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占脑梗死的20%~30%。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梗塞灶多位于脑深部,如大脑白质、内囊、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等处。
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大于15mm者为巨腔隙,甚者可达25mm。2个或2个以上为多发性。
病因
1、高血压
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95mmHg时,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2、动脉硬化
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3、糖尿病
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4、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
大多数腔隙性脑梗塞病人预后良好,如能在起病早期得到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多数在2周内可完全恢复;部分病人可遗留轻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应当注意的是腔隙性脑梗塞容易多次复发,而多次复发可导致病人智慧渐差甚至痴呆和假性球麻痹(由于支配舌、咽、喉部运动和反射的中枢神经损害,病人出现吞咽困难、口水多、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
预防
预防该病及防止再发十分重要。在恢复期要积极控制血压,要求血糖、血脂,血压控制在/80mmhg以下,老年患者放宽到-/90mmhg以下;糖尿病要求糖化血红蛋白<6.5%,非空腹血糖控制在8.0~10mmol/L之间,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下,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合理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定期检查眼底(糖尿病查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期也可服用中药丹参、三七、银杏叶制剂辅助治疗。
一般腔隙性脑梗塞的预后较好,多数可以恢复或接近康复,腔隙性脑梗塞的死亡率、致残率均较低,但复发率高,对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应提高警惕,医院做头颅CT,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