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诞生后,取一个好名字成了自己当时的头等大事,取名记可谓“一波三折”。
在宝宝尚未出生时,一个自认为好听且寓意丰满的“小名”早已在心中埋下了“种子”,坐等“开花结果”。宝宝出生的那一年,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的开展,给宝宝取名“初心”的想法越发强烈,经与妻子商量后便“草率”的确定了“小名”。后来朋友们听闻后,有人说自己政治觉悟高,有人说自己紧跟时代潮流,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想要二胎“使命”……其实不然,主要有二层涵义:一是希望宝宝寄托父母“津‘誓’唐‘盟’”的初心;二是希望宝宝保持“人之初,性本善”的初心。
相比取“小名”时的草率随意,取“大名”时显得格外谨慎,“大名”在一波三折中“诞生”。
一折反对,寄托理想,取名“张毅卓”。回忆着自己的求学读书经历,钟情于《南渡北归》(作者:岳南,该书讲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知识分子命运的史诗巨著)中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近代最顶尖大学,诞生于抗日中,解散于抗日后。)的校训,取“刚毅坚卓”中二字“毅”和“卓”,给宝宝取名“张毅卓”,由于此名考虑欠佳,男子气息浓厚,太刚太硬,在众亲友的反对声中迫于“流产”,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二折欠佳,标新立异,取名“张博一涵”。在众亲友的反对声中,自己陷入沉思,思考着,回忆着……上高中看的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初次夜访板仓杨寓”的场景在自己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赶紧拿起手机重温画面,板仓先生对少年毛泽东说:“年轻人,修学储能要先博后渊”。受益于这句话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短浅”见识,随机脱口而出“博才众长,专一而精,涵养万物”这三个成语,便给宝宝取名“张博一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