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学检验科开展D二

医院医学检验科

开展D-二聚体项目的通知

各临床科室:

因临床对D-二聚体项目平诊、急诊工作的实际需求,医院委员会研究决定:从即日起D-二聚体项目在检验科日常开展,该项目分类在凝血系列内,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医务科

年8月21日

温馨提示

:血浆D-二聚体

:凝血系列

:光学法(免疫比浊法)

:xjdejt

:61元

:门诊每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0:00采血,住院除周六以外每日上午8:00-10:00送检。急诊不限时间。

:县医院门诊楼二层医学检验科

:空腹

:静脉血液2ml(蓝帽管/血凝管)

:检测当日下午15:00之后

①空腹采血,及时送检;样本需在2小时内测定,2℃---8℃可保存8小时。②采血时止血带不应扎得过紧,时间最好不超过1min。③严重溶血、脂血、乳糜均影响结果,不能用于检测。④采血时不能挤压过甚,以免组织液混入影响结果。⑤最好固定检查时间,医院同一检查系统检查,以防止因检查方法等原因影响结果的可比性。

:见下

一、D-二聚体的简绍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增高提示与体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栓性疾病相关。同时也说明了纤溶活性的增强;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大家知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形成过程: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单体而形成的产物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其中包括D-二聚体和其它的片断;D-二聚体的增高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是继发性纤溶的有效指标。FDP是全部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总和,D-二聚体是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FDP的一部分。两者均是纤溶亢进的标志。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从而D—二聚体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

二、D-二聚体检测具有哪些临床意义?

①深静脉血栓(DVT)的筛查

深静脉栓塞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静脉疾病,临床医生无法仅仅根据其临床症状作出诊断。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排除DVT的可能性。造影证实DVT者D-二聚体%阳性。

②肺栓塞病人(PE)

PE是一种较常见的潜在致命的疾病,尤其多见于血液病、心脏病和外科手术病人。PE临床表现差异极大且缺乏特异性(从无任何表现到猝死)、常规检查无法获得直接证据,加上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常造成漏诊或误诊。及时治疗依赖早期诊断。对于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血,昏厥的患者,尤其是近期有外伤,手术及长途旅行史;既往患有深静脉血栓,应考虑是否存在PE。D-二聚体测定是PE必备的筛查方法;ng/ml可除外PE。

③妇科病人、孕妇胎停宫内及先兆子痫

众所周知,女性妊娠期在检查凝血功能时,往往会出现PT、APTT缩短,FIB增加,D-二聚体略高的现象。这是孕妇的一种自我保护,这一生理的变化,为日后生产快速有效止血提供了物质基础。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升高即表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孕妇比普通人稍高一些,尤其到了孕晚期,一般问题不大。但是若高出正常几十倍、上百倍,对产科意外的诊断有着显著的临床价值,其升高往往表明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子宫、胎盘等微循环障碍,胎盘的功能低下,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可使胎儿缺血缺氧,导致胎儿停止发育。胎停宫内,缺血的胎盘、坏死的绒毛、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都会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导致血管内凝血,微血栓形成。与此同时,继发性纤溶活动开始,以清除子宫微血管血栓,加速子宫内膜的修复,致使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看来D-二聚体显著增高,不是胎停的缘由,而是胎停的后果。Trafatter报告例先兆子痫妇女中79例D-二聚体增高,而88例正常孕妇全正常。该指标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随着妊娠期的发展,孕妇的D-二聚体值随之逐渐升高,可高至基础值的3-4倍。若D-二聚结果阴性,仍有排除VTE的价值。但是:若妊娠期发生深静脉血栓会干扰D-二聚排除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

④血管内弥漫性凝血(DIC)

血管内弥漫性凝血是休克、系统感染、外伤、先兆子痫、恶性疾病和烧伤等疾病的并发症;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此过程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激活途径激活了纤溶系统。微血栓中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降解而产生大量高于正常百倍的D-二聚体。与其他诊断DIC的指标相比较,D-二聚体是唯一直接反映凝血酶和纤溶酶生成的理想指标;诊断DIC的特异性也早于其他指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而且随病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另外,D-二聚体与FDP同时测定,可大大提高其诊断效率。

⑤血溶血栓治疗的监测

D-二聚体是溶栓药物治疗监控和疗效观察的指标。应用溶栓药物后D-二聚体明显升高。若达到疗效,该指标在升高后很快下降;如果二聚体升高后持续维持在一定程度高水平则提示溶栓药物剂量不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唯有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定量检测D-二聚体可以反映药物溶栓的效果。D-二聚体增高对指导溶栓治疗很有意义。国内外学者均有报道,D-二聚体可作为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疗的特异性监测指标。在溶栓治疗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一般有以下特点:①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在短期内明显上升,而后逐渐下降,提示治疗有效;②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持续升高或下降缓慢,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③溶栓治疗应持续到D-二聚体含量下降至正常范围。恢复正常的D-二聚体是停止溶栓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疾病的溶栓治疗,D-二聚体峰值变化的时间有所不同。在急性心梗、脑梗溶栓后1~6hD-二聚体达到峰值,24h降至溶栓治疗前水平;而在DVT溶栓治疗时,D-二聚体峰值常出现在24h或以后。对于慢性期DVT患者,溶栓前D-二聚体含量高于正常,而溶栓后D-二聚体含量不升高,或迅速下降至正常范围,说明此时仅有少量新鲜血栓形成,大部分为机化的陈旧血栓,溶栓常不能收到满意效果。另外,溶栓治疗结束后,应定期观察一段时间的D-二聚体的变化以防血栓复发。

⑥口服抗凝治疗的管理

个性化抗凝治疗和提高口服抗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是临床医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zs/5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