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美]贾雷德·戴蒙德
前言
我们都知道,对于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来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很不相同的。
我们的谈话从当时每个新几内亚人都关心的问题,即政治事态的迅速发展开始。耶利的国家现在叫做巴布亚新几内亚,那时仍然是联合国的一块托管地,由澳大利亚管理,但独立已是迟早的事。耶利对我说,他的任务就是使本地人作好自治的准备。
他和我都十分清楚地知道,新几内亚人通常至少和欧洲人一样聪明。耶利想必考虑过所有这些问题,因为他又一次用他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洞察一切似的瞥了我一眼,问我道,“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虽然澳大利亚土著和美洲印第安人仍然靠狩猎采集为生,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美洲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许多地区,已逐步地发展起农业、畜牧、冶金技术和复杂的政治组织。
这样,我们最后就能用别的措辞把现代世界的差异重新表述如下: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呢?这种速度上的差异就构成了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也是我这本书的主题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
除了各民族之间由于过去的冲突而引发的当前这些政治和经济反响外,当前还存在着语言方面的反响——尤其是现代世界上现存的种语言中的大多数语言即将消亡,而由英语、汉语、俄语和近几个世纪以来使用人数大大增加的其他几种语言所取代。
一种反对意见如下。如果我们成功地说明了某个民族怎么会统治另一民族的,那么这会不会就是为这种统治辩护呢?这会不会就是说这种结果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在今天试图改变这种结果可能是徒劳无益的呢?这种反对意见的根据是一种把对原因的说明同为结果辩护或承认结果混为一谈的普遍倾向。怎样利用历史的阐述是一个和阐述本身完全不同的问题。为了努力改变某个结果,了解是比再现或保持这种结果更经常使用的方法。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要努力去了解杀人犯和强奸犯的心理,为什么社会历史学家要努力去了解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为什么精神病学家要努力去了解人类疾病的起因。这些人之所以去调查研究,并不是想要为谋杀、强奸、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以及疾病进
第三,诸如“文明”之类的字眼和“文明的兴起”之类的词语是不是传达了虚假的印象,即文明是好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人是悲惨的,而过去年的历史已经朝着人类更大的福祉前进了?事实上,我并不想当然地认为工业化国家就一定比狩猎采集部落“好”,不认为放弃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来换取以使用铁器为基础的国家地位就是代表“进步”,也不认为就是这种进步为人类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根据我在美国城市和新几内亚村庄不同的生活体验,我的印象是:所谓的文明的福祉是由正反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例如,同狩猎采集部落相比,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公民享有更好的医疗照顾,他们被人杀害的风险较低,他们的寿命也较长,但他们从朋友和大家庭那
遗传学、种族主义
首先,几千年来,西方人一直生活在有中央政府、警察和法制的、人口稠密的社会里。在这些社会里,稠密人口中传染性的流行疾病(如天花)在历史上是导致死亡的主因,而谋杀则比较罕见,至于战争状态则是例外,而不是普遍情况。
相比之下,新几内亚人所生活的社会,由于人口稀少,稠密人口中发生的那些流行疾病无法形成。相反,造成新几内亚人传统的高死亡率的,是谋杀、长期的部落战争、意外事故和在获取食物中出现的问题。
还有第二个原因。现代欧洲和美国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被动地接受电视、广播和电影所提供的娱乐。在一般的美国家庭中,电视机每天开7个小时。相比之下,传统的新几内亚儿童几乎没有机会去接受这种被动的娱乐,而是把他们醒着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从事积极的活动,如和其他儿童或成年人谈话或游戏。几乎所有的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全都强调童年刺激和活动在促进智力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着重指出了与童年刺激减少相联系的不可逆转的智力障碍。对于新几内亚人表现出来的这种较优越的一般智力作用,这种影响无疑提供了一种非遗传成分。
在新大陆,高纬度的寒冷地区甚至更是人类的一个落后地区。唯一的发明了文字的印第安人社会出现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墨西哥;新大陆最古老的陶器来自位于热带的南美洲赤道附近;而通常被认为在艺术、天文学和其他方面最先进的新大陆社会是在公元第一个一千年中位于热带的尤卡坦半岛和危地马拉的历史上有名的玛雅社会。
来自几个学科的专家对他们的问题提供了全球性的综合研究。尤其是一些生态地理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研究动植物驯化的生物学家和研究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的学者们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新闻记者总是要求作者用一句话把篇幅很长的书加以概括。对本书来说,这样的一句话就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由于有几门从表面上看似乎与人类历史毫不相干的科学学科所提供的新的知识,以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些学科首先包括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涉及农作物及其原始野种的生物地理学;这些学科再加上涉及家畜及其原始野种的行为生态学;研究人类病菌及有关动物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人类疾病的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对所有大陆和主要岛屿进行的考古研究;以及对技术、文字和政治组织的历史研究。
我的母亲是教师兼语言学家;我的父亲是儿童遗传疾病专科医师。由于有了我的父亲做榜样,我怀着当医生的志向完成了我的小学和中学学业。在7岁时,我还成了一个狂热的观察和研究野鸟的人。因此,在我大学本科的最后一年,我很容易地就从起初想要从事医务工作这个目标转向生物研究这个目标。然而,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的训练主要在语言、历史和写作方面。甚至在决定要取得生理学博士学位之后,我在研究院的第一年还差点放弃科学而去做一个语言学家。
年我完成了博士学业后,就把我的科学研究分成两个领域去进行:一个是分子生理学,一个是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
(当教师兼语言学家吧)
本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题为《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它由3章组成。第一章提供了一次关于人类进化和历史的旋风式的旅行,从大约万年前我们刚从类人猿分化出来时开始,一直延续到大约年前上一次冰期结束为止。我们将追踪人类的祖先从我们在非洲的发祥地散布到其他大陆,以便弄清楚在那些常常用“文明的兴起”一语来加以概括的事件开始前世界是什么情形。结果表明,某些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对其他大陆上的人类发展的领先优势。
第二章简要地考察了岛屿环境在较小的时空范围内对历史的影响,从而使我们为探究过去年中大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作好准备。当大约年前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向太平洋迁移的时候,他们碰到了一些和他们原来的环境大不相同的岛屿。在几千年之内,波利尼西亚人祖先建立的这个社会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岛屿上产生了一系列子社会,从狩猎采集部落到原始帝国,形形色色,应有尽有。这种辐射性进化可以起到模式的作用,用来说明自上次冰期结束以来,在不同的大陆上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但更少为人所了解的社会辐射性进化,为什么有的成了狩猎采集部落,有的却成了帝国。
第三章通过同时代目击者的描述,再讲一讲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诸如此类的遭遇,从而向我们介绍来自不同大陆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历史上的这次遭遇是:独立的印加帝国的末代皇帝阿塔瓦尔帕在自己的整个军队的护卫下,在秘鲁城市卡哈马卡被弗兰西斯科·皮萨罗和他率领的一小撮西班牙入侵者俘虏。我们可以确定近似因素的链条,正是这些因素使皮萨罗得以俘虏阿塔瓦尔帕,并在欧洲人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征服中发生了作用。这些因素包括西班牙的病菌、马匹、文化、政治组织和技术(尤其是造船和武器制造)。这种对近似原因的分析是本书中容易做到的部分;困难的部分是确定终极原因,因为正是终极原因产生了近似原因,产生了实际结果,而不是产生可能相反的结果,即阿塔瓦尔帕到马德里俘虏了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题为《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包括第四章到第十章。这一部分专门讨论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组终极原因。第四章概述了粮食生产——即通过农业种植和畜牧来生产食物,而不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食物——是如何最终产生了使皮萨罗取得胜利的直接因素。但是粮食生产的出现情况在全世界是不同的。我们将要在第五章看到,世界上某些地区的民族靠自己来发展粮食生产;另一些族群在史前期从这些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学会了粮食生产;还有一些族群在史前期既不发展粮食生产也不从别处学会粮食生产,而是直到现在仍然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第六章研究了只是在某些地区促使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向粮食生产转变的诸多因素。
接着,第七、八、九章说明在史前时代农作物和牲畜是如何从原来的野生植物和动物经过驯化而来的,而做这种驯化工作的早期农民和牧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可以用作驯化的当地一批批动植物在地理上的差异,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只有几个地区成为独立的粮食生产中心,为什么粮食生产在某些地区比在另一些地区出现得早。从原来的这几个中心,粮食生产向某些地区的传播比向另一些地区的传播要迅速得多。造成粮食生产传播速度差异的一个重大因素原来竟是大陆的轴线方向:欧亚大陆主要是东西向,而美洲和非洲则主要是南北向(第十章)。
因此,第三章概述了欧洲征服美洲印第安人的直接因素,第四章则概述了这些因素从粮食生产这个终极原因发展而来。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从密集人口所特有的病菌的演化开始,对从终极原因到近似原因的联系进行了考察(第十一章)。欧亚大陆的病菌杀死的印第安人和其他非欧亚大陆民族,比欧亚大陆的枪炮或钢铁武器所杀死的要多得多。相反,在新大陆,很少有或根本没有任何危险的病菌在等待未来的欧洲征服者。为什么病菌的交流这样不相等?在这里,近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把病菌和粮食生产的出现相联系方面是富于启发性的,而这两者的联系在欧亚大陆要远远超过美洲。
另一条因果链是从粮食生产到文字,文字可能是过去几千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第十二章)。在人类历史上,文字只经历过少数几次进化,而发明文字的地区又是各自区域中粮食生产出现最早的地方。所有其他有文字的社会也都经历了同样的进化,或者是由于文字的传播,或者是由于文化的传播,而这种文化又是来自最初的少数几个中心之一。因此,对于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文字这一现象对研究另一组重要的因果关系尤其有用,即地理对思想和发明的传播的方便程度所具有的影响。
适用于文字的情况也适用于技术(第十三章)。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技术创新是不是完全依赖于少数发明家——天才,依赖于许多具有特质的文化因素,以致不可能去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事实上,我们将会看到,奇怪的是,大量的这类文化因素使了解技术的世界模式变得更容易了,而不是变得更困难了。粮食生产使农民能够生产出多余的粮食,从而使农业社会得以养活专职的从事手工艺的专门人材,因为这些人的工作不是种植他们自己吃的粮食,而是发展技术。
除了养活抄写员和发明家外,粮食生产还使农民能够养活政治家(第十四章)。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流动人群相对而言都是平等主义者,他们的政治活动范围局限于自己的地区以及与邻近人群结盟关系的改变。随着稠密的、定居的、从事粮食生产的人口的出现,酋长、国王和官员也出现了。这种行政体系不但对管理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领地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维持常备军、派遣探险舰队和组织征服战争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部分(《在五章中环游世界》,第十五章至第十九章)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讲的内容应用于每个大陆和一些重要的岛屿。第十五章研究了澳大利亚本身的历史,以及原来和澳大利亚相连、属于同一大陆的新几内亚这个大岛的历史。澳大利亚是近代技术最简陋的人类社会的所在地,也是其自身没有发展粮食生产的唯一大陆。澳大利亚的情况是对关于人类社会的洲际差异理论的一次决定性检验。我们将会看到,甚至在邻近的新几内亚的大多数族群成了粮食生产者的时候,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土著却仍然以狩猎采集为生。
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把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发展结合成整个地区的一幅画面,这个地区包括东亚大陆和太平洋诸岛。中国粮食生产的出现,引起了史前期的人口或文化特征的几次大迁移,或两者的同时迁移。其中有一次迁移发生在中国本土,造成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中国这个政治和文化现象。另一次迁移在几乎整个热带东南亚地区导致了最后来自中国南部的中国农民取代了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还有一次迁移是南岛人的扩张,这次迁移同样取代了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本地人,并扩大到最遥远的波利尼西亚诸岛,但未能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殖民。对研究世界史的人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各民族之间发生的所有这些冲突具有双重的重要性:这些冲突形成了现代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生存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经济权力正日益集中;这些冲突还为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一些民族的历史提供了特别清晰的模式。
第十八章又回到第三章里提出的问题,即欧洲民族和美洲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总结一下新大陆和欧亚大陆西部地区过去年的历史,可以弄清楚欧洲对美洲的征服只不过是两条漫长的通常互不相干的历史轨迹的顶点。这两条轨迹的差异表现在这两个大陆在可驯化的动植物、病菌、定居年代、大陆轴线走向以及生态障碍方面的差异。
最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历史(第十九章)与新大陆的历史不但存在着悬殊的差异,而且也具有显著的相似之处。造成欧洲人与非洲人的冲突的那些因素,同样造成了欧洲人与印第安人的冲突。结果,欧洲人的征服并没有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建立大片的或长期的殖民地,只有非洲的南端是例外。具有更持久意义的是非洲内部大规模的人口转移,即班图人的扩张。这都是由许多同样的原因引发的,也就是在卡哈马卡、在东亚、在太平洋诸岛以及在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自始至终都在发生作用的那些原因。
我不抱任何幻想,以为本书已成功地说明了各大洲过去年的历史。显然,要想在一本书里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真正地了解所有这些答案,我们也不可能做到,何况我们并不了解呢。至多,本书确定了几组环境因素,我认为这些因素提供了对耶利的问题的大部分答案。承认这些因素也就是突出了原因不明的剩下来的几个问题,而了解这些问题则是将来要做的事。
尾声题为《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列出了剩下来的几个问题,包括欧亚大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问题,与环境无关的文化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人的作用。也许,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中最大问题是确立人类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的地位,就像演化生物学、地质学和气候学这类已经得到承认的历史科学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的确会碰到一些真正的困难,但这些已经得到承认的历史科学也碰到一些同样的挑战。因此,在这些不同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方法在人类史这个领域中也可能证明是有用的。
第一部分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第一章走上起跑线
村社生活的开始,更新世和冰期的结束,全新世的开始,动植物的驯化开始。
我们活着的近亲是现存的3种类人猿:大猩猩、普通黑猩猩和矮脚黑猩猩(也叫倭黑猩猩)。
这些原人通常叫做非洲南方古猿、能人和直立人,他们显然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演化的。
对于如今可以有把握证明的我们祖先当时的文化业绩,唯一可以用浓墨重彩加上一笔的是火的使用。
骨器易于成形(如做成鱼钩)这一点显然是以前的人所没有认识到的。
在一直保存完好的克罗马努人的物品中,最著名的是他们的艺术作品:壮丽的洞穴壁画、雕像和乐器,这些东西我们今天仍然当作艺术品来欣赏。
至于原因问题,我曾在《第三种黑猩猩》一书中主张,是喉的完善为现代语言提供了解剖学的基础,而发挥人的创造力是要大大依靠语言的。而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在当时脑容量不变的情况下脑组织发生的变化,使现代语言成为可能。
房屋和缝制服装的残迹,证明了人类在寒冷气候下生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而残留的首饰和仔细埋葬的骸骨,则表明了革命性的审美观和精神层次上的发展。
因此,对澳大利亚/新几内亚的占有是一个重大事件,因为那需要有水运工具,因此这一点显然提供了关于历史上使用水运工具的最早证据。直到大约3万年后(年前)才有了除地中海外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出现了水运工具的有力证据。
今天,我们把非洲看作是大型哺乳动物的大陆。现代欧亚大陆也有许多种大型哺乳动物(虽然数量显然没有非洲塞伦格蒂大平原上的那样多),如亚洲犀、大象和老虎,以及欧洲的驼鹿、熊和(在古典时期前的)狮子。今天的澳大利亚/新几内亚没有同样的大型哺乳动物,事实上连大于磅重的袋鼠的哺乳动物也没有了。
在其他一些最近才发现的岛上,由于保护措施没有很快实施,消灭动物的事的确发生了:一个这样的受害者就是毛里求斯岛的渡渡鸟,渡渡鸟实际上已成了一种绝种的象征。
人类的移居都导致了一阵灭绝动物的行动,这个行动的受害者包括新西兰的恐鸟、马达加斯加岛的大狐猴和夏威夷的不能飞翔的巨型野鹅。
这些动物绝种了,本来可以用来驯化的所有大型野生动物也就被消灭了,这就使澳大利亚土著和新几内亚人再也没有一种属于本地的家畜了。
我没有把南极大陆计算在内,因为南极大陆直到19世纪才有人到达,而且从来没有任何自给自足的居民。
后一种遗址称为克罗维遗址,是按照新墨西哥州克罗维城附近的那种类型的遗址命名的。这些遗址上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的石制矛头第一次得到确认。
人们开始时会感到惊讶:克罗维的子孙们竟能在不到0年的时间里到达美加边界以南英里处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然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平均每年只向前推进8英里,这对于那些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人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因为他们平常在寻找食物时,在一天之内也可能走这么远的距离。
每年1.1%的人口增长率又是小事一桩:在现代,当人们向处女地移民,就像英国皇家海军“邦蒂”号上的反叛者和他们的塔希提妻子向皮特凯恩岛移民那样,曾经观察到的人口增长率高达每年4.3%。
克罗维遗址
对付严寒所需要的技术,要到解剖学上的现代人在大约4万年前大批进入欧洲之后才出现。
佩德罗弗拉达
当前北美有一处最可信的被认为可能是克罗维人之前的遗址,这就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梅多克罗夫特岩棚。
那里的考古学家人数几乎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但就是很少的这几个考古学家却发现了散布在整个大陆上的一百多个明确属于克罗维人之前的遗址。
不管是哪种情况,在可以住人的5个大陆中,北美洲和南美洲是人类史前史最短的两个大陆。
我们的这位考古学家也许考虑过可能的领先优势。如果这种领先优势能够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非洲就是处于巨大的优势了:非洲大陆出现独立的原人比任何其他大陆至少要早万年。此外,如果现代人类的确是在大约10万年前出现在非洲,然后向其他大陆扩散,那么其他地方在这期间积累起来的优势都会被一扫而光,从而使非洲人取得新的领先优势。而且,人类遗传的多样性以非洲为最高;也许更多样的人类集体会带来更多样的发明创造。
不过,我们的这位考古学家那时可能会想:就本书的论题来说,究竟什么是“领先优势”?
因此,我们的考古学家也许会在察看了美国后作出结论说,尽管非洲人拥有巨大的领先优势,但他们可能会在最多0年内被最早的美洲人迎头赶上。从那以后,美洲的较大面积(比非洲的面积大5%)和大得多的环境多样性可能会使美洲土著获得对非洲人的优势。
第二章历史的自然实验
农业灌溉系统、社会范围、社会阶级、政治组织、物质文化
在波利尼西亚群岛之间,至少有6种环境可变因素促成了波利尼西亚社会之间的这些差异:岛屿气候、地质类型、海洋资源、面积、地形的破碎和隔离程度。
生存是社会赖以产生的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方面,因为这个方面反过来又影响其他方面。
第三章卡哈马卡的冲突
现代最大的人口变迁是欧洲人对新大陆的移民,以及随之发生的对美洲土著(美洲印第安人)的征服、土著人数的减少或完全消失。
因此,阿塔瓦尔帕的被俘之所以引起我们的特别兴趣,是因为它标志着近代史上这次最大冲突的决定性的转折关头。
刀枪——枪炮(巨大的心理作用)、钢刀——长矛——匕首——钢盔VS棍棒
战马
具有相当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传染给没有免疫力的民族: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斑疹伤寒、腺鼠疫
疟疾、黄热病以及热带非洲、印度、东南亚和新几内亚的一些其他疾病,是欧洲在这些热带地区进行殖民的最大障碍。
航海技术、统一的行政组织(资金、建造技术、人员和装备)、文字
人的文化程度的影响在终极解释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为什么这种直接优势总是在欧洲一边,而不是在新大陆一边。
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
从间接的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第一个因果关系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
在饲养驯化动物的人类社会中,牲畜在4个不同的方面养活了更多的人:提供肉类、奶脂、肥料以及拉犁。最直接的是,家畜代替野生猎物而成为社会主要的动物蛋白来源。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还在两个方面(动物肥料、拉犁)和驯化的植物相互作用,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导致人口更稠密。
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
养活专门的人才:国王、官员。养活职业军人。养活神职人员、手艺人、抄写员。
动植物的驯服有利于保暖。
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在19世纪铁路发展起来之前成为我们主要的陆路运输手段。(马、驴、牦牛、驯鹿、骆驼)
马鞍、马镫——卡车、坦克
第五章历史上的穷与富
迫切需要说明的,反倒是何以在某些生态条件十分适宜的地区在现代以前一直未能出现粮食生产,而在今天却成了世界上一些最富足的农牧中心。
C14——加速质谱分析法
欧洲的西部和中部,最早驯化了罂粟,还有可能有燕麦。
埃及驯化了西克莫无花果和铁葧荠。
埃塞俄比亚最早驯化了咖啡豆。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
相反,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粮食生产是逐步形成的,是在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决定的副产品。
另一个错误观念是,在到处流浪的狩猎采集族群与定居的粮食生产者之间必定是界限分明。
这种转变是逐步实现的,其根本原因是,粮食生产制度的渐次形成乃是许多关于时间和劳力分配的不同决定积累的结果。
男性猎人的行动往往要受到声望这类考虑的影响;人们也受到看似随心所欲的文化偏好的影响;他们的优先考虑还要受到他们所喜爱的生活方式的相对价值的严重影响。
第七章怎样识别杏仁
(这本书什么时候写成的呀?年首次出版)
关于想要沿途搭便车旅行的植物是怎样吸引动物的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一下野草莓的例子。
一个判断标准当然就是大小;我们所栽种的植物的种子和它们的许多野生祖先的种子的另一个明显的差异是在味苦方面;果实肉多或无子、种子含油多及纤维长。
含油作物:橄榄、芝麻、芥菜、罂粟、亚麻、向日葵、红花、棉花。
4种未能引起采摘浆果的人去作出引人注目的选择的变化:
第一个这样的改变影响了种子传播的野生结构。(!!!!!重大发现,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基因传下去)
第二个变化是发芽抑制的野生植物变成了突变体。
第三个变化是植物的繁殖系统改变了,变成了无性繁殖。
第四,由于不同的目的,对于一种野生植物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而产生了外观十分不同的作物。
谷物和豆科植物,作物培育的下一阶段包括在公元前年左右驯化的最早的果树和坚果树,其中有橄榄树、无花果树、枣树、石榴树和葡萄藤。
插枝
第三阶段涉及一些栽培起来难得多的果树,包括苹果、梨、李和樱桃。
嫁接
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农业开始涉及种子撒播和农田单作以及最后用牲畜犁地等问题。
第八章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世界上只有大约种大型野生哺乳类陆生食草动物或杂食动物,它们是可以被认为有可能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新月沃地、新几内亚、美国东部相比之下,有4种大型哺乳动物——山羊、绵羊、猪和牛——很早就在新月沃地驯化了,可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除狗以外的其他任何动物都要早。人种生物学蛋白质缺乏可能也是新几内亚高原社会流行吃人肉的根本原因。(其实吃人肉这个话题,真要认真讨论起来,也特别有爆点。这个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身边真真实实地发生过。我这还是保守的说法。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我并不赞成那种明显的谬论,即认为每一个社会都会迅速地采纳每一个可能对它有益的新事物。请记住:苹果在历史上是最难栽培的果树之一,也是在欧亚大陆驯化的最后一批主要的果树之一。第九章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的家庭都是幸福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须在许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的:两性的吸引、对金钱的共识、对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三亲六眷,以及其他重大问题。直到中世纪兔子由于可以充当食物才得到驯化,实验室研究用的老鼠直到20世纪才得到驯化,作为宠物饲养的仓鼠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到驯化。候补野生动物驯化失败的原因:日常食物、生长速度、圈养中的繁殖问题、凶险的性情、容易受惊的倾向、群居结构。第十章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大陆的轴线走向的这些差异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影响呢?影响了作物和牲口的传播速度,可能还影响文字、车轮和其他发明的传播速度。粮食生产从西南亚向外传播的速度要比在美洲快,而且也可能比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快。粮食生产的传播在美洲和非洲比在欧亚大陆困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第三部分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第十一章牲畜的致命礼物病菌的演化不同的民族最后何以在权力和富裕方面大相径庭。因此,人类疾病源自动物这一问题是构成人类历史最广泛模式的潜在原因,也是构成今天人类健康的某些最重要问题的潜在原因。(我的天!这句话,现在看来可真是厉害的结论。)它这样做会得到什么样的演化利益呢?这里的问题是:这种黏液病毒是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演化的,它的利益不但不同于那些兔子的利益,而且也不同于我们的利益。读后感先讲个题外话: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摘抄?因为这本书,我直接读的就是电子书,我所需要做的,也就是复制、粘贴而已。比之前一些书的打字、语音输入轻松多了。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这本书,它需要拥有电子版。哪些书会有电子版?甚至哪些书(我下一本想要读的书《激荡十年》)会有音频版?那必须得是现阶段非常畅销的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具体哪些书是畅销书,我就不细说了。虽然我自认为这方面,还是稍稍有些体会的。我想说的是,我最近突然喜欢的一种类型的书,肯定在畅销书范围之内,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经典。可以用来侧面参考的一个标准,就是豆瓣读书top。
这里又要提到一个点了,就是对于畅销书的态度。因为,我本人的专业实在是太冷门了,而且,我们自认是关于“书”的“源专业”。所以,对所谓的流行、所谓的畅销,某些人所谓的“读书”都抱有很“怀疑”的态度。但是,这个态度我早就慢慢转变了。畅销书也有好有坏,正如,古籍也有好有坏。不要一挖出来一本新书、古书,就怎么怎么样了。因为它之所以没有传世文本,说不定就是质量太差,优胜劣汰。(当然,书籍亡佚的情况特别复杂,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扩展开来,对于现在所谓的“热”,热门学校,热门专业,热门职业,热门城市,甚至热门观点,也有了新的认识。关键是一个立足点的问题。具体我就不多谈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终于到正题了,也就是常规的读后感的内容。这本书怎么样?(包括内容和文笔)读完这本书我有什么收获?(关于书的内容、文笔甚至书的装帧形式、发行范围)如果别人也有兴趣读这本书,我是否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写得很好呀!虽然跟我读过的《人类简史》、《全球通史》等是同一种类型的,但是,我最近有新的体悟,再来读这本书,觉得醍醐灌顶,尤其是摘抄的标蓝色的几段文字。读完的最大收获,也是为什么我会选择在年读这本书的原因:它把病菌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来讨论它。至于会不会推荐这本书,如果跟我举例的两本书相比较,如果不愿意读书的人,又想了解宏大的世界观,我会推荐这本书,因为,字少!真要论内容,我推荐《人类简史》。好像目前来说,同类型的书,还没有超过《人类简史》的,我个人观点。
还有一个学习的小点,是自问自答。这样显得整体叙事比较有条理。虽然我看书评,很多人说,作者提出的问题,作者并没有真正地回答到,可至少,他给出了一种答案。
最后又来一个题外话:究竟要不要读书?读哪些书?怎么读书?首先,要不要读书?如果是以前的话,我肯定认为,当然要读了!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但是,现在,我有了新的体悟。我发现,不管做什么,后面其实都有一个东西,是人。书也是人写的,书里的观点也是这个人的观点。所以,有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也有人说“读书读傻了”,这就是“知”和“行”的平衡没有把握好。所以,我现在不觉得,所有人都必须要读书了,也不觉得读漫画书、教科书、畅销书就不是读书了,重要的是,适合。“适合”这两个字也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读哪些书。读适合你的书,就可以了。你可能不太爱读书,没有读书的习惯,那就看看小说吧,看看漫画书,听听说书,都可以。那些听了几十遍三国、水浒说书的人,情节可能比读了两三遍的人记得熟透透的。而且“读”书本来就是对视觉型的人有利,如果你是听觉型甚至触觉型的人,就不要勉强自己。人生处处皆学问,形成书本里的文字的,其实已经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内容了,这个世界太魔幻了,太有趣了,太神奇了。如果你更有能力成为一个“弄潮儿”,和时代一起向前,那何必死守已经“过时”的知识呢?至于第三个问题,怎么读书。我不说具体的哪本书怎么读,因为我自己也在摸索中。大概说说方向,像浏览、翻阅、跳读这些词,想必大家都听过,那就是要判断,哪些书适合跳读,哪些书适合翻阅了。其实,我最近还在读一本书《目录学发微》,大概以一天一页的速度在读。这么慢的原因,我觉得有几个,最重要的一个,这书不是纯白话写的,是民国时期,写的,文不文,白不白的。(这里我没有吐槽余嘉锡先生的文字功底的意思啊,这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以前我肯定觉得,是我的原因,是我静不下心,是我对文言字词的表达不够熟练不过敏感,现在,我从心,既然我看不下去,那么,大多数人更看不下去。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就读书这一块而言,我已经算静得下心来的了。而且,文言功底,额,怎么说,我不需要拿出我以往的成绩单来证明些什么。所以,重点是,我们该如何解决?这里就涉及到所谓畅销书,所谓知识分子的好处了。就是听现代人讲《目录学发微》。但是,这里又带来一个新问题,也是我们专业最强调的一个点:读原典。听别人讲,自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有利有弊,还是看每个人读书的目的,做一个取舍。总之,用合适的方式读合适的书。
但是,能够静下心来读书,依旧是一件我个人觉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它跟交流的程度有关。相对来说,我认为,文字的表达能够更深层次一点,而且部分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但,我终于明白了另一点:可以相信一本书里的观点,但是,不要相信书里的每一句话。因为……因为很多原因,就不细说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