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控糖不稳糖,小心提前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多年来慢性疼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白领女性们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m/19618.html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早期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随着病程时间不断增长,患者还可以出现多种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在多种严重并发症中,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需要对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血糖控制除了包括控制血糖的总体水平,还包括对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与稳定的高血糖水平相比,大幅度的血糖波动带来的危害更大。有基础研究证实,显著的血糖波动能够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血糖大幅波动还容易导致频发低血糖,尤其在合并感染、发热、进食不足等情况下更容易被诱发。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如果血糖下降严重而且历时较长,严重时会出现累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尤其是广泛的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白质纤维,导致患者出现认知障碍,抽搐或昏迷等不良反应,持续6小时以上的严重低血糖还可以引起永久性脑损伤。近期入住我院的患者林阿姨,就是因为严重低血糖导致低血糖昏迷性脑病,在我科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一、典型病例

林阿姨今年63岁,去年住院时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之后就开始接受药物治疗。据家属回忆,平时林阿姨吃的药物都是由老伴帮忙调整剂量,上周晚上林阿姨吃完晚餐后就去休息了,次日早晨家人以为她未睡好就未唤醒她起床,等到中午家人察觉到林阿姨至今还未醒来,感觉有些反常,才发现她已经昏迷并且无法唤醒,随后家属紧急将林阿姨送至当地卫生院,急诊检查血糖水平为1.6mmol/L,当时颅脑CT提示右侧基底节内囊区、左侧半卵圆中心前部区少许陈旧腔隙性脑梗死。

家属当天即将林医院,但在住院期间,林阿姨病情加重,出现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在镇静情况下完善颅脑MRI,结果提示双侧颞枕顶叶皮层及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大片异常信号改变,结合病史考虑低血糖性脑病可能。医院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欠佳的情况下,为求进一步治医院神经内一科继续治疗。

二、治疗过程

抵达我院后,主管医生匡祖颖医生分析:患者老年女性,急性病程,因意识障碍入院;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素口服降糖药物,用药剂量与血糖控制水平不详,医院急诊检查血糖水平为1.6mmol/L。入院查体醒状昏迷,查体不配合,四肢肌张力减低,肌力不能配合,四肢腱反射减退,双侧病理征(-);结合外院诊疗资料,考虑诊断为低血糖昏迷性脑病可能性大。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2.3×10^9/L↑;淋巴细胞比值:16.0%↓;中性粒细胞比值:75.1%↑;

图我院血常规检查

尿常规:葡萄糖:4+↑;酮体:1+↑;蛋白:1+↑;隐血:2+↑;

图我院尿常规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7.5%↑;

图我院糖化血红蛋白检查

我院MR弥散成像(DWI)提示:双侧额颞岛顶枕叶、双侧基底节-左侧放射冠区多发弥散受限病灶;右侧基底节区陈旧性出血灶;

图我院DWI检查影像

我院MR灌注成像(ASL)提示:双侧小脑半球、双侧额叶、左侧颞顶枕叶局部灌注减低;右侧颞岛枕叶局部灌注增高。

图我院ASL检查影像

结合病史与影像学资料,明确诊断为低血糖昏迷性脑病。

明确病因后,治疗上予促醒、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激素、护胃、控制肺部感染、控制血糖血压、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同时辅以高压氧,针灸,运动训练等康复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林阿姨渐恢复清醒,四肢活动增多,部分神经系统症状已有所好转,医院继续康复治疗。

神经内一科王展航主任表示:低血糖昏迷及低血糖反应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老年人更为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老年糖尿病患者多数合并有脑血管硬化等基础疾病,而低血糖可导致交感神经反射性兴奋,进而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部分脑血管丧失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加上脑细胞所需能量来源于血糖,低血糖时脑细胞所需能量供给发生障碍,加重了疾病进展,患者除了可以出现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还可以出现肢体偏瘫及阳性病理征,症状与急性脑卒中相似。

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应该科学设定控糖目标,避免血糖大幅波动。在降糖药物的服用上,应在临床医生指导下遵循服用剂量和服用时间,避免过量使用,注射胰岛素应做到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注射时间以饭前l5~30min为宜。在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上,不能不控制饮食,也不能过于控制饮食,体力活动则应适量,避免因血糖不足引起低血糖脑病发作。

专家介绍

王展航

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内科主任兼神经内一科主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认知障碍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医养融合分会副主任委员,抗衰老及脑变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康复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认知睡眠障碍防治与脑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神经内科管理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医药成果转化应用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广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华南名医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医学专家会员。曾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科学会委员。

专业: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及免疫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诊治主持省级课题1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1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多2项,国内外已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主编《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参与编写《神经遗传病学》第二版。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08:00-12:00,下午14:00-17:30

24小时咨询

医生办公室-转

护士站-转

匡祖颖

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

广东省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第一节委员、广东省卒中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会员。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擅长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脱髓鞘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的诊治,在脑血管病的影像学评估,急性脑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广东省卫计委课题一项,撰写论文多篇。

相关阅读

?打嗝停不下来只是胃不舒服?警惕小症状提示的健康风险

?八旬老者缘何无故舞蹈?原来是脑里出现梗塞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应该做什么检查?

?别把啤酒不当酒,每天喝半瓶,也可以发展出这个疾病

?一次相随,十年相守,不负患者信任之托

?食用生羊奶有益健康?有小孩因为这事反复发热、抽搐一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hhc/51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