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正常为什么确诊是癫痫?反而脑电图异常却不是癫痫?
脑电图检测是癫痫检测和手术评估必须要做的检查,但是很多患者疑问,为什么脑电图检查没有异常还要确诊为癫痫,而有些患者脑电检查有异常却确诊为不是癫痫,以下是针对这一问题做出的相关介绍:
专家:脑电图异常表明脑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但不一定都是癫痫引起的,也可能是其它疾病,比如脑炎、脑血管病等。
只有特定的波形才能考虑是癫痫引起的脑电图异常,但也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相关检查综合判断,才能确定是癫痫。
一般脑电图要作很久,但有些孩子特别小,不听话、经常乱动,所以只做了三四个、甚至一两个小时,这样影响诊断吗?
专家:常规检查一两个小时也很有参考价值,如果时间再长些,能作到三四个小时、甚至24小时,参考价值更大。真正的癫痫患儿,即使不发作,做两三个小时的脑电图也能采集到明确的波形。所以现在中国抗医院,孩子的脑电图至少要作到一两个小时,再短就不容易发现癫痫波形了。
有些孩子经常抽搐,但反复查脑电图都没有异常,能说明孩子肯定不是癫痫吗?
专家:脑电图异常放电肯定有助于诊断癫痫,但反复检查没有异常不代表一定不是癫痫。大约20%的癫痫病人,多次检查脑电图都提示没有异常。
所以在临床上,有时会用一些方法诱发癫痫发作,比如过度换气或者让患儿睡觉,再延长检查时间,这样比较容易抓到癫痫波。
另外,癫痫的诊断最重要的还是症状。通过家长的描述,我们能确定孩子是典型的癫痫发作,即使脑电图没有异常,也可以确诊癫痫。
有些孩子还不能完全确诊癫痫,但高度怀疑,这时可以先尝试用药治吗?
专家:一般有经验的大夫会综合患儿的表现和检查得出比较可靠的诊断。但如果患儿的表现不太典型,实在无法确诊,最好不要急于治疗。建议还是进一步观察,让家长搜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大夫,明确诊断以后再治疗。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脑电图异常,谁惹的祸?患者男性,16岁,近4年余来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
病史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16岁。
简要病史:近4年余来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口角向右歪斜,双眼向右凝视,一般于突然运动或紧张时发作,持续数秒后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6个月前发作频率增加,最高可达10次/天。
既往史:出生6个月时有热性惊厥发作。
家族史:父亲、姐姐均有突然运动时右上肢强直及口角歪斜发作史。
查体:神志清楚,双侧痛触觉对侧正常,四肢肌力5级,双侧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正常。3小时视频脑电图:发作期和间歇期均见右侧额、颞区δ波及尖波、尖慢波,无节律改变。颅脑MRI示:左侧颞角稍扩大。
诊断: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治疗:奥卡西平0.3g/次2次/日,1个月后随访,患者症状未再发。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kinesigenicdyskinesia,PKD)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特征为突然的随意运动诱发短暂的不自主运动。Bruno等通过分析原发性PKD患者的临床特征,提出其临床诊断标准:
①确切的由突然运动触发的发作;
②发作持续时间短(<1分钟);
③发作时无意识丧失,无疼痛;
④抗癫痫药物可控制发作;
⑤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⑥若无家族史,起病年龄在1~20岁之间。
本患者于青春期反复出现右上肢强直及口角歪斜,于突然运动或紧张时诱发,持续数秒,发作时意识清楚,且有家族史,结合奥卡西平治疗有效,诊断为PKD。
PKD患者脑电图多为正常,仅少数于发作期出现痫样放电,间歇期出现痫样放电者多发生在有癫痫家族史或与癫痫共患的病例中,有研究发现同时患PKD和癫痫的患者约66.7%的脑电图有痫样放电。
本例患者脑电图也见痫样放电,但发作期和间歇期均有,且无节律改变。为了寻找原因,仔细追问病史发现,患者近4年来无PKD发作时有游走、拍打发作,持续十余分钟后缓解,发作时意识不清,且清醒后不能回忆,这些特点支持癫痫诊断。因此,考虑该患者脑电图异常与癫痫有关。
参考文献
[1]BrunoMK,HallettM,Gwinn-HardyK,etal.Clinicalevaluationofidiopathicparoxysmalkinesigenicdyskinesia:newdiagnosticcriteria.Neurology.Dec28;63(12):-.
[2]黄远桂,黄旌,陈云春,等.41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03:-.
[3]杨春清,李哲,梁传栋,等.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视频脑电图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03:-.
[4]OhmoriI,OhtsukaY,OginoT,YoshinagaH,KobayashiK,OkaE.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oxysmalkinesigenicchoreoathetosisandepilepsy.Neuropediatrics.Feb;33(1):15-20.
新生儿脑电图的记录方法新生儿脑电图主要用于诊断新生儿惊厥、评价新生儿大脑半球的基本功能状态及发育成熟水平和判断新生儿脑损伤的预后,具有敏感、可靠、无创、可动态随访复查的优点。但新生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脑电图表现和评判标准与儿童及成人完全不同。对NICU的危重病儿需在病程早期或急性期进行床旁脑电图监测,以获得更有价值的脑电图资料。
NICU急救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这些患儿由于出生后各系统的复杂病变及相应的干预处理,可遗留各种后遗症,神经系统的损伤尤为突出,长期随访显示NICU的存活新生儿中10%~50%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问题。由于新生儿行为机能尚不健全,临床检查在评价神经发育方面的价值相当有限。有些新生儿围产期并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但在以后出现发育落后,智力低下,脑瘫和(或)癫痫发作等问题。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严重颅内出血、惊厥发作等情况下,脑电图在评价新生儿脑损伤程度和预测远期预后方面比某些临床指标如Apgar评分或神经系统检查更敏感。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下,脑电图可为临床珍断提供重要线索。
新生儿脑电图记录的基本方法与常规脑电图相同。但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在记录中应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
脑电图记录
常用盘状银-氯化银电极,用导电膏或火棉肢固定在头皮。不应使用针电极。(格林泰克提供全新脑电解决方案,新鲜出炉的婴幼儿脑电监测解决方案(图文+视频))新生儿头围小,可适当减少记录电极的数目,美国神经电生理协会推荐使用16导或9导记录电极,9导脑电记录电极包括Fpl、Fp2、C3、Cz、C4、T3、T4、O1、O2,其中Cz用于记录中央区的正相尖波(有时早产儿的正相尖波仅出现在Cz)。也可使用12导记录电极。参考电极安放在Al和A2。若患儿的耳垂太小,可用乳突(Ml和M2)代替。Tekgul()报道与16导脑电记录电极相比,电极数目减少至9导对新生儿发作的敏感性为96.8%,偶可遗漏非常限局性的电发作。但如减少至4导记录电极,则漏诊率明显增加。Bye和Flanagan()报道与12导记录电极相比,4导记录对新生儿发作的完全漏诊率为6%,遗漏50%或以上的发作为19%。
安放电极时应尽量避开颅骨未闭合部位(如前、后囟门)、头皮水肿、头皮血肿或头皮破损区,但要注意左右两侧的对称性。在用双极导联记录分析时,需注意因电极之间距离过近引起电压差变小而导致的“低电压”现象,如使用16~19导记录电极或早产儿头围过小,可采用跨越式双极导联,既可增加电极间距离,又不至于遗漏非常限局性的放。新生儿脑电图记录的参数可进行适当调整:波幅较低时灵敏度可调至7mm/cm;为更宏观地观察非连续图形或交替图形的周期性特点,可将纸速减慢至15mm/s;低频滤波时调至0.5Hz,以减少因呼吸、出汗等原因引起的缓慢基线波动。新生儿脑电图记录中常出现广泛而持续的心电活动伪差,多数是通过活化参考电极所致,改用双极导联记录或显示可去除大多数心电伪差。
新生儿脑电图不能使用镇静剂诱导睡眠。记录中不推荐使用节律性闪光剌激。可在记录结束前睡眠状态下给予适当声、光和躯体感觉剌激,以观察脑电图对剌激的反应性,这对昏迷患儿和在脑电图缺乏变化性时特别重要。
多导生理记录
新生儿觉醒-睡眠状态的判断常需要结合脑电图以外的其他生理信号进行综合分析,因此新生儿记录最好包括心电、肌电、眼动、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多种生理信号,但一般不需要像多导睡眠记录那样复杂,肌电记录可置于下颊部位,呼吸仅记录经鼻气流即可。
临床观察
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觉醒-睡眠状态的各项生理参数常常不一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临床行为的观察来判断状态。脑电图技术人员应在床旁随时观察并实时标记患儿的体位变化、肢体运动、面部运动、睁闭眼、可疑发作等事件。也可采用录像脑电图监测。由于有些记录不得不在暖箱内或NICU病房内进行,患儿身旁可能有输液泵、监护仪、呼吸机等多种医疗电器,脑电图信号的记录常常受到很大干扰。技术人员应随时判断、标记和尽量排除各种外源件性干扰。
新生儿全新脑电解决方案
武汉格林泰克科技有限公司,为全球用户提供临床和科研脑电解决方案。公司所有产品均通过欧盟CE认证,获得国家药监局的医疗器械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广州、医院。产品包括三大系列,脑电图帽,脑电导电胶/导电膏,和电极导联线。一次性电极/帽即将进入市场。公司针对新生儿,提供精准、安全、舒适、快捷的解决方案,详情请猛戳蓝色文字。
新鲜出炉的婴幼儿脑电监测解决方案(图文+视频)
转发收藏吧!
婴幼儿脑电测量全新解决方案:精准安全舒适快捷
婴幼儿脑电测量最新秘诀:精准安全舒适快捷
视频脑电图检测癫痫独占鳌头视频脑电图在确定癫痫发作类型、癫痫综合征以及关于脑电与临床关系之间的关系可提供准确的数据,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视频脑电图检测优势视频脑电图主要适用于有频繁发作的癫痫患者。由于癫痫发作时,只能由家属或旁观者根据记忆叙述当时的情景,常不够客观准确,而一般脑电图描记技术诊断的阳性率,只能达到50%左右。如今,医学家发明了能够更加准确诊断癫痫的“新武器”——视频脑电图。
视频脑电图是将脑电描记技术和摄像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长程同步地监测患者的临床活动和脑电图情况,为癫痫的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目前认为,视频脑电图主要适用于有频繁发作的癫痫患者,已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诊断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重要依据之一。
视频脑电图检测关键时期发作期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痫评估至关重要。往往发作期脑电变化较复杂且无特定的形式。当癫痫发作时伴有节律、频率、波幅、波形的相关变化。
颞叶内侧癫痫发作起始时,以节律性活动起始较多见。值得注意的是发作间期有痈样放电,无异常放电患者并不能排除癫痫诊断,考虑到癫痫可能合并假性癫痫发作的可能,在检查中必须反复追问病史。
如有需要则与家属一同观看录像回放,务必确认所监测到的发作,与患者平时的发作为相同的形式,对患者发作全貌进行了解。
另外还可以通过转换导联方式,尽量减少发作时的运动及肌电伪差,造成对脑电图判断的干扰。
视频脑电图价值临床专家表示,视频脑电图监测是目前最有效地鉴别癫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方法。
视频脑电图同步观察到患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变化,实现视频图像、声音和脑电图三者的同步一体化,对癫痫发作的诊断及分型均具有难以取代的临床价值。
研究认为视频脑电图对监测发作期脑电图改变,是目前癫痫诊断和分型中最有价值的监测方法,也是诊断非癫痫发作的重要参考,同时对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提供一定依据。
临床专家表示,视频脑电监测可以完整的记录到患者清醒、睡眠过程中的脑电动态变化过程,提高了阳性检出率,为癫痫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如何解读小儿脑电图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神经系统疾病检测的重要方法,主要用于脑功能状态的判断和癫痫诊断与鉴别诊断。关于EEG在儿科的临床应用,笔者在本刊曾有过介绍;但由于部分临床医生并不掌握EEG的专业知识,在如何解读EEG报告方面仍然面临不少困惑,导致不仅难以发挥EEG在疾病诊断方面的作用,而且可能造成误诊的情况。
理想的EEG诊断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工作:
(1)通过规范操作,记录到质量良好的EEG图形。如果仪器性能不佳或记录质量不好,则无法对EEG进行正确判读,其结果是不仅难以对临床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有可能干扰临床诊断思路。
(2)对EEG图形作出正确的判读,并在EEG报告中进行具体描述(如睡眠期双侧中央、中颞区多量3~4Hz高波幅棘慢波散发;或双侧对称同步3Hz高波幅棘慢波节律阵发伴失神发作)。如果EEG医技人员对EEG图形判读有误,例如将生理性波形或伪差误判为癫痫样放电,将会导致EEG诊断的偏差。
(3)对判读结果作出合理的EEG诊断。EEG诊断应由有资质的EEG医师(专职或兼职)负责,诊断应尽可能具体而客观,避免“广泛轻度异常”、“可见尖波”等使临床医生不得要领的泛泛诊断用语。
(4)结合临床,对EEG诊断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所有辅助检查方法一样,EEG诊断从来不能代替临床诊断,因此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来解读EEG报告的临床意义。
目前,医院EEG工作的前3个部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本文仅就第4部分,即临床医生在解读EEG报告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予以浅析。
1背景异常慢波多数是非特异性异常
儿童EEG中有些慢波或快波活动与年龄发育相关,属于正常现象。背景活动异常(如局灶性或广泛性慢波)通常不具有病因特异性,仅反映基本的脑功能状态。临床常见的误诊情况是,如果一例患儿出现急性神经系统问题且EEG出现慢波,临床就考虑为“脑炎”;但实际上慢波性异常,特别是δ频段为主的弥漫性或限局性慢波,仅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并不具有病因学诊断意义,各种原因的脑损伤都可能出现与患儿年龄及状态不相符合的背景慢波性异常。
图1显示各种不同病因的EEG背景,均显示非特异性弥漫性δ活动,背景波均提示脑功能损伤,但慢波本身不具病因特异性,且多数也不能提示病变部位。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更具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神经影像学、遗传代谢病筛查、染色体或基因检测等。
2非致痫性癫痫样波形的判断和解释
所谓癫痫样波形,通常指突出于背景活动的棘(慢)波、尖(慢)波、棘波节律等波形,典型的癫痫样波与癫痫发作有高度相关性。但有些EEG波形具有尖波或棘波特征,而并不具有致痫性,这类现象在小儿发育期EEG中更常见。由于EEG波形的判断不可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阅图者对波形的识别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和经验性。
因此,在缺乏经验或对异常波形判断“阈值”过低时,有可能将一些非致痫性癫痫样波形判断为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包括思睡期阵发性慢波伴不成熟棘慢波、不典型的顶尖波、6Hz和14Hz正相棘波、6Hz良性棘慢波(幻影棘慢波)、中央区小棘波、颞区节律性θ爆发等。这类波形均不具有典型的癫痫样放电特征,棘波波形较低或为正相(图2~4)。
例如图2为11个月女孩,症状为发育落后,非癫痫性发作。EEG表现为睡眠期额区不典型尖波和中央区小棘波。解读:这类不典型棘波在正常或非癫痫婴幼儿中均可见到,一般不具有致痫性。
图3为15岁男孩,癫痫,服用丙戊酸,2年多无发作,少量广泛性6Hz幻影棘慢波。解读:这是一种非致痫性的良性变异型图
形。
图4为3岁半女孩,1年来发热伴全身短暂抽搐发作2次,思睡期EEG见数次广泛性阵发性慢波,夹杂不典型棘波,未见其他异常。有些脑电图室将此图形报告为“异常脑电图”。解读:思睡期阵发性慢波是小儿正常EEG图形,有时可能夹杂不成熟棘慢波,其和年龄发育有关,不具有致痫性。如果没有其他明确的癫痫样放电,应视为正常范围EEG,结合临床,不诊断为癫痫,也不需要抗癫痫药物(AED)治疗。
总之,不论临床是否有癫痫,上述图形都不能作为癫痫诊断或判断疗效的依据。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过分依赖EEG结果而缺乏对临床症状的分析,则容易误导临床诊断。
3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对癫痫诊断的作用
癫痫诊断永远以发作症状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依据,约90%的癫痫发作间期有异常癫痫样放电。有时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癫痫发作,但多次(含睡眠记录)EEG无阳性发现,此时能否确定或排除癫痫,需根据临床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各类儿童癫痫发作或综合征类型,发作间期EEG大体有3种情况。
3.1间期没有明确癫痫样放电是该类癫痫的EEG特征
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家族性或散发性婴儿良性部分性癫痫。例如一例10个月婴儿,近3周内多次无热惊厥,有时1日内连续3~5次,但其他方面正常,倘若其长程EEG显示正常,则有可能(但非肯定)是婴儿良性部分性癫痫;但如EEG有明确癫痫样放电,则不符合该诊断标准,预后也难以确定。
3.2在未经治疗控制时,间期必定有癫痫样放电,否则疑诊类型不成立
这类情况包括大田原综合征和早期肌阵挛脑病(爆发-抑制)、West综合征(典型或不典型高度失律)、Lennox-Gastaut综合征(广泛性慢棘慢波和棘波节律)、儿童良性局灶性癫痫(睡眠期Rolandic区或枕区棘波)、儿童或青少年失神癫痫(HV诱发广泛性3Hz棘慢波)、青少年肌阵挛癫痫(广泛性棘慢波,唤醒后多见)、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颞区为主放电)及惊厥性或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持续癫痫样放电)等。
例如一例7个月婴儿,因反复点头发作就诊,临床怀疑婴儿痉挛,但如果长程EEG未显示任何癫痫样放电,则可排除诊断。对于获得性失语患儿,如EEG没有癫痫样放电,则可排除LKS的诊断。又如一例6岁儿童智力正常,出现数次睡眠期典型的部分性癫痫发作,但睡眠EEG未记录到异常放电,或显示为局灶性额区而非Rolandic区放电,则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诊断不能成立,可能为其他类型的部分性癫痫,因为睡眠期频繁的Rolandic区棘波是BECT的重要诊断条件之一。
3.3即使癫痫发作未控制,间期EEG仍有可能记录不到癫痫样放电
这类情况包括Dravet综合征、青少年单纯强直阵挛发作(GTCS)、某些额叶癫痫、颞叶癫痫等部位相关的局灶性癫痫。在临床高度提示癫痫的前提下,不能因为EEG正常而否定癫痫的诊断。
例如一例3岁患儿,自5个月开始反复发热或无热抽搐,常有一侧性发作或持续状态,多种AED难以控制,但多次EEG记录除背景活动偏慢外,始终记录不到癫痫样放电,此时需高度怀疑Dravet综合征,除进行相关基因检测证实外,在AED的选择上也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拉莫三嗪、卡马西平等可能加重发作的药物。又如有些额叶癫痫患儿每夜均有数次抽搐或过度运动发作,但反复EEG检查无阳性发现,这主要是因为致痫区位于额叶内侧面或底面,有时患儿虽有一侧口角、手等局部反复肌阵挛抽搐(持续性部分性癫痫,EPC),但EEG可能记录不到对应的放电,此种情况多是由于皮质表面非常局限的低幅高频放电难以在头皮EEG记录到(图5)。此时症状学对发作性质和定位诊断常比EEG更可靠。
视频脑电图与普通脑电图的区别癫痫病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的慢性疾病能出现暂时性的障碍的脑部疾病。在癫痫诊断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工具是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癫痫。目前脑电图监测的种类主要有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三种类型。
不同部位病变引发的癫痫,其脑电图和发作动作均有相应的不同表现
虽然常规脑电图检查,能清晰地记录到患者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脑电图,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准确定位致病灶的位置和范围,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视频脑电图能够准确定位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对癫痫的诊断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尤其对临床上诊断困难的非典型癫痫发作、少见型癫痫和隐匿型癫痫,更具诊断价值。
视频脑电图技术,将脑电描记技术和摄像技术结合起来,在做脑电图的同时,进行录像,并通过软件把每一时刻的脑电图和视频图像一一对应起立,可以在研究脑电图的同时,观看患者发作时的同步录像,大大地提高了对癫痫发作事件的认识,也可以比较容易地剃除伪差的干扰,排除非癫痫发作事件。
1、检查配备不同
常规脑电图没有配备视频摄像头,无法观察记录做检查时的情况。视频脑电图在脑电图设备基础上增加了同步视频设备,从而同步拍摄病人的临床情况。
2、检测过程不同
常规脑电图不能对脑电状态做长时间的描记,一般记录时间为20-40分钟左右。视频脑电图监测记录患者发作过程中的视频、音频资料,视频观察患者肢体动作,鉴别癫痫伪差。这些对于癫痫定位诊断极其重要。
3、功能不同
脑电图一般用于癫痫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明显的局限性。视频脑电图的主要功能是确定癫痫灶的位置,对癫痫病进行确诊、分类对癫痫病。最主要的用途是观察是否出现有癫痫疾病的异常波,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
4、检测准确度不同
常规脑电图常常难以捕捉到癫痫样放电。对深入细致的研究脑电图有一定的局限性。视频脑电图捕捉每次异常信号,回放、研究患者脑电细节和异常情况,使误诊率大大下降。
视频脑电图检测优势
基于目前领先的数字视频记录和回放技术,将患者被监测过程中的一举一动,用红蓝绿等色彩在视频图像中标识出来,更有利于捕捉每一个异常行为。
结合脑电图或睡眠参数,大大提高病症的诊断率和工作效率。
通过视频动作趋势分析,能清晰了解到患者每一个时期的动作程度和持续时间。
特别是在睡眠分析或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对局部癫痫发作、睡眠分期和不宁腿综合症的诊断有明显帮助。
红外摄像技术支持夜间拍摄图像,脑电信号完全同步,局部放大功能声音、图像同时记录回放动作趋势图。
癫痫定位新方法:无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癫痫病灶的准确定位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早期癫痫病灶定位主要依赖于头皮脑电图,但是脑电信号经过头皮和颅骨时衰减严重,另外癫痫发作时会有肌电活动影响,约38%的患者仍不能定位癫痫灶。
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指导颅内电极置入。该技术定位准确、创伤小、风险低且更方便深部电极从头部双侧置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极从颞侧置入的效率,但还存在操作相对复杂、适用范围受限等缺陷。
近期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出现,其具有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更安全、术中可方便改变方案等优点,尤其扩大了术者的术野和操作空间,避免了框架对电极置入操作的限制。但在临床上其并未得到迅速的普及应用,与该技术的定位效果、临床应用价值研究不足有关。
为此,英国伦敦国医院的一些学者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旨在描述无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在癫痫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结果发现,无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且该技术很容易推广到临床上来。该文章发表在近期的OperativeNeurosurgery上。
该研究共纳入22例在研究人员所处医疗中心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这22例患者都通过无框架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来定位癫痫病灶,在设计电极路径后共插入个脑内电极,其中个精准的到达了神经生理靶点。而在未精确到达靶点的12个电极中,4个电极存在硬膜外偏差,其中3个随后重新置入达到了相应靶点。另外8个因钻孔植入螺钉通道的操作失误和电极弯曲故未达到靶点。
在患者预后方面,仅1例患者出现术后出血,且无临床症状;没有术后感染的病例。16例患者在颅内电极置入术后接受了皮质切除术,其余6例患者不需行切除术。22例患者最后均得到了很好的临床预后。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该项新技术可有效准确的定位癫痫病灶,在指导颅内电极埋置上继承了传统立体定向技术可以设计电极路径、避开重要血管神经的优点,且置入电极时不会受框架的干扰,可以说是青出于蓝。但是传统技术定位更精确,在一些高危电极置入路径操作中,还是推荐使用传统的立体定向技术。
临床专家教你如何看懂脑电图波癫痫的辅助诊断方法中,视频脑电图是最重要的、最有价值和最方便的方法之一,视频脑电图能够在发作及发作间歇期查获异常的脑生物电现象。
随着脑电检测仪和动态脑电图的问世,可24小时记录和观测脑电变化,并能在发作时准确记录发作过程的脑电图,使对癫痫的诊断更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
临床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脑电图并不复杂,特别是非癫痫中心、非睡眠中心的普通神经科医生,面对的大多数仅仅是些正常脑电、轻度异常、慢波、癫痫波而已,顶多还有个三相波。
首先,明白电极在哪里哪里有异常放电,就大概知道可能是哪个脑区出了问题。咱们就看下面这个图,记个大概位置就行。先大概知道哪个电极在哪里,就能够有基本的定位能力了。凡是F代表额叶(frontal),T代表颞叶(temporal),P(顶叶,parietal),C(中央,central),O(枕叶,occipital)。
下面这个图是从上向下看,前面的突起是鼻子,两边的A1、A2是耳朵。感受一下F、T、C、P、O的大概位置。FP是额极frontalpole,代表额叶最前端。
最常用的两种导联,一个是参考导联,就是测量头皮电位和耳朵电位的差值;另一个是双极导联,测量头皮上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一开始不理解没关系,其实两者间的波形较为相似。
各种波的参数差别也不算太大,作为速成,不用纠结二者区别。看见A1、A2知道是参考导联(也叫单极导联),看见两个头皮间电位知道是双极导联就够了。
下图是个参考导联的图,左边的A1、A2就告诉你这个用的参考导联。
下图是个双极导联的图,最左边的字母数字就代表是两个头皮电极间的电位差,代表双极导联。
第二,知道常用波的基本参数第一要务是知道波的频率的概念,一开始要勤于数数,通常纸上都是3cm一秒,数一秒里面有几个波(一秒几个波就是几Hz)就行,数久了就可以一眼认出是δ(0.5-3Hz)、θ(4-7Hz)、α(8-13Hz)、还是β波(14-40Hz)(β波具体范围各书差异大,大体就是十几到三四十Hz)。其中δ和θ就是传说中的慢波了。以后一看报告上说慢波,就数数看是不是这两个频率的波。
下面示范下这些波是怎么数出来的:
下面这个图框住了一秒,一秒有三个波,是δ波。
下面这个图框住的还是1秒,只是1秒有6个波,所以是θ波。
下面的图依然框了1秒,这里1秒有9-10个波,所以是α波。
β波的图就省了,大家回头自己拿脑电图数数就好。
正常成人清醒闭目脑电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顶枕部有规律的α波。清醒闭目状态是报告中绝对会出的脑电图,往往还会让患者睁眼看下,这一睁眼,α波就散了,看不出来了。
下图为正常成人清醒脑电,可以看出枕部(最下面两行O1,O2)规整的α波,病人做脑电图,第一眼就是看这个,有没有正常的α波节律。
第三,看痫样放电这就是神经科大夫目前最重要的技能了,主要就是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尖慢复合波。其实也简单,棘波和尖波就是鹤立鸡群,一看就比它们旁边的脑电波高,二者的区别最主要靠时限(波的宽度),棘波20-70ms,尖波70-ms。棘慢、尖慢后面拖个慢波尾巴,或者棘波、尖波在慢波上面,这时候就需要小心识别一下。
下面蓝箭头指的就是棘波:
下面框框里面是尖波的模样:
下面框里是棘波后跟着慢波,也就是棘慢复合波:
下面大同小异,框里尖波后跟着慢波,尖慢复合波:
脑电图视频脑电图尤其对临床上诊断困难的非典型癫痫发作、少见型癫痫和隐匿型癫痫等。
各类癫痫的脑电图都有相对的特征性,以发作时及发作间歇期的脑电图为基础,结合病灶的部位、病因及发病年龄对癫痫进行分类,除此之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区分癫痫和发作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诊断“过度惊吓反应症”,“肌电伪差”神助攻内容摘要
患儿女,1岁2个月,生后2h出现突然的外界刺激(尤其是声音)后诱发全身抖动一下,有时紧随肢体屈曲、僵硬、全身强直、颜面青紫,持续数十秒,每天2~3次。点鼻反射阳性,视频脑电图(Video-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示双侧前头部少量不典型尖波发放,监测过程中给予不经意的声音及碰触刺激,可诱发数次惊跳或全身僵硬表现,同期脑电图不伴异常放电,为肌电伪差。基因突变分析为GLR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VEEG表现,如何正确诊断患者所患疾病?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罗 芳,杜立中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Vol.32(5):-
摘要
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是将源于单通道(P3-P4)或双通道(C3-P3、C4-P4)等有限数量导联的原始脑电图经过过滤、校正和时间压缩形成基于振幅为主要元素的脑电活动趋势。因其具有可实时、连续、无创床旁监测脑电活动以及相对易判读和操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aEEG在评估脑电活动背景、诊断癫痫并监测抗癫痫药物疗效、预测和评估早产或足月儿神经系统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随着技术更新,目前还可进行多导联aEEG记录,且同时跟踪原始脑电图,使得aEEG对脑电背景活动的评估以及癫痫发作的诊断更具有可靠性。
关键词
振幅整合脑电图;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志码:A
作者单位:浙江大医院NICU,浙江杭州通讯作者:罗芳,电子信箱:csuanna. 现在的生活虽然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孩子的健康问题却让很多家长都是操心,特别是针对一些突然患上癫痫病这种长期疾病的患儿来说,带来的打击可以说是整个家庭的,现在很多家长咨询脑电图的情况,下面是专家对小儿癫痫脑电图表现介绍,一起看看:医生告诉我们说,小儿癫痫病是一种儿童的常见疾病,孩子一旦患上这种病发病时往往会出现身体抽搐,口吐白沫的情况,这种病给孩子得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要想判断是否患有小儿癫痫,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脑电图来判断。
脑电图波形与癫痫病的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脑电图上出现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痫性发作波形,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区分发作的类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用过脑电图来判断。
局限性发作为局限部位的痫性波形;脑电图显示高度失律,临床多为婴儿痉挛;脑电图显示3Hz棘-慢波或多棘-慢复合波,两侧对称同步,临床多为失神发作;脑电图显示1.5~2.5Hz棘-慢复合波,当然情况还有很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治疗癫痫的方法有很多,癫痫也不是不可以治疗好,所以癫痫病的患者一定不可以放弃治疗,应该积极的参与治疗,以免疾病恶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皮层脑电图(ECoG)对于ECoG(皮层脑电),相信做过EEG脑电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个不敢轻易尝试探索的技术,在我们所认知的传统脑电(EEG)通常是记录的我们大脑头皮上的电信号,这是非侵入式的电生理监测方法,但是有时候,特别是在临床上,这种头皮上放置电极的方法,并不利与临床上的监测,这是因为由神经元放电产生的电信号经过颅骨时会发生极大的衰减,因此在临床上,特别是针对癫痫患者需要切除病灶时,就会将电极直接放置在暴露头皮的大脑来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这是侵入式的电生理监测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不仅仅是在手术中会用到,在做脑机接口(BCI)的时候也会使用到,可参见《脑机接口的简介》。
今天我们就在手术中使用ECoG监测方法来辅助切除病灶的方法,谈谈ECoG的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以来[1],ECoG已被用于在术前计划中定位癫痫区域,绘制皮质功能,并预测癫痫手术切除的成功与否。与替代诊断方式相比,ECoG具有以下优势:
灵活放置记录和刺激电极
可以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任何阶段进行
允许直接电刺激大脑,识别在手术过程中要避免的皮层的关键区域
比EEG头皮记录更高的精度和灵敏度-由于更接近神经活动,空间分辨率更高,信噪比更高
ECoG的局限性包括:
有限的采样时间-在ECoG记录期间可能无法记录癫痫发作(发作事件)
有限的视野-电极放置受到暴露的皮质区域和手术时间的限制,可能会出现抽样误差
记录受麻醉药,麻醉镇痛药和手术本身的影响
尽管在上述的ECoG上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是在最新的临床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种及其在癫痫手术治疗中依然有着的广泛的应用。
ECoG的历史
ECoG技术,术中记录皮质电位,是由Penfield和Jasper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的,用于绘制局灶性发作间期尖峰并确定切除范围的一种脑电技术。ECoG记录的皮层电位被用于识别致癫痫区-产生癫痫发作的皮质区域。然后在切除期间通过外科手术将这些区域从皮质移除,从而破坏癫痫发作起源的脑组织。
ECoG的电生理学基础
电生理学基础其实跟EEG是一样的,都是由大脑的神经元突触后放电产生电信号,传导通过大脑皮质,脑脊液(CSF),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几层进行,然后到达位于硬脑膜下方的记录电极(外颅膜)进行记录。相比于传统脑电图上的传导还需要经过头骨传导电信号。由于骨的低导电性,电位在这一组织上迅速的衰减。因此,比较而言,ECoG的空间分辨率远高于传统的EEG,但是脑电图EEG是术前监测癫痫发生位置成像的必要阶段。
ECoG的干扰因素
我们不论是在任何实验或者手术中,不可避免的都会受到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干扰因素,即使是使用皮层脑电,使电极更接近脑源的发生位置,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做ECoG最大的干扰因素在于受麻醉药的影响。因为它会干扰到电信号的活动。不论是哪种麻醉药都或多或少都是存在影响。手术中有风险,且行且谨慎。其它影响电信号的可能就是操作人员的水平及其谨慎程度了。脑电设备的监测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因素,灵敏的设备能更好的指导操作者。
皮层脑电,这是一个我们不愿去轻易尝试的技术,但在脑电以及脑机接口的发展进程中,我相信这项技术的难点也会被克服。
主要参考:
1、Kuruvilla,AandFlink,R.Intraoperativeelectrocorticographyinepilepsysurgery:usefulornot?EuropeanJournalofEpilepsy.3;12(8);-.
2、Asano,E;Juhasz,C;Shah,A;Muzik,O;etal.Originandpropagationofepilepticspasmsdelineatedonelectrocorticography.Epilepsia.5;46(7):–
视频脑电图监测注意什么01癫痫患者检查前均需提前预约,预约的同时,医务人员会告诉您注意事项,如检查的头一天要洗净头发,不能抹油、发蜡或摩丝等护发定型用品。
检查当天要早些起床,吃好饭,除去脑电图有严重影响的药以外,一般不需要停药。
02进入视频脑电监测病房后,关闭手机、收音机、对讲机、无线上网等无线通讯设备,以免干扰脑电图的记录,影响监测质量。
03视频脑电图监测可记录患者发作过程中的视频、音频资料,以便对患者发作过程的症状学进行准确分析,这些对于癫痫定位诊断极其重要。
务必请患者在视频监测范围内活动(包括大、小便等);家属则避免在视频监测范围内做频繁的、不必要的活动,不要与患者(特别是3岁以上)同卧一张床位,以免在患者发作时影响症状学分析;勿在监测病房高声喧哗。请患者及家属协助保持安静、有序的监测环境。
04电极线和放大器是脑电图监测的关键设备,保护不当将导致监测信号中断、脑电图资料丢失,甚至设备的损坏,监测中患者必须慎重保护上述设备,避免扯拽、压折电极线,避免用手松动头皮电极,勿搬动放大器;床旁护栏可起到保护患者的作用,故无特殊需要,勿自行降低床旁护栏,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监测风险。
05监测病房布置有地线设备以避免静电蓄积,干扰监测质量,但使用监测床头的电源将干扰地线正常工作,故未经允许,不得使用床头电源。
06监测光线对于摄像头采集信号非常重要,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资料,我们已对监测病房内光线进行了调节。
监测期间,家属勿自行拉动窗帘,勿自行更换床单被罩;夜间睡眠时将关闭床头显示器(不会影响监测),请勿开启床头灯,以免影响红外线摄像头正常工作。
07如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务必听从医护人员指令,切勿自行减药、停药,否则将改变脑电图放电及癫痫发作方式,影响对脑电图结果的判定,导致定位不准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另外还可诱发癫痫持续状态,甚至引起呼吸循环障碍,危及生命。
08监测期间避免食用坚果类、胶冻类食物,因为如在进食过程中出现癫痫发作,上述食物易被吸入并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危及生命。避免应用锐器(如刀、叉等),以免癫痫发作时的意外伤害。
09监测期间必需着病衣,内衣要求为棉质衣服。以免静电干扰监测结果。临床论著:立体定向脑电图在颞叶癫痫中的应用颞叶癫痫(temporallobeepilepsy,TLE)广义上分为内侧颞叶癫痫及外侧颞叶癫痫。在颞叶癫痫中,近2/3起源于内侧颞叶,另外1/3为颞叶外侧起源,外侧颞叶型癫痫也被称为颞叶新皮质癫痫,其临床表现大多涉及颞叶以外脑区参与(如眶一额区皮质区、岛叶、岛盖、颞一顶一枕联合皮质,外侧裂周围皮质等)产生的发作症状,临床上很难定位。对于药物难治性的颞叶癫痫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前需要准确定位癫痫发作的起源部位。年10月至年1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立体定向电极置入术定位颞叶癫痫,现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入组标准:(1)可疑为颞叶癫痫但不能定侧;(2)需要鉴别颞叶内侧或颞叶外侧起源者;(3)需要鉴别颞叶以外脑区起源者。纳入的20例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为14~40岁,平均为(30.4±6.9)岁。病程为7~17年,平均(11.8±2.8)年。发作形式为复杂部分性发作8例,部分性发作继发为非对称强直发作的12例。MRI检查9例阴性,11例颞叶内侧结构异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检查显示,15例一侧颞区低代谢或颞一额低代谢,2例双颞一额区低代谢,3例阴性。脑电图示,9例单侧颞叶放电,2例双侧颞区放电,9例单侧额一颞区放电。
临术前评估根据详尽的临床资料、发作症状、神经影像资料(MRI、功能MRI、PET—CT)、神经心理测试及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行术前评估,其中头皮脑电图及有创脑电图均由2名有经验的电生理医师独立分析。初期评估示9例不能定位颞叶内侧或颞叶外侧起源,2例可疑颞叶癫痫不能定侧,9例需鉴别颞叶以外脑区起源,均需电极置入。
方法运用Leksell头架及配套影像系统(瑞典医科达有限公司)完成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specificcelectroencephalograph,SEEG)电极置入。术前常规行3.0T磁共振(西门子Magnetomskyra,德国)1mm无间距薄扫,包括T1wI-3D序列、强压脂的3D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相位对比血管成像(phase-contrastMRA,PC—MRA);将磁共振数据导入影像系统进行手术路径计划。手术当天患者安装好leksell头架再次行1.5TMRI定位扫描,将采集好的定位序列与术前的手术计划进行融合配准,最后输出结果为每个虚拟定位电极的人点及靶点坐标系(X、Y、Z,α及β角)。根据计算好的靶点坐标,依次进行电极置人。术后行CT薄层扫描与术前3.0T磁共振再次配准,了解置入的电极是否移位。20例患者均采用美国Bio-Logic脑电系统进行间歇期及发作期的脑电监测,采集设置参数:敏感度—uV/cm,低通滤波0.3—1.0Hz,高频滤波70~Hz,明确发作起源,期间患者未出现术后不良反应,可很好地配合完成大脑皮质电刺激术,绘制脑功能定位图谱,制定手术切除方案。
结果
20例患者共置入根电极,平均(7.0±1.3)根,监测5—10d,平均(6.3±1.2)d。无电极折断、感染及脑脊液漏等,1例出现约3ml穿刺道出血,未出现明显症状,不影响监测。捕捉惯常性发作至少3次以上。置入电极后,CT显示电极位置与手术计划路径融合配准验证,平均误差为(2.0±0.6)mm。11例患者经颅内电极证实均为内侧颞叶起源(海马、海马旁回或杏仁核)(图1),其中9例行标准颞前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另外2例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9例患者为颞叶外侧起源(图2),针对性地切除部分颞叶新皮质。20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5.2±11.5)个月,无发作,Engle评级I级。
讨论
颞叶癫痫约占成人难治性癫痫的60%,外科准确地切除致痫区可以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有效率可达到70%一90%。能否准确地定位致痫区已经成为手术治疗癫痫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已运用皮质脑电图方法来定位致痫区,在当时皮质脑电图是定位致痫区最准确的方法。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Gonzalez—Maninez等和McGonigal等发明了立体定向技术来获取颅内脑电图,获得了更多脑深部的信息,使得癫痫网络解释变得更加立体化。随着当代欧美SEEG发展及国内技术的日渐成熟,SEEG在定位颞叶致痫区方面比皮质脑电图有更多的优势。
SEEG记录颞叶癫痫的优势:由于SEEG无需开颅,保存了颅骨的完整性,使SEEG电极在非同质容积导体上记录深部放电更容易被检出,完整的颅骨对信号的衰减作用反而扩大了深部电活动对表浅皮质的影响,更加有助于确定大脑的深部电活动。人类大脑将近2/3的皮质都在卷曲的大脑褶皱、脑沟及脑裂里,很多可疑致痫区位于深部沟裂,例如,海马硬化相邻的颞叶底面及颞极等结构产生的棘波放电,容易扩散到海马,条状电极很难记录到,易造成误认为是海马起源的结论。而SEEG可以准确地置入到海马的头、体、尾,杏仁核及相邻的精细解剖结构,从而真正地实现解剖一时间一空间的三维记录,使得癫痫发作的起源、扩散、演变过程更加立体和准确。SEEG的自身优势对脑沟两侧切线电场的记录,能获得脑沟两侧的最大负相电场和正相电场,更真实地反映脑皮质及深部核团的电活动,相比皮质电极间歇期棘波放电更多,发作起始更局限。电极在贯穿脑灰、白质到达深部靶点时,能捕获不同层面的脑电信息,通常在同一根记录电极上经常会出现电位的位相倒置,如电极在海马、海马旁回记录极性相反的棘波放电,其中海马呈正向电位,海马旁回呈负向电位。据此我们可根据解剖区域之间的放电和极性,推断产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深度的棘波偶极子现象为2个解剖区域的电场相反所致。如果利用皮质脑电图在颞叶外侧记录,很难记录到这些颞叶内侧结构的放电。此外,在颞区记录的发作起始图型仍然以低波幅快节律、棘波和尖波节律起始为主要特点一。
SEEG的安全性及在制定手术策略方面的优势:(1)由于颞叶内侧特殊的卷曲结构及特殊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使得传统的埋藏电极置入方法很难充分、精确、安全地覆盖颞叶内侧结构。同时,在没有明确的神经影像学支持的前提下,大多数可疑为颞叶癫痫的患者还需要颅内电极的证实,传统方法主要为开颅埋藏电极或钻孔放置条状电极及深部电极,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及电极置入后精神状态差等缺点;甚至有些置入深部电极为徒手盲穿,具有靶点漂移及脑内出血等风险。本组20例患者置人根SEEG电极,除1根电极穿刺道有少量(3ml)出血外,其他根电极均安全地避开血管,精准地送到靶点,真正做到了清晰的可视化,精度高、损伤小,且患者术后状态好。与cardinale等报道的结论相符。(2)在实施手术切除时,SEEG可以起到引导手术路径的作用,术者可顺沿电极的走向顺利找到肉眼难辨的致痫组织,精准地切除致痫组织。
存在的问题:(1)大多数记录到皮质起源的脑电发作都为径向传播,在起源于额叶凸面或功能区棘波放电,特别是置人电极覆盖不足时,数量有限的“管状视野”在皮质表面上行电刺激功能定位时获取的信息可能有限,在评价重要功能区时可能略显不足。(2)另外,对于颅骨大面积缺损或颅骨发育比较薄脆的患者,不适合头架固定;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在上头架前还要行CT扫描确定颅骨厚度方可手术。(3)目前电极费用昂贵、一些患者因经济原因无法承受手术。
综上所述,SEEG对定位颞叶癫痫致痫区的起源、传导、扩散范围及指导手术路径等有着诸多优势。另外,对于SEEG记录到的起源位置较深、手术难以达到或重要功能区的致痫灶时,在拔除电极前用热凝毁损方法给予相应的处理,是否降低了这些特殊区域的手术风险,我们将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年1月第33卷第1期
山西再战“首例”,机器人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成功7月4日,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亿项目——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山西省首台外科手术ROSA机器医院。
在神经外科主任吉宏明指导下,神外功能组马久红博士、张秀峰博士完成全省首例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手术(SEEG)。
术前,该院癫痫外科团队与山西医大二院西院癫痫内科团队组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神经心理等学科专家共同会诊,确诊该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并制定电极植入方案。
本次手术为癫痫患者植入7根电极,术中整个定位过程由机器人完成,精度0.3-0.5mm,整台手术用时2小时。
马久红说,癫痫患者中有20-4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对每一个顽固性难治性癫痫患者和癫痫外科大夫来说,确定致痫灶至关重要。
据统计,头皮脑电图仅可记录到皮层1/5-1/10的电位变化;皮层脑电图仍是一个从表面推测病变部位的过程;而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则通过微创外科手术,将电极放入大脑深部,全面监测癫痫的起源、扩散和症状产生,构建3D的“癫痫网络”,为癫痫外科手术提供更加精准、立体、完整的定位。
据了解,该院下一步还将继续开展ROSA机器人辅助下帕金森脑起搏器植入术(DBS)、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脑电图电极植入术(SEEG)、ROSA机器人辅助下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和ROSA机器人辅助下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智能、更微创的诊疗技术。
临床脑电图:刘晓燕关于脑电图知识问答癫痫病人为什么要检查脑电图?
由于癫痫是大脑电活动的异常,而这种电活动异常用CT、核磁共振和其他实验室方法是无法直接证实的,只有脑电图能发现脑的异常放电,从而确定是不是癫痫或是什么类型的癫痫。因此脑电图是癫痫诊断中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脑电图检查对人体有害吗?
脑电图是通过粘贴在头皮上的电极记录来自脑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并不对病人施加任何电刺激,是一种非损伤性的检查技术。病人在检查过程中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一个癫痫患儿一生中将会进行很多次脑电图检查,但不论做多少次,都对人体无害。
为什么要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
癫痫放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常规脑电图只能记录20-30分钟,常常难以捕捉到异常脑放电。24小时脑电图可大大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录像脑电图(3-4小时)的阳性率与24小时脑电图相似,同时可以录下病人的发作过程供医生诊断参考,是目前诊断癫痫的最可靠的检查方法,特别适用于发作频繁或不能耐受长时间监测的儿科病人。
做脑电图检查前为什么要剥夺睡眠?
脑电图异常及癫痫发作与睡眠有密切关系。大多数癫痫病人的异常放电仅出现在睡眠期或在睡眠期明显增多。为了保证病人在白天的监测检查时能顺利入睡,必须在检查的前一夜进行剥夺睡眠。药物诱导睡眠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的结果。是否进行有效的睡眠剥夺直接影响脑电图的阳性率。家长应遵医嘱帮助孩子剥夺睡眠。
脑电图监测前的其他注意事项
检查前一天洗头,1岁以下婴儿最好剃头,以减少患儿安放和取下电极时的不适。检查当天早晨应吃饭,不能空腹。已应用抗癫痫药物的患儿一般应照常服药,不需停药。监测时应有一名家长陪伴。
刘晓燕: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现任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脑电图和神经电生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脑电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家专业期刊杂志编委,主编《临床脑电图学》、《小儿脑电图图谱》等,参编《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实用小儿癫痫病学》、《临床癫痫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擅长小儿癫痫、小儿神经电生理和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
擅长:小儿癫痫和小儿神经电生理,难治性癫痫的术前评估。
新鲜出炉的婴幼儿脑电监测解决方案(图文+视频)
转发收藏吧!
婴幼儿脑电全新方案武汉格林泰克最新推出婴幼儿脑电测量解决方案,包括婴幼儿脑电图帽和GT5磨砂导电胶产品,婴幼儿脑电图帽采用柔软扁平硅胶帽设计,GT5磨砂导电胶一步快速降低阻抗,快速去除头皮油脂,数秒阻抗降至5kΩ以下,该方案具有精准、快捷、安全、舒适四大优势。
精准:高品质纯银/氯化银电极,低频噪音低
快捷:快速佩戴,一步快速降低阻抗
安全:医用柔软硅胶材质,保护婴幼儿娇嫩皮肤
舒适:柔软扁平硅胶帽设计,长时间佩戴舒适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案,该如何使用呢?这里,小编精心准备了图文及视频教程,包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婴幼儿脑电独家教程图文教程
用皮尺沿受试者眉骨上方和枕骨隆突测量头部周长,选择大小合适的婴幼儿脑电极帽。用注射器抽取适量格林泰克GT5医用导电膏,翻转脑电极帽,向每个电极腔内注入适量的GT5医用导电膏,通过Fp1,Fp2及T3,T4快速定位,帮助婴儿佩戴好脑电极帽。扣好脑电极帽下颚绑带,保证每个电极和头皮接触良好,同时让婴儿感觉舒适。旋转硅胶电极头使之与头皮轻轻摩擦,促使GT5导电膏快速与皮肤接触,迅速有效降低电极阻抗,阻抗在数秒内降至5k欧姆以下,开始记录。
小编推荐上述方案中有关电极安放和导电胶使用方法,同样适应于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视频教程
提示: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时长1:45min。有钱又任性的土豪请随意~~
致谢:感谢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端低极化医用电极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编号BAI16B02)对产品开发的资助。感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张炼医生、神经电生理室周艳霞医生,医院神经内科周琴医生对微视频拍摄提供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本微视由麦格芬影视工作室精心摄制,感谢麦格芬工作室武大90后团队的辛勤付出。
婴幼儿脑电产品系列武汉格林泰克提供全新婴幼儿脑电解决方案,包括婴幼儿脑电图帽,GT5磨砂导电胶产品。
婴幼儿脑电图帽
?高品质纯银镀氯化银电极
?柔软扁平硅胶帽,佩戴舒适
?测量精度高,低频噪音低
GT5磨砂导电胶
?一步快速降低阻抗
?集导电和皮肤预处理于一体
?生物兼容,皮肤亲和,保湿润肤
关于格林泰克公司介绍
武汉格林泰克创建于6年,至今已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脑电电极设计、研发、制造的专业公司
格林泰克公司已通过ISO8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TUV),产品通过欧盟CE认证,和国内二类医疗注册
格林泰克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以高品质银/氯化银粉末电极、新电极传感材料为公司的核心技术,致力于为全球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电极产品和个体化解决方案
公司里程碑
7年,进入国内科研市场
9年,进入国内医疗市场
年,进入国际市场
年,通过ISO85,CE认证
年,获得国家医疗二类注册证
专家述评:重视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监测癫痫持续状态(S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
脑电图(EEG)为其常规检测技术,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EFNS)和美国神经重症学会(NCS)均推荐在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
截至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我国仅有33%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配有视频脑电图监测设备。显然,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远远不够,相关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推进我国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监测工作,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分别于和年发布《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监护与治疗(成人)中国专家共识》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规范推荐意见》。
作为共识的执笔者和推广者,笔者期望更多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医师积极参与共识的解读与讨论。
一、脑电图监测的进展1.脑电图监测设备的更新
20世纪90年代,随着脑电图仪器设备抗干扰部件的改进和优化,在各种医疗监测设备集中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可移动台式脑电图仪和脑电图工作站已经开始应用,便携式脑电图仪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或其他专科的应用亦极为方便、快捷。脑电图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使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精准。因此笔者认为,简单的临床推断式诊断与治疗方式应成为过去,充分应用脑电图技术进行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如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与鉴别(如不自主运动)应引起重视。
2.脑电图监测技术的改进
与常规脑电图监测相比,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更有助于诊断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特别是非经典或难以识别的癫痫持续状态、微小节律性抽搐而脑电图显示广泛性痫样放电的癫痫持续状态、抽搐停止而脑电图仍有持续痫样放电的癫痫持续状态,均可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获得诊断依据。根据笔者的体会,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诊断癫痫持续状态应有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的支持,该项技术使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状态。
3.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的突破
长达数小时至数天的持续脑电图监测包含大量的脑电信息,唯有改进和优化脑电图分析系统,才能为临床医师所用。目前的脑电图分析系统已经能够做到:(1)迅速检测和记录痫样放电,为及时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2)精确计算痫样放电频率,为调整药物治疗提供信息。(3)准确分析发作间期脑电模式,为复发风险提供预警。笔者相信,随着脑电图分析系统的不断突破,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将会更加精准。
二、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1.提供诊断依据
脑电图监测技术的应用,使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更加容易。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是临床最常见、最紧急、最严重的癫痫持续状态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进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大多伴意识障碍。经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后,约48%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脑电图呈现非惊厥性癫痫,14%仍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持续时间在10小时内,病死率为10%;超过20小时,病死率增至85%。因此笔者强调,无论在急诊科还是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均不应漏诊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2.指导药物治疗
脑电图监测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医师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能够做到:(1)初始抗癫痫药物治疗不满意时,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调整抗癫痫药物或麻醉药物。(2)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麻醉药物疗效不理想时,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增加其他治疗方法(如低温疗法、手术等)。(3)癫痫持续状态或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得到有效控制时,为过渡治疗(静脉给药过渡到口服用药)提供依据。因此笔者建议,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指导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应成为医疗常规。
3.提出医疗决策
对于因抗癫痫药物或麻醉药物过量而出现深昏迷或脑电静息(10μv)的患者,停止静脉给药或减少药物剂量成为合理选择,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可制定下一步治疗调整方案。对于排除药物影响而脑电持续静息(≤2μV)的患者,虽然临床抽搐停止、脑电图痫样放电消失,但须结合诱发电位(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血管造影等技术,判断神经功能是否逆转,并决定是否撤退(withdraw)治疗。因此笔者强调,脑电图监测应成为神经功能评价不可或缺的方法。
三、脑电图监测的局限性1.监测人员的局限
脑电图监测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和正确判读,脑电图仪的使用和养护也需要掌握仪器设备性能的专人负责。但目前我国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缺少、规范化培训不足。因此,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笔者认为,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方法是扩大培训规模,使更多的临床医师和技术人员掌握脑电图监测技术。
2.监测时间的局限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脑电图监测时间至少6小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至少24-48小时,甚至更长。监测期间,电极压迫和电极下导电膏对头皮的损伤、台式脑电图仪与床旁治疗或护理的冲突、患者离开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其他检查等,均可干扰或中断脑电图监测。故笔者认为,改进脑电图监测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
3.监测期间护理的局限性
为防止护理致电极脱落和视频监测目标移位,笔者提出“集中护理”概念,并建立“癫痫持续状态专项护理”规范,即翻身、拍背、吸痰、采血、注射药物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随后即刻检查监测效果并调试视频监测目标。即便如此,护理工作与脑电图监测工作仍难免相互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成为新的挑战。
笔者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脑电图监测的临床体会和思路加以整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癫痫持续状态和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更上一层楼,使更多的患者获得良好结局。
来源: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动态脑电图系统是用于脑电波检测的医学设备,可在活动、睡眠等日常生活状态下记录受试者24小时脑电图,适用于常规脑电图检查范围,目的是对疾病状态下脑电变化有更多了解,提高诊断率。特别适用于发作性疾病如癫痫、晕厥和睡眠障碍的脑电分析。
小儿综合内科
:元
:
1,如做24h动态脑电图检查者,需提前做CT、核磁排除器质性病变。
2.一般病人在检查前24—48小时内,不要服用含有咖啡因、苯丙胺、麻黄素等药物,像抗癫痫药也要停服,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
3.宜饭后检测,检查宜在进食后1-2小时进行,最晚3小时内进行,以防低血糖影响检测结果
专家述评:重视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监测癫痫持续状态(SE)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脑电图(EEG)为其常规检测技术,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EFNS)和美国神经重症学会(NCS)均推荐在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截至年,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示,我国仅有33%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配有视频脑电图监测设备。显然,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远远不够,相关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为了推进我国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监测工作,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分别于和年发布《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监护与治疗(成人)中国专家共识》和《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规范推荐意见》。作为共识的执笔者和推广者,笔者期望更多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医师积极参与共识的解读与讨论。
一、脑电图监测的进展1.脑电图监测设备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随着脑电图仪器设备抗干扰部件的改进和优化,在各种医疗监测设备集中的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可移动台式脑电图仪和脑电图工作站已经开始应用,便携式脑电图仪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或其他专科的应用亦极为方便、快捷。脑电图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使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更加精准。因此笔者认为,简单的临床推断式诊断与治疗方式应成为过去,充分应用脑电图技术进行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如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与鉴别(如不自主运动)应引起重视。
2.脑电图监测技术的改进与常规脑电图监测相比,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更有助于诊断与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特别是非经典或难以识别的癫痫持续状态、微小节律性抽搐而脑电图显示广泛性痫样放电的癫痫持续状态、抽搐停止而脑电图仍有持续痫样放电的癫痫持续状态,均可通过视频脑电图监测获得诊断依据。根据笔者的体会,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诊断癫痫持续状态应有视频脑电图监测技术的支持,该项技术使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状态。
3.脑电图监测结果分析的突破长达数小时至数天的持续脑电图监测包含大量的脑电信息,唯有改进和优化脑电图分析系统,才能为临床医师所用。目前的脑电图分析系统已经能够做到:(1)迅速检测和记录痫样放电,为及时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2)精确计算痫样放电频率,为调整药物治疗提供信息。(3)准确分析发作间期脑电模式,为复发风险提供预警。笔者相信,随着脑电图分析系统的不断突破,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将会更加精准。
二、脑电图监测的临床意义1.提供诊断依据脑电图监测技术的应用,使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更加容易。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是临床最常见、最紧急、最严重的癫痫持续状态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强直、阵挛或强直-阵挛,进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大多伴意识障碍。经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后,约48%的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脑电图呈现非惊厥性癫痫,14%仍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持续时间在10小时内,病死率为10%;超过20小时,病死率增至85%。因此笔者强调,无论在急诊科还是在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均不应漏诊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2.指导药物治疗脑电图监测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医师在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能够做到:(1)初始抗癫痫药物治疗不满意时,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调整抗癫痫药物或麻醉药物。(2)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麻醉药物疗效不理想时,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增加其他治疗方法(如低温疗法、手术等)。(3)癫痫持续状态或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得到有效控制时,为过渡治疗(静脉给药过渡到口服用药)提供依据。因此笔者建议,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指导癫痫持续状态治疗应成为医疗常规。
3.提出医疗决策对于因抗癫痫药物或麻醉药物过量而出现深昏迷或脑电静息(10μv)的患者,停止静脉给药或减少药物剂量成为合理选择,根据脑电图监测结果,可制定下一步治疗调整方案。对于排除药物影响而脑电持续静息(≤2μV)的患者,虽然临床抽搐停止、脑电图痫样放电消失,但须结合诱发电位(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血管造影等技术,判断神经功能是否逆转,并决定是否撤退(withdraw)治疗。因此笔者强调,脑电图监测应成为神经功能评价不可或缺的方法。
三、脑电图监测的局限性1.监测人员的局限脑电图监测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医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和正确判读,脑电图仪的使用和养护也需要掌握仪器设备性能的专人负责。但目前我国从事这一专业的人员缺少、规范化培训不足。因此,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笔者认为,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方法是扩大培训规模,使更多的临床医师和技术人员掌握脑电图监测技术。
2.监测时间的局限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脑电图监测时间至少6小时,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至少24-48小时,甚至更长。监测期间,电极压迫和电极下导电膏对头皮的损伤、台式脑电图仪与床旁治疗或护理的冲突、患者离开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其他检查等,均可干扰或中断脑电图监测。故笔者认为,改进脑电图监测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
3.监测期间护理的局限性为防止护理致电极脱落和视频监测目标移位,笔者提出“集中护理”概念,并建立“癫痫持续状态专项护理”规范,即翻身、拍背、吸痰、采血、注射药物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集中完成,随后即刻检查监测效果并调试视频监测目标。即便如此,护理工作与脑电图监测工作仍难免相互影响。因此笔者认为,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脑电图监测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成为新的挑战。
笔者将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开展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脑电图监测的临床体会和思路加以整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癫痫持续状态和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与治疗更上一层楼,使更多的患者获得良好结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作者:宿英英(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
癫痫持续状态与脑电图癫痫持续状态(SE)是神经科常见急症之一,若不能尽早终止发作,可导致神经元永久性损害和患者死亡。除基础病因、年龄等因素外,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时间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据癫痫持续状态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30min,即会演变得难以控制。因此,尽早终止发作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绝大多数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患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少数患者需借助脑电图检查与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相鉴别。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主要表现为精神、意识及行为改变,常与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痴呆及精神疾病等相混淆。发生于急性脑病致昏迷患者时,常被误诊为原发疾病导致的昏迷,此时,脑电图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正如癫痫发作一样,癫痫持续状态有多种类型,且病因不同、持续时间不同,脑电图表现亦不同,脑电图类型可能与癫痫持续状态某种(或某些)类型的不同阶段相关,因此,了解和认识这些脑电图类型,不仅对临床诊断及分类,而且对治疗及判断预后亦有重要意义。
一脑电图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对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诊断价值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系指脑电图显示癫痫发作延长或持续,伴非惊厥性临床症状,包含多种亚型。对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和分类虽然有不同尝试,但目前尚无普遍接受的定义和分类。传统分类中有两种重要类型,即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ASE)和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CPSE),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自动症,精神、意识和行为改变,面部和肢体细小抽动,睁眼缄默,以及头-眼偏斜。若无脑电图检查,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常不被认识,或误诊为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其他神经精神疾病。Privitera等对例伴意识改变但无惊厥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59例存在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证据,其中23例意识改变是唯一临床表现。Towne等应用床旁脑电图观察例无明显临床发作的无选择性昏迷患者,19例存在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证据。
关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率目前尚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总体而言,其发生率比以往预计的要高,占癫痫持续状态的20%一25%。典型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typicalASE)对苯二氮革类药物反应良好,尽管缺乏长期随访,但无证据显示其对认知功能和自然病程有任何不良影响。动物实验结果显示,边缘系统癫痫持续状态可导致神经元损害;临床上也有关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导致长期记忆、认知障碍的文献报道,有脑部病变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癫痫发作与脑部病变可能协同作用,使脑组织损害进一步加重。一项对来自脑电图数据库的例连续性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病死率为18%;来自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研究结果亦显示,其病死率为57%。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基础病因、年龄、意识障碍程度及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时间和延迟诊断等。
现有研究业已证实,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易被漏诊或误诊的癫痫持续状态,延迟诊断会导致病残率和病死率升高。伴精神、意识和行为改变的患者明确诊断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必须有脑电图检查结果的支持。脑电图应列为昏迷患者的常规检查方法,即使对于无明显临床发作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应施行持续脑电图监测;不明原因的精神、意识和行为改变者,应及时施行脑电图检查。
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类型精神改变及脑电图显示持续或反复痫样放电30min,即可诊断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类型分为无癫痫性脑病和有癫痫性脑病两种。
(1)无癫痫性脑病:
①脑电图检查显示反复的普遍性或局灶性棘波、多棘波、尖波或棘(尖)一慢复合波,频率2.50Hz。
②上述波形的频率2.50Hz,但予以起效快速的抗癫痫药物(通常为苯二氮革类药物)后,脑电图(反应性增加、背景活动重现)及临床症状与体征(反应性试验)改善。
③呈局灶性发作,例如面肌抽搐、眼偏斜、眼球震颤、肌阵挛,脑电图显示上述波形的频率2.50Hz。
④脑电图显示波形频率0.50Hz(θ波或δ波),同时伴以下4种情况,即波幅增高,频率增加或减少;频率增加或减少(1Hz),波幅和波形改变不充分;电压或频率衰减终止;周期性痫样放电后背景活动减慢或波幅降低。前三种情况静脉予以苯二氮卓类药物即可消除。(
2)有癫痫性脑病:
①脑电图显示反复或持续的全面性棘一慢复合波明显增多,出现临床症状的改变。②
静脉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脑电图和临床表现均得到改善。
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分为典型和不典型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atypicalASE)。
(1)典型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是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最为常见的类型,易漏诊或误诊为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及非癫痫性精神或行为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模糊或蒙咙状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快速反复多次发作,另一种为持续单次发作,后者更为常见,由美国Lennox教授于年首先描述,持续时间15min一31d,多为2—8h。一般发生于失神发作患儿或无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病史的成人,前者的常见诱发因素为快速减停抗癫痫药物、睡眠剥夺、应激反应、饮酒及低血糖;后者则是减停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少见并发症或由其他癫瘌源性因素诱发。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终止是突然的,其脑电图表现为令人惊异的改善甚至正常化。脑电图检查是必须的,表现为反复或持续(30min)的普遍性3Hz棘-慢复合波,以额中线最为显著,额部导联常混有多棘波;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普遍性3Hz棘-慢复合波。既往无失神发作病史者,棘一慢复合波常不明显,仅7%患者呈3.00~3.50Hz棘-慢复合波。其他脑电图类型还包括全面性节律性慢波混有棘一慢复合波、不规则尖-慢复合波、弥漫性背景活动减慢伴快活动爆发。若失神发作持续,脑电图则表现为棘一慢复合波减慢(3Hz)或不规则。
(2)不典型失神性癫痫持续状态:主要发生于症状性全面性发作患者,例如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脑电图表现为双侧棘.慢复合波(2.50Hz),痫样放电多不规则、不对称,背景活动减慢。
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分为持续不间断发作和周期性发作两种类型。临床表现多样,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均需脑电图检查作为诊断依据。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各种脑病、精神疾病和痴呆,因此,对于持续存在且原因不明的精神改变患者,脑电图检查至关重要。绝大多数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存在脑电图证据,表现为局灶性起源,继而分布、波幅及频率变化及进展。发作间期,脑电图检查显示慢活动和电压衰减,临床逐渐出现部分性发作;发作期则表现为间歇性低频活动和周期性痫样放电。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类型包括反复的痫样放电、节律性低电压快活动以及θ节律和δ节律。当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进展时,痢样放电波幅增高,频率降低,分布则变得更为广泛。
二脑电图与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主要类型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主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1)继发性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部分性起源):占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70%~80%,病死率较高,由单纯部分性发作(SPS)或复杂部分性发作(CPs)进展而来。Treiman观察动物和人癫痫持续状态不同阶段的脑电图改变,提出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进展顺序:
①最初为不连续的痫样放电伴明显的全面性惊厥发作。
②若未予以充分恰当的治疗,不连续的痫样放电融合在一起,形成递增或递减的节律性痫样放电。
③最终为连续的单一波形,包括持续的棘波或棘-慢复合波及节律性尖波或慢波。连续的痴样放电多不对称,体现了部分性起源的特点。
④若癫痫持续状态继续进展,痫样放电则变得不连续,即连续的单节律痫样放电被短暂的(0.50~8.00s)普遍性低波幅慢活动打断。
⑤晚期为低平背景活动中出现反复的周期性痢样放电。当脑电图变得不连续时,临床表现为运动逐渐细小,仅可见面部、手指、腹部肌肉的一些细小抽动或眼颤样运动,最终所有运动消失,脑电图瘸样放电仍存在,称为微细癫痫持续状态(subtleSE)。微细癫痫持续状态在癫痫持续状态的分类中,归属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癫瘌持续状态晚期出现的周期性痢样放电,也可发生于无癫痫发作的患者。这一类型目前尚存争议,未达成完全共识,但若出现于癫痢持续状态过程中则代表癫痫持续状态的晚期阶段,提示预后不良。
从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随时间的发展变化来看,有两点重要提示:
①患者临床发作的运动表现逐渐细小或消失时,若意识未恢复,除考虑药物网素外,需高度警惕微细癫痫持续状态的存在。
②对于未能控制的癫痫持续状态,持续脑电图监测对治疗和判断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2)原发性伞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原发性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通常对治疗反应良好,因此,发生癫痫持续状态的概率相对较低。癫痫持续状态通常发生于对治疗不依从或依从性差及酒精戒断患者。原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脑电图和临床改变自发作开始即为对称性,随后二者呈进行性进展,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时,强直期和阵挛期的脑电图表现均与单次发作相同。不间断的全面性强直-阵孪性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旱阵挛期表现;以反复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伴发作间期意识障碍为特征的全面性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无序的慢活动,也可能出现普遍性瘌样放电。单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后波幅暂时衰减;全面性强直-阵挛性癫痫持续状态则不同,由于主动抑制衰减,缺乏单次发作后的电压抑制。尽管随着时间的延长,原发性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持续时间缩短、强度降低,但尚未见进展至微细癫痫持续状态的报道。
脑电图检查在鉴别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与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的作用延长的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与全面性或其他类型癫痫持续状态难以区分,即使是专科医师,若无脑电
釜I检查,诊断亦存在困难。不正确的诊断可能导致全身麻醉或呼吸机的不恰当应用,这些不必要的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充分,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若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最初治疗失败,应于全身麻醉前施行脑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的肌电图和动作伪差可能掩盖脑电图,应根据发作后或发作暂时停止期的脑电图表现区分二者。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后,脑电图表现为发作后的慢活动,因此,发作后或发作暂时停止期立即出现α波,即为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的有力证据。
脑电图对应用肌肉阻滞药的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作用应用肌肉阻滞药治疗全面性惊厥性癫痼持续状态尤其是难治性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时,常使患者临床发作的运动表现被掩盖,造成发作已经控制的假象。唯有脑电图检查方能够显示发作是否真正得到控制。
三脑电图与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持续状态的严重类型,通常定义为“对一线(苯二氮卓类药物)和二线(苯妥英、苯巴比妥或丙戊酸)抗癫痫药物治疗抵抗的癫痫持续状态,占癫痫持续状态的9%一31%,病死率为40%~50%。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应在重症临护病房中接受治疗,需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体温尽可能维持于37℃。治疗药物包括巴比妥类(戊巴比妥、硫喷妥钠)、咪达唑仑或异丙酚。专家推荐:巴比妥或异丙酚应增量至脑电图出现爆发一抑制并维持≥12h;巴比妥、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应增量至脑电图出现爆发一抑制并维持12~24h;巴比妥、咪达唑仑或异丙酚应增量至脑电图出现爆发一抑制或脑电图显示发作控制达24h。但不同国家,治疗药物的选择顺序及维持脑电图爆发.抑制的时间不尽相同,需设计较为完善的临床研究进行对照、比较,以得出可靠的证据。尽管如此,在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过程中,无论应用哪一种药物,均需达到脑电图的靶点,即脑电图出现爆发一抑制或脑电图显示发作控制。
四脑电图在儿童癫痫持续状态中的应用新生儿癫痫持续状态关于新生儿癫痫持续状态的常规检查和治疗,持续脑电图监测是十分重要的。许多新生儿I临床表现轻微或无临床表现,若无脑电图检查,易漏诊。不伴临床症状的脑电活动常见于严重脑组织损伤,以及应用抗癫痫药物或肌肉阻滞药的新生儿。另一方面,新生儿并非所有反复的运动表现都是癫痫性的,一些异常运动,例如游泳、蹬足、颤抖、肌阵挛样抽动或刺激敏感性肌阵挛可能被误诊为癫痫发作,若不进行脑电图检查,常导致不恰当的过度治疗。新生儿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类型与年龄较大儿童不同,发作期表现为局灶性电活动,定位于范围相对较小的脑区,可能由于髓鞘形成不全或神经元移行所致。多灶性或弥漫性脑组织损伤患儿呈多灶性发作。α波、θ波和δ波最为常见。但单次发作内或不同发作类型之间,频率和波形可能不同。α波多为低电压,而θ波和δ波则显示较高电压,与成人不同,新生儿发作倾向于一个脑区,其波幅、频率或波形极少变化或根本无改变。
慢波睡眠期持续瘌样放电癫痫慢波睡眠期持续痫样放电癫痫(ESES)于年由Patry及其同事首先描述,为一组综合征。于儿童期发病,以癫痫发作、慢波睡眠期持续的普遍性棘-慢复合波和进行性认知障碍为特征。清醒状态为不频繁的局灶性或普遍性痫样放电。在非快速眼动期,持续的普遍性或双侧同步棘一慢复合波至少占慢波睡眠期的85%,通常为1.50~3.50Hz。慢波睡眠期持续瘌样放电癫痫及其导致的认知障碍,尽管无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表现,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仍将其列人癫痫持续状态的范畴。
Landau—Kleffner综合征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发生于儿童期,5-7岁为高峰发病年龄。患儿发病前发育正常。临床以获得性失语、癫痫发作及行为障碍为特征。言语障碍最初表现为听觉性失认且呈进行性加重。清醒状态脑电图正常,或单侧、双侧颞区出现棘一慢复合波。局灶性棘.慢复合波常见于前中颞区,亦可发生于颞顶枕区。Landau-Kleffner综合征患儿睡眠中也有持续性痫样放电,与慢波睡眠期持续痢样放电癫痫不同,通常占慢波睡眠期的85%以下,亦可发生于快速眼动期。脑电图改变通常出现在3~5岁,约15岁以后消失。
五脑电图与癫痫持续状态的预后48%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于癫痫持续状态后,脑电图表现为痫样放电,呈节律性棘波、尖波或棘一慢复合波,持续10s至数分钟。癫痫持续状态后痫样放电呈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表现的患者,病死率较高;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后30min发生延迟痼样放电的患者,若完全控制则无恶化的结局;癫痫持续状态后脑电图恢复正常者,预后良好,病死率为零。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延迟诊断与预后明显相关。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发病1~24h明确诊断者,病死率为39%;发病24h明确诊断者,病死率增至75%。
六小结脑电图检查是癫痫持续状态诊断、分类、治疗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方法。大多数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根据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脑电图可用于区分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与精神源性(假性)惊厥持续状态,以及筛查应用肌肉阻滞药的患者;在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运动表现终止后需检测仍持续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因此,脑电图检查对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及发生于儿童期的慢波睡眠期持续痫样放电癫痫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脑电图出现爆发-抑制是应用全身麻醉药物治疗的靶点。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病杂志9年8月第9卷第4期
脑电图异常对小儿癫痫的诊断意义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不仅对癫痫诊断的确认,而且对临床发作分型和患儿的转归分析均有重要价值。发作间期发现痫样放电是诊断癫痫最有力的依据,如果能记录到发作期异常放电,则诊断意义更大。
成年癫痫病人首次脑电图检查,29%~55%的人可发现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反复检查则阳性率可提高至90%左右,小儿癫痫脑电图阳性率更高。只有少部分癫痫患儿多次记录,仍不能发现异常放电。
如果癫痫小儿脑电图假阴性过多,应注意以下常见原因:
01描记时间过短
根据脑电图操作技术的最低要求,常规脑电图的一次描记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
02对睡眠描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数癫痫病人睡眠记录比清醒时更容易记录到异常电活动,有些痫样放电则仅在睡眠描记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描记睡眠状态脑电图(特别是自然睡眠或剥夺睡眠后,非药物诱导的睡眠状态),否则阳性率必然下降。
03对一些非棘、尖波样痫样放电缺乏认识
除棘波、尖波或棘慢综合波等典型表现外,癫痫患儿的脑电图异常,还可表现为其他改变,如暴发性波幅抑制、发作性低电压、单节律发放或慢波暴发等。正确认识这些非棘、尖波样异常放电,对进一步提高脑电图的诊断价值十分重要。
04药物的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诱导睡眠的药物,可能抑制异常电活动的出现,因而应尽可能避免药物诱导睡眠描记。
医院的高亮主任表示,抗癫痫药物虽有可能引起异常电活动在数量、波幅及波形等方面的改变,使某些癫痫的脑电图特征呈现不典型,影响发作间期脑电图的阳性率。但临床上不主张停药后作脑电图,因为突然停药有诱发癫痫发作,甚至癫痫持续状态的危险。
此外,脑电图仪及其描记参数设置不当、脑电图技术员对小儿脑电图特征认识不充分等因素,也是导致阳性率下降、漏诊增加的原因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