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在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占55-60分,为消化之后的第二大学科。了解女人原来在医考中如此重要!
第一节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一、解剖
、外生殖器(外阴):阴阜-阴蒂-阴道前庭,概念:耻骨联合至会阴至两股内侧之间的区域。
()大阴唇:最外侧,由皮肤皱褶构成,富含大量血管、淋巴管、神经(不敏感),最易受到损伤,外阴受损时易导致外伤后出血血肿。
注:只要见到女性外阴损伤一定为大阴唇。
(2)小阴唇与阴蒂:由皮肤皱褶构成,损伤可能性小,富含神经对刺激敏感,小阴唇内部空间由上至下为尿道口、阴道口、肛门。
(3)阴道前庭
①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②存在前庭大腺,属于内分泌腺,具有分泌功能,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存在导管,导管细且分泌物多易堵塞,受卫生条件影响,易引起脓肿或囊肿。
(4)阴阜:阴毛:男性呈菱形,女性呈倒三角形。
2、内生殖器
()阴道
①阴道上皮构成:阴道为性交器官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具有很多的横纹皱襞,具有很强的伸展性,不具有分泌功能,粘液来自宫颈。
②阴道前壁7-9cm,后壁0-2cm,前短后长。
③阴道与子宫相连,连接处包绕子宫宫颈,称为阴道穹窿,前后左右分为四个穹窿,后穹窿位置最深,后方为子宫直肠陷凹,当腹腔内因各种原因出血时,可选择阴道后穹窿穿刺,为异位妊娠(宫外孕)的首选检查方法。
(2)子宫
①解剖学:呈梨形、倒三角形,上方为子宫底,两侧为子宫体,下方开口于阴道为子宫颈,宫底与宫体之间为子宫角。
②子宫体与子宫颈存在狭窄部位称为子宫峡部,为宫体与宫颈的交界限部位,正常时子宫峡部长度cm,怀孕后可伸长为7-0cm,构成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开子宫的部位。
③子宫容量:未孕容量:5ml,怀孕时子宫容量:ml,扩大倍。
④解剖学内口与组织学内口:子宫峡部上方为:解剖学内口,下方为:组织学内口
⑤子宫粘膜
A、功能层:占子宫粘膜层外侧的2/3,刮宫时的部位,随月经脱落。
B、基底层:占子宫粘膜层内侧的/3,刮宫时损伤易导致不孕。
⑥子宫颈
A、子宫下端与阴道相连,子宫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阴道为复层磷状上皮组成。
B、宫颈柱状上皮与阴道的磷状上皮交界处为宫颈癌好发部位,宫颈癌为柱状上皮鳞状化。
⑦子宫的韧带(四条)
A、阔韧带:a、起自两侧宫体,止于骨盆壁;b、作用:维持子宫的中立位;c、其中走形子宫动静脉与输尿管,由大量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B、主韧带:a、起自两侧宫颈,止于骨盆壁;b、作用:维持固定子宫的位置,防止子宫下垂,走形于阔韧带的下方。
C、子宫圆韧带:a、起自两侧子宫角,经过耻骨联合、腹股沟、止于大阴唇;b、作用:向前下方牵拉子宫、维持子宫前倾前屈位。
D、宫骶韧带:a、起自两侧子宫颈,止于骶骨;b、作用:向后上方牵拉子宫,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
(3)输卵管
①输卵管全长8-4cm,伞部:拾卵,壶腹部:受精部位,峡部:第二狭窄,间质部:最狭窄的部位为间质部。
②作用为:拾卵,通过纤毛摆动完成,宫外孕的病因为炎症刺激导致纤毛摆动功能丧失,导致受精卵在输卵管内着床。
(4)卵巢
①表面无腹膜包绕,属于腹膜外脏器。
②卵巢的构成
A、外围存在生发上皮,不随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
B、内侧为皮质构成,存在卵泡。
C、髓质(核心物质)位于中心部位,存在丰富的血管神经。
D、髓质与皮质外侧存在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白膜,起保护作用。
3、卵巢的韧带
A、卵巢固有韧带:起自两侧子宫角,止于两侧卵巢。
B、卵巢悬韧带:起自骨盆壁,止于卵巢,也称为:骨盆漏斗韧带,其间走形卵巢动静。
注:子宫+双附件(附件为输卵管及卵巢的总称)切除不需要切除的韧带为卵巢固有韧带。
子宫摘除保留卵巢不需要切除子宫悬韧带。
二、女性生殖系统的血管与淋巴
、女性生殖器的动脉
()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内生殖器血管来源均为髂内动脉,与髂外动脉无关。
(2)卵巢动脉:起于腹主动脉,左侧少量来自于左肾动脉。
2、女性生殖系统淋巴回流
()阴道下段:腹股沟淋巴结。
(2)阴道上段+宫颈:闭孔淋巴结、髂内淋巴结。
(3)子宫体、子宫底、输卵管、卵巢:回流至腰部淋巴结。
三、骨盆
、骨盆的类型
女型——横椭圆型,扁平型——扁椭圆形,类人猿型——长椭圆型,男型——三角型。
2、骨盆底外层肌肉:“肛球会坐”——肛门外括约肌、球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坐骨海绵体肌。
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一、女性第二性征到来的最早标志为:乳房的发育,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为月经初潮。
二、卵巢的功能与周期变化
、卵巢皮质存在大量卵泡。
2、卵泡作用: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排出卵-黄体-萎缩形成白体。
()在未排卵前可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作用:使子宫内膜处于增生期。
(2)成熟卵泡
①突破上皮排出卵子,被输卵管伞部拾取,剩余部分为空卵泡,呈黄色,称为黄体。
②黄体可分泌雌、孕激素。
③黄体寿命:排卵后7-8天黄体功能达到高峰,持续时间-2天后开始萎缩,4天死亡,萎缩后形成白体,没有任何功能,子宫内膜无激素供应,形成月经。
④月经来潮后-4天为月经期,第5-4天新的卵泡开始分泌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增生期,下次月经前第4天开始排卵,5-28天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三、排卵前雌激素来源于卵泡分泌,形成雌激素第一次高峰,排卵后黄体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排卵后7-8天黄体成熟,形成雌激素第二次高峰、孕激素第一次高峰,形成白体后不能分泌激素,子宫内膜功能层失去营养开始脱落形成月经。
四、排卵:女性排卵约-个。
五、下次月经来潮前4天,排卵后7-8天为黄体发育的最高峰,9-0天开始进入萎缩期变为白体,平均寿命4天为死亡期。
六、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雌激素:为排卵受精做准备。
()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2)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处于增生期。
(3)宫颈口松弛、扩张,宫颈分泌黏液变稀薄。(4)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
(5)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
(6)阴道上皮增生、变厚、阴唇发育丰满。
(7)雌激素具有对水钠潴留作用。
2、孕激素:保护受精卵。
()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2)阴道上皮变薄、脱落
(3)宫颈口关闭,粘液性状变粘稠。
(4)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5)抑制输卵管节律性收缩。
(6)孕激素具有水钠排泄作用
(7)孕激素可使体温升高。
3、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乳房发育
()雌激素:促进乳腺导管发育
(2)孕激素: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七、月经周期的调控:下丘脑-垂体-性腺
、卵巢可分泌性激素:雌激素(作用最强的为雌二醇)、孕激素、雄激素,经肝脏代谢。
2、垂体: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3、影响月经周期最重要的激素为:黄体生成素LH,特点:排卵前骤升、排卵后骤降,LH峰可判断有无排卵,可促进黄体生成。
八、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可刺激粘液细胞分泌粘液,粘液多而稀薄,一般为月经周期的6-7天可见羊齿状结晶。
2、排卵后受孕激素影响,粘液分泌量减少,粘液粘稠、厚,月经周期的22天左右可见椭圆体。
第二章妊娠生理
一、受精卵在输卵管壶腹部结合,4-5天着床
二、胎儿发育及生理特点
、小于8周称为胚胎,大于等于9周称为胎儿。
2、6周末:胎儿的甲状腺开始发育,为最早开始发育的内分泌腺,只发育不分泌激素。
3、8周末:B超可见胎心波动。
4、2周末:外生殖器开始发育,并开始合成甲状腺素、胰岛素。
5、4周末:胎儿膀胱开始出现尿液。
6、6周末:可确定胎儿性别,胃肠功能建立。
三、胎儿附属物及其功能
、胎盘
()胎盘的组成
①羊膜:包绕羊水为羊膜,构成胎儿部分。
②底蜕膜:胎盘母体部分,胎盘底部。
③叶状绒毛膜:中间部分,主要功能:物质交换。
(2)胎盘合成激素
①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A、合体滋养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受精后第6日开始分泌,妊娠0周体内达到最高峰,产后2周消失。
B、作用: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以维持妊娠。
②HPL胎盘生乳素:为泌乳准备。
③雌激素、孕激素:妊娠早期由卵巢妊娠黄体产生,妊娠0周以后由胎盘-胎儿单位产生。
2、羊水
()4周前,母体的血清
(2)4周后,羊水主要来源于胎儿尿液。
(3)妊娠38周达到羊水量最大为ml,40周一般为ml。
3、脐带
()长度:平均约为55cm。
(2)存在血管:两动一静:两条脐动脉、一条脐静脉。
四、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子宫:孕后2周突破超出盆腔,在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
2、子宫峡部未孕cm,受孕7-0cm。妊娠2周-4周典型变化:子宫可出现不规则无痛性收缩(Braxton-Hicks收缩),为正常现象。
3、宫颈可成紫蓝色,妊娠期宫颈黏液增多,形成粘稠黏液栓,富含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保护宫腔免收外来感染侵袭。
4、妊娠期卵泡停止发育、停止排卵,妊娠0周前雌孕激素由黄体产生,妊娠0周后被胎盘取代。
5、妊娠期乳房的变化:乳晕变深呈黑色,出现小隆起,称为:蒙氏结节(正常现象),妊娠末期挤压乳房可有少量淡黄色稀薄液体溢出,称为初乳。
6、体内PRL泌乳素随妊娠进展、逐渐增加.
7、循环系统的变化
()妊娠后期膈肌抬高、导致心脏向左前上方移位
(2)心率增加0%、心脏容量增加0%、血容量增加40-50%
(3)妊娠0周后心搏出量增加,至妊娠32-34周心脏搏出量、血容量均达到高峰,易出现心衰。(妊娠的三次可能出现心衰的时期:妊娠32-34周、第二产程:宫口开全、产后三天)。
8、妊娠期血液高凝,仅凝血因子IX、XIII降低,其他均增加。
第三章妊娠诊断
一、小于3周早期妊娠,4-27周中期妊娠,大于28周晚期妊娠。
二、妊娠最早的表现:停经。
三、HCG增高导致早孕反应:喜食酸物,妊娠6周出现,2周消失。
四、妊娠后生殖器的变化:妊娠6-8周,双合诊可见子宫峡部特别软,出现宫颈与宫体不相连,称为“黑加征”。
五、辅助检查
、B超:所有产科检查首选B超,阴道B超停经35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妊娠囊,妊娠6周可见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注:异位妊娠例外,首选后穹窿穿制。
2、黄体酮试验:黄体酮试验阳性为未怀孕,黄体酮试验阴性为怀孕,原理为撤退性出血。
六、中晚期妊娠的诊断
三月联合上二三:2周末:耻骨联合上方2-3横指。
脐耻脐下脐上一:6周末:脐耻之间,20周末:脐下横指,24周末:脐上横指
脐三剑突剑下二:28周末:脐上三横指,32周末:脐与剑突之间,36周末:剑突下2横指。
40回到剑突间:40周末脐与剑突之间,同32周。
七、胎动:监测胎儿在母体内情况
、胎动出现时间:20周开始出现,每小时3-5次。
2、心音:正常胎心8-20周开始出现,听诊时可听到胎心音,0-60次/分。子宫杂音与腹主动脉音节律一致,脐带杂音与胎心一致。
八、胎产式与胎方位
、胎儿纵轴与母体纵轴的方位为胎方位,平行关系:纵产式,垂直关系:横产式。
2、最先进入骨盆入口部分的胎儿部位称为胎先露,如头先露、臀先露等
3、胎方位:前A、后P、左L、右R、枕骨O、臀S、肩SC、面M
()胎儿先露的指示点与母亲骨盆的方位的关系称为胎方位,如:枕骨位于母体骨盆的左前方为:枕左前OLA。
枕骨位于母体骨盆的右前方为:枕右前ORA。
枕骨位于母体骨盆的左后方为:枕左后OLP。
(2)判断胎方位最主要的径线为:矢状缝。
注:枕先露:枕骨为胎儿的指示点,97%为枕先露,面先露:颌骨为胎儿的指示点,臀先露:指示点为骶骨,肩先露:指示点为肩胛骨。
第四章产前检查与孕期保健
第一节产前检查
一、围产期:妊娠满28周-产后周。
二、产前检查:首次6-8周,妊娠20周到36周每4周一次,37周后开始每周一次,高危孕妇酌情增加。
三、预产期的计算:末次月经开始计算,预产期月份=末次月经LMP开始的月份-3或+9,天数=日+7。
如:末次月经6月5日,预产期为:3月2日。
末次月经6月28日,预产期为:6-3=3、28+7=35日,3月为3天,占4月份的只有4天,则预产期为4月4日。
跨年: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2月有29天;不能被4整除的为平年,2月有28天。末次月经20年5月27日,预产期为:5-3=2、27+7=34,2月34日,则预产期为:年3月5日。
末次月经年5月28日,预产期为:5-3=2、28+7=35,2月35日,则预产期为:年3月6日。
四、骨盆的测量
骨盆分为三个平面: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出口平面、五条径线
、入口平面:入口前后径,内测量只用于24-36周,胎儿进入骨盆的第一关,为胎儿与骨盆衔接的最重要平面。
()外测量:最常见
①髂棘间径:髂前上棘连线,正常值23-26cm。
②髂嵴间径:双侧髂嵴连线,正常值25-28cm。
③骶耻外径:前耻骨联合后骶骨之间的连线、正常值8-20cm。
(2)内测量
①真结合径:骨盆入口前后径的长度,正常值为cm。
②对角径:骶髂上缘中点到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正常人对角径长度约为:2.5-3cm,对角径减去.5到2.0cm为真结合径的长度。
③骶耻外径:间接测量真结合径的方法,入口平面外测量最重要的径线,正常值为:8-20cm。
2、骨盆平面:坐骨棘间径:反应中骨盆平面、左右存在骨性突起为:坐骨棘、坐骨棘连线为中骨盆最狭窄的区域称为坐骨棘间径、正常值为0cm、内测量
3、骨盆出口平面
()坐骨结节间径:出口平面呈倒三角形,双侧坐骨结节间的连线称为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为8.5-9.5cm,如果小于8.5cm,应加测出口后矢状径。
(2)出口后矢状径+坐骨结节间径大于5cm表示骨盆出口狭窄不明显。
第二节孕妇的管理
一、确诊早孕开始建册管理,管理至产褥期结束(产后6周)。
二、住院交册,出院还册,回家交给基层妇幼保健组织。
三、高危孕妇的监护
、高危因素的孕妇,要从32-34周监测胎儿情况。
2、高血压、糖尿病、妊高症等26-28周监测孕妇情况。
第三节胎儿健康状况评估
一、正常:胎动每2小时大于6次,胎心率0-60次/分。
二、监测胎心率
()早期减速:胎心率下降曲线与宫缩曲线,特点:波峰对波峰,原因:胎头受压、一过性表现,多为正常现象。
(2)变异减速:胎心率下降曲线与宫缩曲线无任何关系,原因:脐带受压、一过性表现,多为正常现象。
(3)晚期减速:胎心率下降曲线在宫缩曲线之后,原因:胎儿缺氧,当出现晚期减速时需及时治疗。
三、预测胎儿宫内储备能力的试验
()NST试验:无应激实验,阳性说明正常,阴性说明缺氧。
(2)OCT试验:缩宫素激惹试验,阳性说明缺氧,阴性说明正常。
四、胎儿成熟度的检查
()XX磷脂:为肺成熟的标志。
(2)XX肌酐:为肾脏成熟的标志。
(3)XX胆红素:为肝脏成熟的标志。
(4)XX淀粉酶:为唾液腺成熟的标志。
(5)脂肪细胞:为皮肤成熟的标志
(6)B超双顶径大于8.5为胎儿成熟
(7)胎盘功能检查:最有意义的指标为雌三醇
(8)胎儿有无畸形:首选B超。
(9)羊水甲胎蛋白AFP:可反映神经管有无畸形
第五章正常分娩
第一节分娩的影响因素
一、满37-42周为足月产,28-37周为早产,大于等于42周为过期产。
二、影响分娩因素
、产力:最为重要的因素。
()子宫收缩力:最重要。
①节律性:临产开始后间歇5-6分钟次,每次持续30秒,随着产程的进展间歇时间越来越少,持续时间越来越长。
②对称性:子宫呈倒三角形,宫缩从两侧宫角开始向子宫下段扩散。
③极性:宫底子宫收缩最强,逐渐向下减弱,宫颈处最弱,若相反为极性倒置。
④缩复作用
(2)腹肌、膈肌收缩力:第二产程的主要辅助力量。
(3)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儿俯曲、内旋转。
2、产道:骨盆的径线
()骨产道
(2)软产道
①构成:子宫下端、宫颈、阴道、骨盆底软组织构成。
②宫颈变化:初产妇: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再开放,经产妇:同时进行。
(3)子宫峡部:子宫下端,未孕cm、怀孕7-0cm,子宫缩复作用可形成生理性缩复环。
3、胎儿:胎儿的大小
()双顶径:双侧顶骨间的距离,正常足月儿9.3cm,B超大于8.5cm说明胎儿已经成熟。
(2)枕额径:枕骨结节至额骨之间的距离,正常值.3cm,枕额径为胎头衔接的径线。
(3)枕下前囟径:枕骨结节至前囟之间的距离,正常值9.5cm,为抬头俯屈经过中骨盆最重要的经线。
4、产妇自身精神因素
第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制
以枕左前最多见。
一、衔接:双顶径进入入口平面,称为衔接。衔接的径线——枕额径,衔接发生在预产期前-2周完成。
二、下降:为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且贯穿全程。
三、俯屈:枕下前囟径(俯屈最重要的径线)正常值:9.5cm,发生在中骨盆,力量来自于肛提肌收缩力。
四、内旋转:逆时针45°,使中骨盆的前后径与胎儿矢状缝与一致,在中骨盆完成,力量来自于肛提肌收缩力。
五、仰伸。
六、复位:顺时针转会45°。
第三节先兆临产与临产与产程
一、先兆临产:见红为先兆临产的标志。
二、临产:子宫规律宫缩为临产的标志。
三、第一产程
、宫颈扩张期:宫口由0-0cm之间属于第一产程,特点:宫口扩张、抬头下降、自动破膜,时间:初产妇-2小时,经产妇6-8小时
2、潜伏期:0-3cm称为潜伏期(包括3cm),正常人需要8小时,最长不超过6小时,超过6小时为潜伏期延长。
3、活跃期:3-0cm称为活跃期,正常人需要4小时,最长不超过8小时,超过8小时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停滞:进入活跃期,超过4小时无变化。
①加速期:3-4cm称为加速期,正常人需要一个半小时(.5小时)。
②最大加速期:4-9cm称为最大加速期,正常人需要2小时。
③减速期:9-0cm称为减速期,正常人需要半小时(0.5小时)。
注:第一产程慢可选用温肥皂水灌肠刺激宫缩,原则为:初产妇宫口扩张小于4cm,经产妇宫口扩张小于2cm。
四、第二产程
、概念:宫口开全l0.0cm至胎儿娩出,又称为胎儿娩出期。
()胎头拨露:子宫收缩抬头露出,子宫间歇期胎头回入宫腔。
(2)胎头着冠:无论子宫是否收缩胎头始终外露,提示立即保护会阴,防止撕裂。
2、开始的标志为:宫口开大到0.0cm,初产妇:一般不超过2小时,经产妇:数分钟至小时,主要注意保护会阴防止撕裂。
3、第二产程延长:第二产程初产妇超过2小时或经产妇超过小时。
五、第三产程
、胎盘娩出期:5-5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注意重点观察有无出血。
2、胎盘开始剥离的标志为:脐带变长不回缩、阴道有少量出血,胎盘未完全剥离时,禁止按揉下压牵拉脐带,易导致剥离不全大出血,胎盘完全剥离后可按揉下压。
3、预防出血首选缩宫素,选用0-20单位缩宫素(大量),无缩宫素可选用麦角新碱,必须为胎盘娩出后使用,作用:使子宫强直收缩。
第六章异常分娩
一、产力(以子宫收缩力为主)异常:
、宫缩乏力:正常人每5-6分钟次,每次30秒。
()协调性宫缩乏力:低张力、无力。
①临床表现:宫缩0分钟小于2次,宫缩少、宫缩弱,按压宫底肌壁出现凹陷,腹痛症状轻,引起活跃期与第二产程的延长。
②协调性宫缩乏力的处理
A、宫口开大≥3cm,即将进入活跃期首先人工破膜,破膜无效选择缩宫素2.5单位,每分钟8滴。
B、特殊处理:一般不用,宫颈水肿时可减轻宫颈水肿使用安定,安定不是一般治疗,只有水肿时选用。
注:潜伏期绝对不可破膜。
(2)非协调性宫缩乏力:高张力
①极性倒置:与正常宫缩相反,由下到上,宫颈强、宫底弱。
②临床表现:下腹持续疼痛,胎位不清,胎儿触不清,胎心不规律,胎心听不清。
③病因:头盆不称,主要影响:潜伏期延长。
④不协调性子宫乏力的处理:恢复极性首选药物:哌替啶(杜冷丁),安定、吗啡为次选。无效手术治疗,绝对禁用缩宫素。
2、宫缩过强
()协调性宫缩过强
①宫缩过强、过频,0分钟大于5次,导致急产,总产程小于3小时。
②处理:对症观察、预防为主。
(2)不协调性宫缩过强
①无节律无间歇的收缩,持续腹痛,拒按,强直性子宫收缩,易导致子宫破裂。
②治疗选用:硫酸镁解痉。
二、坐骨棘平面
、坐骨棘连续为中骨盆平面,以S表示,可判断胎儿颅骨最低点位置的高低,二者平行为S=0,平面以上用“-”表示,平面以下用“+”表示。
如:颅骨最低点在坐骨棘平面下方3cm为S=+3,下方2cm为S=+2,上方2cm为S=-2。
2、只要出现胎儿窘迫必须立即终止妊娠:S≥+3说明胎头低,颅骨最低点已在中骨盆下3cm,此时选择产钳助产,S3必须剖宫产。
总结:
、规律宫缩小于8小时、胎儿一切正常,处理:自然分娩。
2、宫缩大于8小时、宫口开大<3cm、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处置:哌替啶。
3、宫缩大于8小时、宫口开大>3cm,处置:人工破膜,无效缩宫素静滴。
4、出现胎儿窘迫时S≥+3产钳助产,S3剖宫产。
三、产道异常
、入口平面狭窄:入口平面狭窄影响胎头衔接。
()入口平面存在3条径线:骶耻外径(外):8-20cm,小于8cm为扁平骨盆,真结合径(内):正常人cm,对角径(内):正常人2.5-3cm。
(2)若小于入口平面径线2.0cm以内为轻度狭窄:对角径:0.5-cm,真结合径为:9.0cm;大于2.0cm为重度狭窄。
(3)处置
①重度狭窄必须剖宫产
②轻度狭窄:胎儿小于3g且必须头先露方可试产。
2、中骨盆狭窄
()影响内旋转、易导致持续性枕横位。
(2)处置:①中骨盆狭窄:剖宫产;②中骨盆正常胎儿窘迫、S≥+3产钳助产,S3剖宫产。
3、出口平面:坐骨结节间径正常值8.5-9.5cm,跨耻征阳性:说明头盆不称。
四、胎位异常
、持续性枕后位或持续性枕横位
()发病原因:发生在中骨盆平面,为中骨盆狭窄导致,未发生内旋转导致,主要为肛提肌收缩力。
(2)临床表现:宫口未开全,出现明显的坠胀、排便感,为胎儿头部挤压母体直肠导致(正常出现该感觉为第二产程),阴道口可见胎发,胎头不下降。
(3)处理
①第一产程:产妇向胎腹方向侧卧,无效剖宫产。
②第二产程:徒手旋转抬头,无效剖宫产。
2、臀先露
()分类
①混合臀先露: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
②单臀先露: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直。
(2)临床表现:持续性宫缩乏力,胎心在脐上左右侧上方最清。
(3)处理:①小于30周不处理;②30周-32周:头低臀高胸膝卧位;③32-34周:胎外倒转术;④分娩时臀先露:剖宫产。
3、肩先露
()胎儿的肩部在骨盆最低处。
(2)临床表现:体表可触及病理性缩复环,预兆出现先兆子宫破裂。
(3)处理:①妊娠期胸膝卧位、胎外倒转术;②分娩期出现:剖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