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中,翻译这本与印度圣典《薄伽梵歌》相关的论著时,正值人生最低落的时期,时局的动荡、个人生命的困顿、他人不解的眼光、亲人的病痛、周遭环境的逼迫,只觉得人生如陷落兵戈交接的战场,严峻的挑战一个接着一个,简直不容你喘气。但就是在这样风雨如晦的时刻,却恰是隐藏着上帝极大礼物的时机,他便是要借此时期,敦促你拾起断戟,转过身来,去面对自己生命的俱卢之野,去战斗!唤醒自己生命之雄健的行动精神,去活出自己本具的那道光明!之前,因为一直信奉生命“清静无为”的哲学,能少一事少一事,尽量不去“造业”,殊不知,我已拒绝掉自己生命成长的绝大可能,以前深受佛教中对“业力”不够全面理解的影响,一直在做人生的落跑者,此番,亦是被逼迫到最后境地,深知,唯有拾起断戟,不再自戕,而是做一名自己生命战场的勇士,方能不枉负人身一场!在此特别感谢闻中老师,他深知我人生处在这样阶段,故提供这样的文本供我翻译,亦是要唤醒我“行者”的勇气,其良苦用心学生深怀在心,无以为报。在此迟迟交出这样的文稿,亦是一份愧欠。同时也感谢当时未艾大侠对我的悬崖撒手,逼我触底反弹。想来,都是一份宝贵的人生经验。论《薄伽梵歌》
注:该文选自斯瓦米·帕拉巴瓦南达的著作《印度的精神遗产》(TheSpirtualHeritageofIndia)
师父与弟子在印度的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当中,植入了一部特殊的作品《薄伽梵歌》,即《神之歌》,他是印度所有宗教文献里面最受欢迎、也最为普及的作品。这部伟大的文献被学者们认定为成书于纪元前五世纪到二世纪之间,即于基督降生之前竟已完成。其对无数的先知、世间的改革家及出世间的苦行者的思想有极深刻的影响,对普罗大众亦然。实际上,历经无数世代,此一文献已对印度的整个社会生活形态和思想方式皆有着无一不渗透的影响,这一点已被普天之下的印度文化研习者所公认。毋庸置疑,可以称之为印度的“圣经”,尽管他与《奥义书》(Upanisads)不同,并不被视为天启(Sruti)或启示的经文,而是作为传承(Smrti)或圣传传统的一部分,阐述了奥义书最精邃的义理。
注释:Sruti,天启或启示的经文,如前所指,被认为是来源于上帝本身。Smrti传承,体现了其神圣化身、先知、圣人和教义的神圣性。其权威性毋庸置疑。这两者的区别一个是强调经文的神圣性,另一个是强调宗教注释和传统的权威性。
以下这一段落是从神之歌的序言部分摘录下来的,表达了与此类似的理念:
“所有的奥义书(Upanisads),都是一头头母牛,牧牛者的儿子克里希那(Krsna)就是挤奶工,而勇士阿周那(Arjuna)则是小牛犊,那些具有清净智慧的人们,是幸运的饮者,而至于作为至高甘露的牛奶,即是这一被称作《薄伽梵歌》(theGita)的神圣作品。”
这部《神之歌》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是克里希那(Krsna)——他可堪为印度的基督——与其友伴兼弟子阿周那(Arjuna)之间的对话。这位克里希那是神圣的上帝,是住在众生心中的主。他代表了印度所有宗教思想的共同基础,即所有的存在都是神的显现,神作为最内在的自我/真我(Self)存在于众生之中。克里希纳神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遮盖内心圣所的无明面纱被掀开时,我们就能听到克里希那美妙的笛音,那正是神的声音。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Krsna)公然宣称自己与梵,即无限的自我,是一体的,并敦促阿周那(Arjuna)亲证那“神圣的存在”。
无所畏惧,
远离贪欲,
亦无嗔恚,
神圣自我,就隐藏在我身上。
无所庇护,亦无需寻求安全,
我的存在里一切燃烧殆尽。
在我身上,众生找到归宿。
《薄伽梵歌》中的克里希那是否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这点并非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他与新约圣经中的基督略有不同,至少回顾基督教,整个宗教,乃是依据基督的人格魅力建立而起的。《薄伽梵歌》主要关切的则是导师克里希那Krsna的特殊性,他是神圣自我的现实化身,或曰人的无限真我。实际上,对追寻灵性教导的人来说,以克里希那神或者基督的化身出现,并无太大差别。无论这形象是否曾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具体人格,对于灵性追寻者来说,只要能够透由他们而达到心之盼望,即与神合一,与宇宙真我的合一,那就足够了。在《薄伽梵歌》当中,我们还发现,其重点并不是放在他作为一个独立人格如何呈现上,而是放在克里希那神作为超越性的所在,即诸灵魂之灵,或曰伟大的“吾即是那”(IAM)而存在——就如同阿周那所见的,以克里希那形象出现的寰宇形体,此内容会在第十一章中出现。阿周那(Arjuna),他是克里希那(Krsna)的弟子兼友伴,他们长相伴随。当然,阿周那是一位典型的人之子,他既不是圣人,也不是罪人,只是一个在挣扎中,寻求摆脱悲伤和痛苦的灵魂。他在《薄伽梵歌》中表现为一位行动瑜伽士,一名战士——一个生活在此世,但对自己的责任和生命的真正意义感到困惑,并渴望找到一条通往平静与解脱道路的人。所以,《薄伽梵歌》是以克里希那(即神)和阿周那(即人)之间的对话形式出现的。《薄伽梵歌》是神之歌,是用动人魂魄的音符,吟唱给人类耳朵听的动人篇章。注释:历史上的克里希纳无疑是存在的。我们首先在《唱赞奥义书》(ChandogyaUpanishad)中看到这个名字,在这本书中,我们所能了解到,他是梵的知晓者,其性格和所处环境也是当时众所周知的,我们只需用他母亲之名“提婆吉的儿子克里希纳(KrishnasonofDevaki)”来称呼他,就可以让大家明白他是谁。在同一部《奥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奇武王的儿子持国国王(KingDhritarashtrasonofVichitravirya)的名字,传统上常把这两人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都是摩诃婆罗多故事中的领袖人物,由此我们可以很公正地得出结论,他们实际上是同时代的人。这部史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处理历史人物和俱卢之战(thewarofKurukshera)的历史事件,并在族群的历史事件中留下了可靠的印记。在这首诗中也暗示了神的化身阿瓦塔在Vrindavan的早期生活或传说,被《往事书》(Puranas)发展成一个强大的精神象征,对印度的宗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在《伊拉利文萨》(Iarivansha)中也有关于克利希那生平的记载,这显然充满了传奇色彩但这或许《伊拉利文萨》的基础。
出处:室利·奥罗宾多,《薄伽梵歌随笔》,(第一辑),19-21页。
SriAurobindoGhose,EssaysontheGita,pp.19-21
连载一(待续)
Flyingfromfear,
Fromlustandanger,
Hehidesinme
Hisrefuge,hissafety;
Burntcleanintheblazeofmybeing,
Inmemanyfindhome.
KelsangT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