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pf.39.net/bdfyy/bdfzj/151014/4709994.html
全文字
有幸拜读过毛主席的而众多选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意气风发,”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立志求学,”天若有情天易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慷慨激昂。众多作品中,我对《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印象十分深刻,读完以后彷佛茅塞顿开,拨开云雾见青天。
首先谈谈《矛盾论》,开篇提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宇宙观。
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两种宇宙观相互对立。
形而上学的观点在于只是静态的观察世界,它认为事物的不断变化都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为同样的事物,而不能变化为另一种不同的事物,而这种变化的因素全部是外部因素推动着事物不断地变化。而这种观点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忽略了事物内部因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事物不断地发展,从一个事物变成另一个事物,例如蛋孵化成小鸡,春暖花就开等一系列事物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和发展。
就好比同样的学生接受同样教育和生活环境,大家都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同样的课,最后的考试结果却千差万别。如果按照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析,教育条件属于外因,同样的教育条件下,应当取得同样的考试结果。但事实与这种推断大相径庭,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解释,教育条件和生活环境属于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表明考试的结果的根本因素取决于不同的学生自身的情况,而外部条件是建立在内部因素之上的,就像一个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不管接受再好的教育条件都无法取得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影响事物的结果的根本在于事物的内部因素,好比两军交战,必有一败,胜败都因为内因,胜的一方因为其强,或者是谋略得当;败的一方,因为其弱,或者是指挥不当。
辩证的宇宙观弥补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和根本,在解决事物的基本问题是,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内部因素和主要矛盾,这样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文章接下来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抱怨各种各样的矛盾,家乡的三线城市房价低,但是工资也低;大城市的收入高,但是房价也高。尖子班氛围好,但是压力大;普通班压力小,但是氛围不好。就连诗人纳兰容若也感慨道:“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不可能存在像蜘蛛结网一劳永逸这样的事情。读书时感慨,考上大学就轻松了,可是真等考上了大学,又发现面临着其他的困难,感慨工作了就自由了,等结婚养子的时候,感慨孩子长大就轻松了,等孩子长大了以后又面临接踵而至得一系列事情。当你把一个生活矛盾消灭掉时,立即会有另外一个矛盾需要你面对,且不比上一个轻松。因此,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运动,而运动的本身就是矛盾。人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和完善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终生学习,终生工作是人生路上最为明智的选择,因为提前预见了这条路上的矛盾,进而主动的选择了矛盾,掌握了主动权就能更加自如地处理矛盾。
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一个人是他本身,但是也是别的什么。网络上的暴民,键盘侠和生活中行侠仗义的人可能是同一群人。打仗的士兵,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但是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侵略者;一个人可能是个贪污犯,是个小偷,但是他也有可能是个好父亲,好儿子。世界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黑白分明,它是灰的;见山可能不是山,见水可能不是水。同样的,人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他也有人性丑恶的地方。看问题的同时要保持理性,客观中立。
任何事物都存在差异,贫富之间的差异,美丑之间的差异,善恶之间的差异。差异就是客观矛盾,当客观矛盾进入人的主观思想中,矛盾就开始运动,人就会不断的思考。贫富是一对矛盾,想要富有,就要先知道自己因何贫困,想想自己要怎样做才能不致贫,然后想出方法,再加以实践。因此,矛盾的出现就能推进事物不断地发展和解决。
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矛盾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但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就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中写道“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意味着矛盾的存在是个性的,不同的事物都存在矛盾,但是矛盾却是不相同的,就好比上学的时候大家成绩都不好,但是他是语文不好,她是数学不好,还有人是英语不好。每个人的矛盾点都不一样,自身情况也不一样。因此,要解决所有人成绩不好的问题,就应该每个人制定一个符合其自身条件的方案,列宁有句话“如果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丹方,或者拟定一个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一般准则,那是很荒谬的。”因为这样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则。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个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我们辨别一个人,是因为他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长相或者是他的名字和其他的特征;我们辨别数学是因为阿拉伯数字和各种各样的公式符号。只有认识到事物不同于其他物质的本质,才能对症下药摸清发展规律。就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而不能照搬以往的方法;改革开放以后要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市场宏观调控,进行市场经济,而不是照搬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事实上,人类认识的不断完善和不断深化也是因为矛盾的特殊性所引导。人总是先认识个别的事物,再慢慢不断地认识一般的事物,就像我们最开始认识苹果这种水果,后来我们知晓了这种概念,把圆的红的都归为苹果。当人们已经认识了苹果是又圆又红的共性以后,这种共性就成为了判断一种水果是不是苹果的指导方法,从而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有一天突然发现了又圆又红的水果也有可能是桃子,通过对比两种水果的特殊性,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对苹果这种水果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一成不变,腐朽的教条主义。这是矛盾的特殊性运用的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紧接着再来谈谈《实践论》。
文章开头一句话就讲述了马克思之前的唯物论所存在的问题。紧接着表明在人类活动中实践的重要性。人的一切认识,对于自然,生产,都依赖于实践的生产活动。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那么,同样的,人的认识依赖于对实践的反应,人的认识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主席在文中讲到之所以人的认识在以前只能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的眼界。就像只见过牛耕地的农民,难以相信甚至是难以想象,机械化农业大生产。当生产力得到变革,人的经济水平得到发展,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温饱以外的事情,眼界从而更加开阔,认识问题也更加完善,因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
实践不仅能够决定人的认识,也能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年《光明日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为:人们在脑海中想象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正确与否。只有在不断地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倘如人的认识被证实,则证明是行得通的;如果得不到证实,那就必然是错误的观念。
这里主席有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就好比一个学生想要在这次的英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单词,作文,听力,语法都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对于这个学生来讲,只要把这四个部分提上去,英语成绩的提高自然也是水到渠成。但是如果你的思想上对于如何学习词汇,如何写作文,如何听听力等问题的认识是不够的,甚至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我们都知道,思想指挥行动,行动决定结果。你认识都不够,那么在指导的实践环节中一定会出差错,这件事也就会失败。
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应该通过不断地实践,哪怕是错误的实践也没关系,来完善自己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认识和客观环境一样。
认识是不一样的,是受条件限制的。一个人从小一直身处于一个阴暗的环境,那我看人看事物一定是阴暗的。可是如果我身处一个明亮的环境,我看人看事又是美好的。我们要的认识不是纯粹的山是山,水是水,万物是万物。而且看见山水和万物背后的隐含。而这些隐含受到了太多太多条件制约。就像毛主席在文中提到,在延安的时候,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只是事物的片面,并不是整个事物的全面。想要对看到事物的全面,就必须对整个事物的背景和所处的历史大环境有大致全面的了解,结合这些整体认识的框架,再进而不断摸索改正,才能接近客观事实。
就像曹刿在攻打强大的敌国时,不断的等待,等待敌国第三次衰而竭的时候才出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为认识的足够深刻,足够客观,所以守住了城池。
接着,主席又将认识分为两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但是理解到了的东西却能加深感觉。就像我们在被授予一些知识的时候,只能模模糊糊懂个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我们做了一些针对这些知识的习题以后,便能理解这些知识的含义,对其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而在这环节中其主要作用的就是实践。但是这并不代表理性认识就是优于感性认识的。恰恰相反,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得来,正是因为有了一些先验性的东西,理性才得以发挥作用进而循序渐进的对先验的感性进行判断。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也会犯错误。认识是一个运动的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同样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常说实践来源于认识的指导,而认识又是实践的反映。事物内部矛盾和斗争都是不断向前的,因而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向前,实践也在不断地向前。实践的向前推动着认识不断地进步,认识不断地进步后又需要新的实践来得以验证。就好比任何一个人和一件事情,人生的本质和认识一样,不是成长,不是提高,而是变得更加复杂。是一次又一次的从感性认识的沟里跌下去再跌跌撞撞得爬起来,爬不起来,就永远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爬出来了才能在认识的世界里不断向前,产生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在爬出来的那个时候就已经不仅仅只是事物的表面东西了,不是事物的片面和碎片,而是明白和掌握事物的本质,事物最核心的东西,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精神。
就像开始学习练字的过程,一开始要掌握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顺序。更重要的是在练字的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优化对每一个难写的字进行琢磨。不断地练习,让每一笔一捺都更加标准,经过不断的实践让错误得到改正。
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优化进而上升到更好层次的过程。从认识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再重新认识、再实践、再继续认识,每一次的循环,认识都将进入到更加高一级的阶段。
成长也是如此,不断的打破原有的价值观,再重建,再打破,再重建。每一次的打破原有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都是让我们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