面时,他愿意将所有的时间给他的朋友,如我对坐于晚餐桌时,却默默无语,眼睛盯着手机,手指忙着传讯。”就从这些龙应台的心理描写中,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和我一样,此时我便想到,如此用心教育孩子的大作家,并且被评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支笔,在教育孩子的人生课中,也会出现和我同样的问题,我有何郁闷?此时的我心情缓和了很多。当我读到“当读者的信从世界各地涌入的时候,我确实吓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书店排队付账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和我握手,用低沉的声音说,“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儿子会形同陌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说话”,他的神情严肃,眼中有忍不住的泪光”。读到这里时,文中的人物忍住了泪光,而读者的我却流出了同感的泪水。
通过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不只是我和儿子处于无法沟通的局面,世界各地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而文中的作者通过母子通信的方式,仿佛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定,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而作者我虽然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但是通过龙应台《人生三书》的感染,似乎在黑暗的远方看到了一颗闪烁的金星。此时我的心情由缓和转变为平静,因为通过上面的描述,让我完全明白,我不需要郁闷,也不需要流泪,更不需要用各种办法来压制孩子,因为这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每个家庭所面对的现象,更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所以,当下最需要我做的事情是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反应情况,我要学会接受,也要学会包容,更要学会理解。此刻的我便又想到了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其中书的封面皮上就写到这样的语句“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读到这里时,我想问每一位读者,你做到了吗?我可以很坦白地告诉大家,我从来没有用这样的心态来陪伴孩子成长。我做到了陪伴孩子到深夜学习;做到了陪伴孩子一天的流程(起床——吃早餐——到补习班——买东西——吃午饭——睡午觉——写家庭作业——吃晚饭——给洗脚——哄入睡),几乎是寸步不离;也做到了陪伴孩子属于他的娱乐天地。总之,我就觉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小学时期,孩子便顺理成章的接受我给予他的一切,虽然没有什么感谢,至少没有任何反击,所以我就觉得为了孩子付出一切,那是无怨无悔的感觉,甚至是一种幸福的感觉。然而今天的他却对我大喊一声:“天底下哪有你这样的妈妈?”这还好,我会为他讲道理:“妈妈为你做……,妈妈为你做……”,更可怕的是我追问他十句话,他连一个字都不回答我,我便无语了……,只有伤心的泪水来释放我心中的郁闷。所以导致我们母子发生了好多矛盾,以至于无法沟通。
直到今天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我才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在哪一个陪伴孩子的环节中,看起来似乎做到了父母该做的一切,其实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种陪伴,那就是“用心灵去体会”。比如“龙”这篇文章中写到“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看他每一个举动”,比如文章“野心”中这样写到“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苍穹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记”。还比如文章“他的名字叫做‘人’”中这样写到“脚踏车经过一片花开满地的平野,将车在草地上一倒,就坐下来,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样幼小却只有一次”。龙应台这种用心灵去陪伴孩子,才会有这么多细小的发现,于是感悟到:只所以今天发生这么多的矛盾,是因为我昨天陪伴的“失职”。小时候他不懂,只是不高兴而已,今天的他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便有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所以开始了对我的反击。那么此时的我便要学会龙应台思维的转变,譬如她写到“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
真的很管用,有一天我儿子回到家拿起我的洗面奶问:“妈妈,这个是洗面奶吗?怎么用?我班的XXX每天用洗面奶,还有什么叫‘大宝’?”。此时的我很诧异,如果换做以前,我会很生气地对他说“这么小的孩子用什么洗面奶,你不学好的只注意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而今天的我却很温和地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用的洗面奶,你如果想用,妈妈周末陪你去超市挑一款适合你的,如果觉得皮肤干,可以用‘大宝’来润肤。”孩子很高兴地和我聊起话来。此时的的我真正体会到了“你愿意走进他,他便陪伴你”的感受。真的很幸福,有时候,我真的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我们父母亲没有做到,为何让孩子一定做到呢?人们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从孩子身上鉴证了父母亲的素养,我和他爸爸经常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只看到他的缺点,而从未正视他身上独特的优点。那么翻版在他身上的现象就是他用别的妈妈跟我来比,此时让我意识自己真的错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别人的眼里面都是被羡慕的对象,那么我就应该学会换一种心态去欣赏他,去发现他,而不应该把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转化为一种过激的压力,在这里真的很想对孩子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同时也接受妈妈的慢慢改变”。
于是我便开始了认真地阅读《可爱的安德烈》,来提前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与母亲的沟通。不管是家庭、文化、国家、朋友、人生……,我都得学会去接受新的事物,学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需求的不同营养。便于随时给予他,刚开始阅读的时候,特别看到安安与母亲赤裸裸地谈到“爱情”与“性”的话题时,我便好几次不想读这部分内容,觉得这些话题不适合母子谈论,但是今天的我又重新认真地读起了这部分内容。因为我的孩子也会慢慢长大,逐渐变成熟,那么这也是他生活的必经阶段,那么我就应该学会去理性的面对。学会面对,顺便学会了放手,因为有时候,孩子其实不是不爱父母亲,而是在这种特殊的爱里,没有他的自由,没有他的尊重,更没有他犯错的空间。如果学不会放手,那么以后更难以接受《目送》。如果你不相信,请看作者文中的语句“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悠然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憋,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种场面我想我们每一位做父母亲的都经历过吧?那么你一定会有与作者同样的感受吧?但也应该学会放下,否则出现下面这个场面你怎么办?比如“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授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通过认真阅读《人生三书》,我也获得了与作者同感:“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最后感谢李晶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畅所欲言,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语和好的文采,但是真实地反应了我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点一滴。
后记: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我先选了这几篇,虽然家长们并没有华美的用词来装点,但看得出,句句真心,希望孩子们能看到大人们渴望沟通理解的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