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耳科学杂志年第5期第6

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第5期精彩内容

临床研究

1.突聋患者内耳MRI钆造影与cVEMP的相关性研究(肖恒姚广南张榕蔡德伦叶胜难陈曦)

通过对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内耳钆造影MRI检查、cVEMP检查以探讨突聋患者的可能发病机制及在突聋患者中膜迷路积水与cVEMP异常的相关性。内耳钆造影MRI提示突发性耳聋目前仍是病因不明的疾病,膜迷路积水是低频型突发性聋的一种可能发病机制,而平坦型、全聋型突聋的膜迷路积水可能为内耳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病理结果;cVEMP可能在不同频率的突聋类型检出率无明显独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可以提示突发性聋患者存在膜迷路积水情况。

2.高分辨螺旋CT面神经管重建成像在贝尔面瘫和亨特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赵琨李健东付志强赵亮于春刚庞宇)

探讨高分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在亨特综合征、贝尔面瘫中显示面神经管的价值,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面神经管高分辨螺旋CT图像的多平面和曲面重建为两种周围性面瘫疾病发展的研究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血脂对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刘阳云曹杭张彩霞江文陈琼张纪帅杨会)

研究血脂对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以便为临床上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晨起空腹的63例高频和全频下降型突聋患者静脉血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β(Apo-β)、载脂蛋白a(Apo-A)的水平,分析血脂各指标与听力恢复的关系。

4.高频陡降型听损患者助听前后ANL的研究(林莹陈韩超张国军)

探讨可接受噪声级(acceptablenoiselevel,ANL)测试是否适用于评估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人群的助听器选配效果。方法选取佩戴助听器半年以上的20位高频陡降型的听障患者,对其进行裸耳和助听后的ANL测试、助听情况下的Speechmap测试,通过测试裸耳的可接受噪声级(ANL值)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高频陡降型听力损失患者选配助听器的效果,并对此类患者是否选配助听器进行指导。

5.3D打印模型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之耳廓再造术(周小柳朱鹏叶海雯陈穗俊)

探讨自体肋软骨结合3D打印耳廓模型进行全耳廓再造术的精细化优势,以及量化的评价方法。对40例小耳畸形患者采用自体肋软骨结合3D打印行全耳廓再造,对再造耳廓的外观效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评价;并对满意度进行调查。应用自体肋软骨结合3D打印行全耳廓再造,较精细,个性化强,是耳廓较理想的再造方法,该量化的评价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6.少年儿童突发性聋的治疗及预后分析(钱怡钟时勋胡国华康厚墉洪苏玲左汶奇王玲胥正艳雷艳)

探讨少年儿童突发性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78例(81耳)儿童突发性聋的病例资料。低频型、伴发耳鸣的少年儿童突发性聋患者预后好,中高频型、无耳鸣的患儿预后较差。耳后注射及鼓室注射激素对首次治疗无效的患儿仍然有效。

7.鼻罩雾化不含卤素糖皮质激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李智刘邦权田晓斌张娜齐维新朱岩吴楠付志强王猛)

观察经鼻雾化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以年5月-年5月例被门诊确诊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92耳)采用普米克令舒鼻罩雾化给药,2mg/次,2次/天,雾化时患者可间断做吞咽动作;对照组63例(79耳)采用曲安奈德鼻喷剂喷鼻,2喷(μg)/次,2次/天。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其中患有鼻腔感染者均给以口服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经鼻罩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8.突发性聋免疫损伤证据:MMP-9表达下调及意义(卢韬康厚墉胡国华钱怡邹祺缘庞颖曾继红)

已有研究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参与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损伤过程。本研究拟检测突发性聋患者血清MMP-9表达水平,探究突发性聋是否也存在类似损伤机制。采用ELISA方法检测自年11月至年1月在重庆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的43例突发性聋患者以及同期23例健康对照组志愿者血清中MMP-9的含量。MMP-9在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低表达,可能与其参与了内耳免疫损伤而大量消耗有关。推测MMP-9可能通过介导免疫损伤的方式参与了该病的发生发展。

基础研究

1.AIFM1基因突变对Harlequin小鼠年龄相关耳蜗听觉功能的影响(熊彬彬胡博华赵晓明刘钊赵立东孙伟)

研究AIFM1基因突变对Harlequin小鼠年龄相关耳蜗听觉功能的影响。用圆窗记录耳蜗电图来评价2月龄和6月龄野生型(WT)和AIFM1基因突变型(KO)Harlequin小鼠的耳蜗外周听觉功能,通过Phalloidin荧光标记耳蜗基底膜外毛细胞的表皮板来评估毛细胞的损失程度。AIFM1基因突变导致Harlequin小鼠耳蜗基底膜底回末端外毛细胞受损,从而导致耳蜗外周听觉功能高频段受损。

2.高功率微波辐射后豚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的变化(王晓东刘晨彭瑞云姚斌伟周红梅杨仕明于宁)

本研究运用同一波段、不同功率的微波对豚鼠照射,观察豚鼠微波辐射前后听力的变化。选取听力正常的SPF级雄性Hartley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0mW/cm2组mW/cm2组,于辐射前、辐射后即刻、3天、7天、14天测定听性脑干反应阈值。本实验条件下的结果表明,高功率微波辐射可导致豚鼠ABR阈值升高,但损伤作用与辐射的功率有关。

3.EGB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大鼠内耳形态及功能影响的研究(董颖婕吴玮王刚韩浩伦张弛刘旭屈昌北刘钢)

探究银杏叶提取物(Ginkgobilobaextract,EGB)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大鼠内耳ABR阈值、毛细胞核染色、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superoxidedismutase,Mn-SOD)活性的影响。EGB能明显改善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听功能下降、减少毛细胞消失及氧化应激反应,对脉冲所致噪声性聋的预后意义显著。

4.CTB增强PsaA疫苗对肺炎链球菌急性中耳炎的保护作用(戴文佳梁琼刘向李雯徐江红)

研究以霍乱毒素B(CTB)作为PsaA蛋白疫苗黏膜佐剂经鼻腔黏膜途径免疫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以及对肺炎链球菌急性中耳炎的保护作用。CTB是肺炎链球菌蛋白疫苗PsaA有效的黏膜免疫佐剂,黏膜免疫也是PsaA有效的免疫途径,该免疫策略研究为新一代肺炎链球菌疫苗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综述

1.内耳手术听力保护及激光技术应用(伊海金杨仕明)

传统内耳手术包括各种镫骨足板开窗手术、半规管手术、耳蜗植入等,伴随医学发展,内耳手术进一步发展,包括手术范围扩大、手术方式改良等,其中听觉功能保护是内耳手术发展的关键。传统的耳科手术电钻产生的声损伤和热损伤会影响内耳,可能造成不可逆的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激光技术具有极低的热、声损伤等优势,可以减少内耳损伤,而且在激光骨及软组织消融过程中还可释放一系列保护性因子,透过膜迷路对耳蜗毛细胞产生保护作用,进一步保护听力,是未来内耳手术重要的发展方向。

2.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陈彪魏兴梅石颖李永新)

面神经是耳科手术需重点保护的结构之一,而面神经发育畸形会显著增加面神经损伤的风险。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implantation,CI)是治疗重度感音神经聋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面神经畸形(Facialnerveaberration,FNA)常影响其手术径路的选择,增加手术风险。本文就面神经发育、FNA的分类、以及FNA患者行CI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予以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3.MicroRNA调控神经突触囊泡循环的研究进展(唐小林袁伟)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大约含有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通过对mRNA转录及稳定性的负向调控对基因表达具有重要作用。miRNAs在脑组织中大量表达,对神经元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均发挥重要作用。神经信号传递始于神经递质从突触囊泡的释放。突触囊泡需要经历释放-回收的动态过程以维持突触前终末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此过程称之为囊泡循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miRNA在神经突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miRNA对神经突触囊泡循环的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4.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进展(张天琪马大勇刘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发展、病因、诊断标准、治疗手段等认识越来越多。对此本文将逐一综述。

5.梅尼埃病的基因学研究新进展(徐舒舒袁进赵洪春王延飞)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改变。由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目前梅尼埃病的基因学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家族聚集性和地域、种族的差异性使许多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梅尼埃病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技术的进步,多个候选基因证实与梅尼埃病相关,本文研究了大量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梅尼埃病的基因学研究新进展进行总结,对梅尼埃病的免疫相关基因,离子和水通道基因,家族性基因及其他候选基因予以综述。

6.外耳道胆脂瘤诊疗进展(何观文)

外耳道胆脂瘤(externalauditorycanalcholesteatoma,EACC)是一种少见的耳鼻喉科疾病,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征性,早期病变容易误诊、漏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分型和分期,治疗原则为保守或手术清理胆脂瘤组织,术式选择多样。本文对EACC的病因、发病机制、分型分期和诊断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期给临床提供一点帮助。

病例报告

1.巨大乳突部外生性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李克鹏金红军刘柱金书丞)

乳突骨瘤在国内外文献中少有报道,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骨瘤长大后可表现为患区肿痛。CT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对骨瘤是否侵及面神经等周围重要结构意义重大。当骨瘤较大引起症状或者影响患者外观时,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疑难病例讨论

1.左耳根治术后剧烈耳痛、头痛20余天(申卫东刘军侯昭晖韩维举戴朴韩东一杨仕明)

恶性外耳道炎的复发率可以高达9-27%,通常与治疗疗程不足有关。随着敏感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目前该病的死亡率已经很低,但对出现后组脑神经损害、颅内并发症以及免疫抑制的病人,死亡率仍然较高,应该引起重视。

《中华耳科学杂志》年第6期精彩内容(I)——眩晕专辑

眩晕专辑

最近十年是眩晕领域快速发展的阶段,显著特征是检查手段不断进步,建立在症状明确分类的前庭疾病分类在前庭医学领域逐渐深入人心。认识的进步,也在改变眩晕的疾病谱和诊断模式。本专辑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眩晕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作者诊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供广大医学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1.功能性眩晕-眩晕诊治的新高度(吴子明张素珍)

近30年来,行为方式对空间定位和平衡的认识已有很多进步,功能性和心因性疾病引起前庭症状也越来越普遍,也比结构性(器质性)前庭疾病更常见。目前正在完善中的国际前庭疾病分类瞄准这一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发布的ICD-11中,正式命名、定义功能性眩晕这一常见的慢性眩晕类型。功能性眩晕不同于心因性眩晕,但心因性眩晕如果不干预,会影响功能性眩晕的治疗效果。现今,眩晕的诊断模式也将打破二元论的桎梏,呈现结构、功能与心因三方面的格局。今后,动态姿势评价、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手段将进一步推进该领域的认识和发展。功能性眩晕的治疗包括患者教育、前庭康复以及认知行为治疗。功能性眩晕诊治的多学科合作是这一疾病临床诊治的方向。而患者首诊的耳科或神经耳科专家将扮演核心角色。

2.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于新军王武庆)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症之一,指发生于静态客体或自身运动错觉的症候,主要临床表现为视线中物体旋转,步态不稳或摇摆不定等感觉,多见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由于其症状的非特异性及主诉的主观性,长期以来,眩晕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一直是神经内科医生的难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尚且缺乏,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均可累及前庭系统,引发前庭周围性眩晕,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左右翻身时眩晕;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主要指人自己的运动或者参照物的运动造成的眩晕,由于这两种眩晕的临床表现相似,且临床上对这两种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询问病史,加之患者主诉本身存在主观性,导致两者的诊断与治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找出更精准的鉴别与诊断的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3.梅尼埃病相关问题再探讨(蒋子栋)

必须意识到虽然新颁布的国内、外梅尼埃病诊治指南指导着临床工作,一些细节的忽视和知识的缺失影响着疾病的诊治。在梅尼埃病的诊疗过程中,如果缺失听力学检查,缺失对听力学检查结果的正确解读;如果不能甄别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的梅尼埃病与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耳聋;如果不能区分梅尼埃病与梅尼埃综合症的含义;如果不能认清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本质,都或可能导致误诊误治。指南是机械的,刻板的;临床是生动的,多变的,只有遵循规范化的诊疗路径(阶梯治疗),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对国内、外指南中的关键要素进行解读,梅尼埃病患者才能获得科学的、精准的治疗。

4.视频头脉冲测试的原理与应用(杜一任丽丽刘兴健张素珍杨仕明吴子明)

视频头脉冲检查(videoheadimpulsetest,vHIT)是临床常用的评价眩晕及失衡患者前庭眼反射的重要检查,对于诊断三对半规管功能受损情况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对vHIT的检查机理,病理表现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分析和综述,并探讨了vHIT对于临床上梅尼埃病、前庭神经元炎、前庭性偏头痛和青少年良性阵发性眩晕等疾病的临床辅助检查作用。

5.咀嚼运动诱发眩晕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郭建军李文张素珍吴子明)

本文初步探讨咀嚼诱发眩晕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观察三例病人咀嚼运动时眩晕发作时间及眼震特点,同时行前庭功能、听力学检查。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平均为47.7岁,主要特征为患者在咀嚼时发作眩晕,持续数秒到数十秒,出现左向水平眼震及右向水平加逆时针旋转性眼震;一例患者听力学检查示双侧高频听力下降(4、8KHZ)。两例PT正常。三例均未见自发眼震,其中两例有摇头后水平眼震。视跟踪正常。双温试验存在固视抑制,UW值在正常范围。两例患者VEMP检查显单侧oVEPM低下或不能引出,cVEMP正常。三例患者MRI:双侧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多发脑缺血灶。这三例患者均为前庭外周性眩晕,这三例病人临床特点类似前庭阵发症,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效果好。

6.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误治的原因分析(贾月芝汪承恺曾祥丽)

眩晕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患者经常就诊于普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等科室。眩晕的主诉可能含有多种独立的疾病,医院缺少眩晕门诊和会诊中心,患者辗转于多个临床科室,各学科的独立性导致综合知识在疾病之间的联系脱节,在诊治过程只针对本专业相关疾病,眩晕很难得到良好诊治。据统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在耳鼻咽喉科占眩晕疾病的首位。近10年来,BPPV已被更多的国内医生所认识并开展相关研究,但临床上仍存在对此病认识不足和诊断泛化的问题。尽管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hhc/5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