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知常生命美学源于生命,同于生命,为了生

生命美学是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美学界的重要收获。它不是“关于生命”的美学,而是“基于生命”的美学;也不是““为生命”的美学,而是“因生命”的美学。“关于生命”“为生命”的美学是转而去研究生命的方方面面,并且仅仅局限于研究生命与美的问题;“基于生命”“因生命”的美学则以“生命”作为本体性的、根本性的视界(犹如实践美学的以“实践”作为本体性的、根本性的视界),并且借助于“生命”视界的启迪,去冲击本质主义的美学思维,冲击包括实践美学在内的传统美学,并且建构源于生命、同于生命、为了生命的“新美学”。

一、源于生命:美学的生命与生命的美学

“基于生命”、“因生命”,意味着在“美学”与“生命”之间存在着一而二、二而一的循环。也就是说,一方面,美学的秘密在生命;另一方面,生命的秘密也在美学。因此,对于美学的理解必须借助生命,而对于生命的理解也必须借助美学。深入理解美学与深入理解生命是彼此一致的。美学研究的,当然是审美活动,但是美学所呈现的,却是对人自身的生命的诠释。当然,实践美学等也主张从人出发去看待审美活动或者因为人而去研究审美活动,但是,生命美学却有所不同,因为在生命美学看来,重要的是,亟待从对于自身生命的理解出发去研究审美活动。人之为人怎么去理解自身的生命,也就怎么去理解美学。

由此,美学之为美学,也就必须是也只能是生命美学。因为美学即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它的评判标准也必然是:在其中人类生命意识是否已经觉醒,它所表达的是否人类生命意识的觉醒。美学之为美学,无非只是以理论的方式为人类生命提供了它所期待着的这一觉醒。同时,人之为人的自觉一旦改变,美学自身也就或迟或早一定会相应发生改变。

具体来看,生命美学与人类生命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体现在:既源于生命、同于生命,也为了生命。

生命美学是美学的生命觉醒与生命的美学觉醒的内在统一。因此,生命的演进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基本主题,与美学的反思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基本主题,在生命美学,不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从历史层面,也就都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不但源于生命,而且同于生命,更是为了生命。

“源于生命”,是指的从逻辑的层面看,美学与生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生命是世界的主角,也是美学的主角。

首先是,它们互为前提。

无疑,这显然是由于人类生命的特殊性所导致。我已经说过,人类的生命是非常特殊的,可以命名为“自由自觉”。它是人的起点,也是美学的起点。

大千世界,人当然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但是,人又是一种生命存在,因此也是一种与物质世界截然不同的特殊存在;进而,人当然是一种生命存在,但是,他又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因此是一种与动物生命截然区别的特殊的人的生命。美学也如此,“自由自觉”,也是美学的起点。费希特郑重提示过:“注意你自己,把你的目光从你的周围收回来,回到你的内心,这是哲学对它的学徒所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卡西尔也说:“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研究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福柯的看法也是一样:“哲学的问题……是关于我们自己是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在世界的奥秘与生命的奥秘之间,哲学毫无疑问地要选择后者。美学也如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的奥秘也同时还要借助于美学才能予以揭示。因为,美学之为美学的前提,与哲学一样,同样也正是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为此,早在年,我就批评美学是冷美学,冷落了生命,因此也必然被冷落。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自然生命”,但是人还有超出自然的部分,有“自由生命”,这超出自然的部分无疑不能用自然的方式来表达,而要以精神的方式来表达。正如卡西尔所说:“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给予他自身的价值。”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美学研究却往往无视这一点,仍旧以非生命的观点去阐释“自由生命”、以抽象的观点去阐释“自由生命”、以阐释“物”的方法去阐释“自由生命”。例如,“不论以美为研究对象,以美感为研究对象,还是以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也不论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都是以一个外在于人的对象作为研究对象,因而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的遮蔽和消解为代价。这样,也就最终地确定了一种对美学的理解方式和对话方式:以理解物的方式去理解美学,以与物对话的方式去与美学对话。”事实上,“自由生命”“向人昭示的却永远是源于人类家园并必然返回人类家园的活动这一根本线索。它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存在着,它就存在着;人类不会消亡,它就不会消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美学的性质:美学即生命的最高阐释,即关于人类生命的存在及其超越如何可能的冥思。美学将不去追问作为实体或实体的某些属性的美,更不去追问作为美的反映的美感(在我看来,这一切统统是‘假问题’。何况,美学要探讨的并非问题,而是秘密)。美学要追问的是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即生命的存在与超越如何可能这一根本问题。换言之,所谓‘生命美学’,意味着一种以探索生命的存在与超越为旨归的美学”。

其次是,它们互为见证。

人天生就是形而上学的审美动物。这当然是拜“自由生命”所赐。因为“自由生命”的实现有其特殊途径:它必须创造一个非我的世界来证明自己,也就是去主动地构造一个非我的世界来展示人的自我,主动展示人类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的美好,以及人类尚未在精神上站立起来的可悲。因此,它是一种把精神从肉体中剥离出来的与人之为人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利、绝对责任建立起一种直接关系的全新的阐释世界与人生的活动,也就是审美活动。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指出:“在人类形形色色的生命活动中,多数是以服膺于生命的有限性为特征的现实活动,例如,向善的实践活动,求真的科学活动,它们都无法克服手段与目的的外在性、活动的有限性与人类理想的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审美活动是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为特征的理想活动(当然,宽泛地说,还可以加上宗教活动)。审美活动以求真、向善等生命活动为基础但同时又是对它们的超越。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之中,只有审美活动成功地消除了生命活动中的有限性——当然,只是象征性地消除。作为超越活动,审美活动是对于人类最高目的的一种‘理想’实现。通过它,人类得以借助否定的方式弥补了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的有限性,使自己在其他生命活动中未能得到发展的能力得到‘理想’的发展,也使自己的生存活动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完整性。”

由此,审美活动从无限而不是从有限、从超越而不是从必然、从未来而不是从过去的角度来规定人、阐释人,并且因此而构成了生命的形上维度。美学作为审美哲学,也天生就置身形而上学思考。也因此,美学直面的不是生命的意谓、本质,而是生命的意义。人是形而上的,美学也是形而上的;人是一种自由存在物,是以形而上学为本性的形而下存在,或以形而下为形式的形而上存在。美学也必然如此,美学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人的这一本性在理论上的自觉表达而已。人天生就是形而上学的审美动物,因此也就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命——动物不会去反思这类问题。在反思中,意识被二重化。其中,对于“对象”的意识当然十分重要,但是,对于“对象”意识的意识更十分重要。这是一种超越对象意识的意识,也正是形而上学的思考内容,因此,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就内在地包含了美学存在的形上根据。由此,







































长春有没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zs/45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