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遇见严重凝血功能障

病例

患者女,16岁,初次妊娠,于孕24+3周出现先兆早产,之前从未进行产前检查。该患者存在重度广泛皮肤瘙痒,宫缩和血尿。检查发现该患者BMI18.6kg/m2,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无皮疹、瘀点、瘀斑或血肿。患者出现宫缩,宫颈管改变,给予倍他米松,硫酸镁和吲哚美辛治疗。

实验室检查示该患者存在严重凝血障碍,PT.8s,INR10.34,转氨酶升高(见表1)。维生素K<0.1nMol/L,凝血因子Ⅶ活性3%(正常值82%~%)。

患者肌肉注射10mg维生素K,并输入4个单位新鲜冰冻血浆。12小时后重复实验室检查,结果示维生素K、PT、PTT和INR恢复正常。宫颈扩张2cm时先兆早产得到控制,血尿消失。超声检查示胎儿大小符合孕周,无畸形,羊水量正常。入院后第6天,患者症状消失,准许出院。

5天后再次来我院门诊就诊,诉皮肤广泛瘙痒。胆汁酸结果示29μmol/L(正常值0~10μmol/L)。给予患者口服维生素K治疗。

患者孕26+4周因出现先兆早产再次入院。查INR、PT和PTT分别为2.32、25.2和47.9s。患者输2个单位新鲜冰冻血浆,给予拯救剂量倍他米松。并使用硫酸镁和吲哚美辛。患者先兆早产症状减轻。重复检测总胆汁酸为93μmol/L。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mg口服,每日2次。孕27+1周,患者娩一活男婴,重g,Apgar评分为7-9。分娩过程中估计失血量mL。

新生儿无明显瘀斑。肌肉注射0.5mg维生素K。新生儿并发呼吸窘迫综合症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分娩后第5天,新生儿头颅影像学检查示双侧Ⅲ级脑室内出血(IVH)。无其他部位活动性出血。新生儿在NICU观察治疗50天,2个月后重复头颅超声检查显示脑室内出血消失。门诊随访至4个月,婴儿恢复正常。

病例小结

产科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直接原因。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很少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严重凝血障碍。一般来说,营养缺乏,用药和肝脏疾病易导致凝血障碍。胎儿和新生儿体内的维生素K是通过胎盘的易化扩散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

上述病例是由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Maldonado医师等报告,并发表于CaseReportsinObstetricsandGynecology上。该病例中,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早产和血尿,最终被诊断为ICP合并病理性维生素K缺乏症。

孕期维生素K缺乏较为罕见,一旦发生,较为严重。患者如果出现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查高度怀疑维生素K缺乏,应引起注意。目前尚无有关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引起维生素K缺乏和凝血障碍的报道。

ICP导致胆汁酸肝肠循环减少,进而减少回肠末段对脂溶性维生素(D,E,A,K)的吸收。由于胎儿体内维生素K来源于产妇,出生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和接触因子XI和XII比正常成人降低50%。因此维生素K缺乏的孕妇娩出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脑室内出血。

本病例中,患者因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导致维生素K缺乏。回顾病例,虽然对于熊去氧胆酸存在减少维生素K吸收的风险仍存在争议,我们认为熊去氧胆酸治疗可以较早缓解患者瘙痒症状。考虑患者肝功能,吲哚美辛应慎用。

口服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和吸收效果目前尚不清楚。但是作者认为口服维生素K治疗也有一定益处,虽然该种治疗方式并未被接受。建议新生儿预防性应用维生素K。

病例总结

总结病例,如果孕妇发生非典型出血,如血尿或主要症状疑似ICP,应考虑与ICP相关的维生素K缺乏症,并行相关评估检查。ICP患者入院分娩或行计划性剖宫产前应进行凝血病组套检查,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的凝血障碍应立即输新鲜冷冻血浆使INR正常化。熊去氧胆酸和维生素K应继续应用,避免产后产妇和新生儿死亡。

原文请查阅: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LeadingtoSevereVitaminKDeficiencyandCoagulopathy

编辑:高瑞秋

投稿:gaorq

dxy.cn

胡焕然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山东专科医院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hl/2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