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胡志红崇高自然种族崇高美学范

摘要:本文拟从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视角重审在西方文艺批评界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范畴崇高,以充分揭示它与人之心灵、自然和种族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研究发现,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崇高一方面过度凸显人之心灵的超自然性,另一方面它又他者化自然和矮化有色族,尤其黑人族群,进而与“黑/白”主体性发生勾连。在美国历史上,它还预示并助推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转化,从而给黑人族群造成了严重的种族创伤。崇高与创伤形似而质异。尽管如此,崇高经过生态文学家爱默生、梭罗及阿比等的生态改造和重构,荡除了自然歧视和种族歧视,成功实现了生态转型,已升华为具有普遍环境公正意识的“生态崇高”,并成为保护非人类世界的重要文化力量。关键词:崇高;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生态困局;生态重构;生态意义;

作者简介:胡志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学文化及生态批评研究。

文章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年第2期,文章已获作者授权。

1.引言“崇高”是西方美学中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美学范畴,它既与人之心灵紧密相关,又与非人类自然世界发生勾连。如果透过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的视野,尤其黑人生态批评(1)的视野对它进行检视,我们还会发现,通过自然,“崇高”还与种族范畴产生错综复杂的纠葛,进而与“黑/白”主体性发生关联。在美国历史上,它客观上还作为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力量,与种族主义沆瀣一气,支撑种族主义暴力,助推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转化,从而给黑人族群造成了无尽的种族创伤。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就此简单地将“崇高”一弃了之,因为其内涵中的自然元素随着时代风尚的变迁而演变,并得以凸显、甚至走到了前台。具而言之,崇高在生态作家的笔下不断进行生态改造和生态重构,已成功实现了生态转型,早已远离自然歧视的暴力和种族主义的毒瘤,已升华为基于普遍环境公正意识的“生态崇高”美学范畴,并成为保护非人类自然世界的重要文化力量。在此,笔者将简要介绍崇高与自然和种族之间纠葛的缘起,并透过黑人生态批评的视野着重对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的崇高论、19世纪著名超验主义生态文学家爱默生(WaldoRalphEmerson,-)和梭罗(HenryDavidThoreau,-)及当代生态文学家爱德华·阿比(EdwardAbbey,-)作品中的自然崇高给予生态检视,以揭示康德崇高论中所蕴含的双重歧视的严重危害、爱默生超验主义崇高中生态悖论的无奈、梭罗崇高中环境公正诉求的执着及阿比沙漠崇高中生态中心主义行动的纯粹,进而在比较和对比中,明证生态拯救和重构崇高范畴的社会与生态价值。2.崇高与自然和种族的纠葛:必要的回顾西方传统美学是灵魂唱主角的话语玚,一部冗长的美学史基本上是一部灵魂独白的历史,也是作为其对立面的非人类物质世界被打压和不断抗争的历史。灵魂总是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并轮番登场,诸如灵魂/身体、人/自然、男人/女人、脑力/体力、理性/情感及文明/野蛮等二元对立模式。当种族范畴被强行纳入这种模式中时,又出现了白人/有色族这种二元对立模式。由于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运作,这些二元对立模式中的二元关系被扭曲成了统治关系,并分别直接与自然、种族、性别及阶级等压迫形式相对应,随即堂而皇之地穿行于西方文化中,渗入其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其他形式的二元对立模式也或隐或显地与此相关联。事实上,作为影响深远的美学范畴,“崇高”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未脱离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崇高”最初就是基于灵魂/自然二元对立模式而建构起来的。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当它与种族范畴发生联系时,又成了种族中心主义的建构。然而,由于自然书写作家的强势介入、干预和重构,崇高最终荡除了自然歧视和种族歧视的沉渣,升华为“生态崇高”,以期实现真正能与“伟大心灵”可匹配的“崇高”。公元3世纪,希腊哲学家朗加纳斯(Longinus)在其《论崇高》(OntheSublime)一著中提出了“崇高”这一范畴,并将其引入文艺批评领域,但该著却遭到了空前冷遇。直到年,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布瓦洛(NicolasDespreaxBoileau,-)将它译成法文后才引起学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hl/5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