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聊斋第一季中风案

医案聊斋书接上回

中风案

师兄:清代有个转运使王叙揆,罢官回归故里,闲着发闷,爱找徐灵胎聊天。

师弟:是呀,如果无所事事,怕是要得“退休综合征”。

师兄:在古代,“致仕”才是退休,这“罢官”可不是退休,罢者,罢免也,是撤职、解职、免职、丢官。

师弟:那心情就更差了,更需要有人聊聊天排解郁闷。

师兄:聊天中他谈到自己手足经常发麻,喉间多痰。

师弟:人老病多,谈病论药应该是老年人长久不衰的话题。

师兄:徐灵胎对他说:“你的身体本来就胖,‘胖人多痰’,加之你又好饮酒爱吃肉,也易生痰,这手脚麻木或是痰流经络,阻滞经气所致。”劝他以后少饮酒、少吃肉,以防不测。

师弟:我看这像是中风先兆,应该是戒了酒、少吃肉才对。

师兄:大概徐灵胎也想这么说,可看他做官多年,吃肉饮酒已成习惯,怕是一时难以戒断,所以暂且让他少饮酒,采用渐进的方法。

师弟:还是徐灵胎考虑周全。

师兄:王某人虽然听从徐灵胎之劝,饮酒有所收敛,可疾病并不等人改恶向善,这天他忽然中风不起。

师弟:他这病机应该如《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上“中风”一节所言:“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而发为中风。”

师兄:他昏迷不醒,四肢不温,遗尿,口噤不开,两手握拳,颜面赤红,呼吸气粗,喉痰如锯。家人急报太夫人。

师弟:据症而言,这属于中风的闭证,应当通腑化痰。

师兄:王家太夫人派仆人兵分两路请大夫,一路去请邻近药店的坐堂医,一路去请徐灵胎。

师弟:这太夫人还是临危而不乱。

师兄:那坐堂医看了后说,神昏肢冷,应是厥证,得赶快大补元气,回阳醒神,于是开人参、附子、熟地黄等药,取来药后急煎待服。

师弟:我看这药煎不得更服不得。这王某的病明是中风,非是厥证,首先病就没有搞对;其次,证也没有辨对,人参、附子之类针对的是脱症,而脱症的特点是手撒口张,四肢松懈瘫软,鼻息低微。而这病人是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气粗鼻鼾,属于热闭之证。如果误服其药,闭上加闭,热上加热,岂不要命。

师兄:正在煎药之时,另一路仆人请的徐灵胎赶来。徐灵胎一诊病人的脉,滔滔满指,洪大有力。

师弟:这是洪脉嘛,李时珍《濒湖脉学》上说:“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更证明这是阳闭之证。

师兄:徐灵胎问灶上煎的什么药,王家太夫人将药方递给徐灵胎,徐灵胎接过一看,立即让其家人端锅撤煎,家人不解,徐灵胎点着药方说:“此病乃痰火充实上壅,闭阻清窍,故而昏倒。若服此参附大热之剂,助其邪热,火上浇油,其命危矣。”

师弟:看来中医煎药费点时间费点事也有好处,有个缓冲思考更误的机会。如果大夫误诊,护士遵嘱一针下去,方便倒是方便,快捷倒是快捷,怕是这药液想回抽也抽不出,悔之莫及,其命休矣。

师兄:徐灵胎开方如下:防己、麻黄、人参、黄芩、甘草、白芍药、杏仁、川芎、防风。

师弟:这方是小续命汤[1]去掉桂心、附子。由于这是热症,所以不用那两味热药。

师兄:不但去了热药,徐灵胎又加生大黄一钱,以通腑泄热。

师弟:用方就要这样针对具体病证灵活加减变化,切不可原方不变,机械照搬。

师兄:你看这方可行,有人认为不中。

师弟:谁说这方不行,是他自己不中。

师兄:这时王家附近的亲戚朋友闻讯也来探视,一看药方中有生大黄,既疑且骇,议论纷纷。

师弟:人之通病,闻补则喜,见攻则恶,于此可见。

师兄: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幸亏这太夫人平素就了解徐灵胎的学问,非常信任徐灵胎,这时她力排众议,主张立即去抓徐灵胎的方子。

师弟:这正如张介宾所言:“病家之要,虽在择医,然而择医非难也,而难于任医,任医非难也,而难于临事不惑,确有主持,而不致朱紫混淆者为更难也。”“不熟察于平时,不足以识其蕴蓄,不倾信于临事,不足以尽其所长。”

师兄:是的,有时医生治不好病,不是医道不行,而是病家不明。

师弟:遇到如此明白的病家,乃医生之幸,患者之幸。

师兄:所以服三剂药后,病人就能出声,服五剂后,病人能够说话,然后徐灵胎又以消痰养血之药调养,一月后“步履如初”。

师弟:这疗效也太好了,是不是有点虚夸不实呀?

师兄:原案记载如此,你可以怀疑。我想之所以有这样好的疗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个中医大夫,固然要知道某人得的是什么病,更要知道这得病的某人是什么人。体质不一样的人,虽然得同一种病,可症状表现常常随体质不一而不同。常说中医治病求本,这体质也是本之一。徐灵胎在他发病之前就与他多有接触,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如体态、体质、饮食习惯、生活事件等,把握了其疾病的易发性,倾向性,可以对以后的发病做一定程度的预测。

师弟:此人体质肥胖,而胖人多痰,加之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喜好饮酒,这均可能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这种痰湿体质一旦发生中风,成为热证闭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为痰湿易聚而生热,热极则生风,终致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发为中风阳闭之症。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这病人平时“手足麻木而痰多”,就是痰浊阻络,络脉不通之象,有中风先兆之意。加之罢官后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郁化火,也可能引发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

师兄:所以发病后徐灵胎可以迅速地做出正确诊断,恰当果断地治疗。那个坐堂医至少差这一点,所以难免误诊——幸亏未能误治。由此我想私人医生或家庭医生的出现及存在,是有一定道理的。

师弟:不过我之所以怀疑疗效,还有一个原因。

师兄:哦,说说。

师弟:中医对中风病机的传统认识,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宋以前,以“外感风邪”为主,认为中风病是正气内虚,外邪入中,故张仲景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相应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小续命汤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方。方中以麻黄桂枝合方祛除外风,用防风、防己、川芎祛风通络,人参、附子扶正温阳,黄芩清上焦之热。而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医家渐渐认为这病虽名为“中风”,其实与外感风邪不太相干或太不相干,主要是“内伤积损”而致,提出了“类风”,甚至“非风”的概念。所谓类风,是言其类似于风而未必是风,所谓非风,更是强调其不是风。治法亦为之改变——是为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这一转折更为正确地反映了中风病的病机,也与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更为接近。而小续命汤这样一个似乎“过时”的方子,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我表示点怀疑,不算过分吧?不是吹毛求疵吧?

师兄:你从对中风认识的两阶段论证小续命汤已经过时,我从对中医中风概念的分析回答你的问题。

师弟:近来数版中医内科教材“中风”一节中,均不启用、不运用、不使用、不选用、不应用、不遣用小续命汤,这就是过时的明证。

师兄:一个病症,如果能与“风”扯上关系,应当有以下二者之一,或二者兼备:一是发病特点,二是发病原因。

师弟:先言其一。

师兄:自然界风的特点是倏去忽来,动摇树木,甚至摧折枝叶,古人总结道,“风者善行而数变”,“风以动之”。中风的特点是突然震颤昏倒,口歪语蹇,肢体抽搐,病情反复,变化多端。其发病与症状具有类似于风的特点,“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所以称为“中风”。

师弟:这是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来命名病症。

师兄:开始古人根据疾病特点推测病因,既然这类病症具有风的特点,那么其原因就可能是风邪。

师弟:这种推理方法应当是中医的经典方法,以此推寒、推暑、推湿、推燥都挺好,可以引出正确的治疗方法,但对中风似乎不太适合。所以有“类风”、“非风”之说,强调其与风邪并不相干。

师兄:中风既然不能兼备二者,于是只剩下前者,即中风之风,只提示病情,并不表示病因。既然风邪不是致病因素,所以治疗上就不再强调祛除风邪,所以小续命汤及其类方就没有理由在中医内科教材“中风”一节中安身。

师弟:你这不是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在为我的论点提供论据。

师兄:但是,刚才我们所说“中风”的概念,是特指现代医学所定义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是由病理解剖而得来的概念,而中医对中风症的命名只是由症状类比,所以并不限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凡类似于风的病症均可包括于内,所以除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疾病之外,还有部分中枢瘫痪病、部分周围神经病变,甚至癔病等也属于中风,这些病以祛风法治疗未必没有疗效。而王某人当时究竟是什么病,是不是脑血管意外,一没有做CT,二没有照核磁,三没有检查脑脊液,并不能确诊嘛。小续命汤未必就不能治疗,未必没有疗效,疗效未必不会那么好。

师弟:如果中风的概念泛化了,不局限于脑血管疾病,也不能排除有这可能。

师兄:其实虽然古代中医中风学说自唐宋一变,立“类风”,倡“非风”,成为主流学术观点,但也没有绝对地排斥了外风。如元代的朱丹溪虽然主张“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但他大量的治中风方剂中仍常用荆芥、防风、羌活等祛散外风之药;清代的王清任《医林改错》虽然力倡中风为“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但在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时,却还刻意提到“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一钱”。

师弟:看来外风派仍然潜流暗动,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师兄:岂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有卷土重来之势。

师弟:哦,不至于吧?

师兄:咱聊这医案的主角徐灵胎,在《兰台轨范》中推崇“续命为中风之主方,因证加减,变化由人,而总不能舍此以立法”。

师弟:徐灵胎没看过CT、核磁,只靠表象不足为凭。

师兄:我看你是没有看过有关报道,学术敏感性降低。

师弟:我看的可是最新版的《中医内科学》呀。

师兄:作为书籍教材,主要反映的是学术的成熟性、稳定性,而如果要及时了解学术的新动向、新观点、新发展,就不能满足于教材,而要博览新近的学术报刊。

师弟:我作为一个在读学生,还是先学好教材吧,新动向就请您作一介绍。

师兄:现代医学通过研究观察,发现肺系的外感对中风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认为寒潮可以诱发高血压大鼠发生脑卒中。

师弟:那这“中风”就与中医中的“外风”挂上钩了,外风成了中风病一个确切的病理因素,不只是发病形态了,是真正意义上的“风”。

师兄:并且多项临床观察表明,小续命汤类方治疗脑血管病有效率较高。现代一些名医,如丁光迪、赵锡武等仍然在运用小续命方治疗中风,并且取得了好的疗效。

师弟:有没有实验方面的支持呢?

师兄:当然有。研究发现,续命汤对出血性大鼠模型有改善不同时相的局部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的作用,还能增加犬脑血流量,使缺血的脑组织供氧供血改善,这有利于局部新陈代谢。并能改善脑部血液供应,对缺血脑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与大活络丸相似,这都说明其用于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药理学基础。

师弟:看来我要对小续命汤治中风刮目相看了。

师兄:对这则医案呢?

师弟:不再怀疑,只能钦佩、佩服、信服、叹服、心悦诚服、心服口服。

运使王公叙揆自长芦罢官归里,每向余言手足麻木而痰多。余谓公体本丰腴,又善饮啖,痰流经脉,宜樽节为妙。一日忽昏厥遗尿,口噤手拳,痰声如锯,皆属危证。医者进参附熟地等药,煎成未服。余诊其脉洪大有力,面赤气粗,此乃痰火充实,诸窍皆闭,服参附立毙矣。以小续命汤去桂附,加生军一钱为末,假称他药纳之,恐旁人之疑骇也。戚党莫不讳然,太夫人素信余,力主服余药,三剂而有声,五剂而能言,然后以消痰养血之药调之,一月后步履如初。

----------------------------------------------------------------------------------------

快意读医案系列书目

《洄溪医案·诊余集·寓意草》18.00

《赵守真·祝味菊·范中林三家医案》18.00

《王孟英医案绎注》18.00

《谢映庐心得集医案》18.00

《朱丹溪医案选编》待出

《陆氏三世医验》18.00元

《医案聊斋》.00元

《医案聊斋续集》.00元

《针灸医案选读》14.00元

《易水四大家医案类编》15.00元

《温病四大家医案类编》待出

《圣方治验录》16.00元

《吴门治验录》22.00元

《王九峰医案》待出

《问斋医案》22.00元

《旧德堂医案·证治汇补》38.00元

《程杏轩医案·医述》待出

《遯园医案》12.00元

《丛桂草堂医草》28.00元

如需购书请登录

学苑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bb/56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