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血栓与止血检查的基本方法
一、A1
1、D-二聚体增高不见于( )。
A、肺梗死
B、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C、DIC
D、原发性纤溶亢进症
E、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为阳性或增高,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时,血浆D-二聚体含量也增高。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2、测定受检血浆中有否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存在,常用的试验是( )。
A、蕲蛇酶时间测定
B、蝰蛇毒试验
C、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D、凝血酶原纠正试验
E、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C
凝血酶时间(TT)及甲苯胺蓝纠正试验的临床意义:受检TT值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为延长,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血中FDP增高(DIC),血中有肝素和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中、SLE和肝脏疾病等)。
3、.能诊断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是( )。
A、血涂片上体积巨大(如小淋巴细胞)的血小板>50%
B、体内、外血小板黏附试验减低
C、血小板聚集试验正常,但对Ristoeetin无反应
D、单克隆抗体(AN5Ⅰ,SW2)证实缺乏GPⅠb
E、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及AA,TXA2的聚集试验正常
D
目前多采用荧光素标记的抗血小板GP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作为探针,流式细胞术准确测定血小板GP。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SS)患者血小板质膜缺乏GPⅠb。
4、下列哪一项不是二期止血缺陷的出血特点( )。
A、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深部组织(肌肉群、关节腔及内脏)出血难止为主,而皮肤、黏膜出血为次
B、创伤或手术后,创口即刻发生渗血难止,持续时间一般不长
C、出血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可能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
D、可分遗传性和获得性
E、一般止血药物效果欠佳,但输血、血浆或特殊血浆制品有显著疗效
B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因子和抗凝因子缺陷所致的出血病。临床上以关节、肌肉出血为特点。创伤或手术后,创口即刻发生渗血难止,持续时间一般很长。
5、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不见于哪种疾病( )。
A、瓣膜移植术
B、心肌梗死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D、口服阿司匹林
E、糖尿病
D
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和(或)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心绞痛、糖尿病、脑血管病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肺梗死、口服避孕药、晚期妊娠、高脂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人工心脏和瓣膜移植术等。
6、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浓度及血小板第4因子的浓度变化,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二者均增高,表明血小板被激活
B、二者均增高,表明血小板未被激活
C、二者均正常,表明血小板被激活
D、二者均减低,表明血小板被激活
E、以上都不是
A
β-TG和PF4是血小板的特异蛋白质,它们的血浆浓度升高或血小板内含量的减低,表明血小板被激活和释放反应的增强。
7、血液凝固的发生是由于( )。
A、纤维蛋白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叠连
E、因子Ⅷ的激活
C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人脑、兔脑、胎盘及肺组织等制品的浸出液)和钙离子,使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液凝固。
8、出血时间测定延长可见于( )。
A、Ⅷ,Ⅸ,Ⅺ因子缺乏
B、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减少
C、止血初期缺陷
D、Ⅶ因子活化
E、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C
出血时间延长表示止血初期缺陷,可见于:血管结构或功能异常;血小板量及功能异常;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
9、下列有关纤维蛋白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
B、双缩脲法的参考值为2~4g/L
C、也称为Ⅰ因子
D、也称为Ⅱ因子
E、多发性骨髓瘤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
D
纤维蛋白原也称为Ⅰ因子。测定值的参考范围为2~4g/L(双缩脲法)。血浆纤维蛋白原(Fg)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应急状态等。降低见于先天性低或无FIB血症、遗传性FIB异常、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10、下列哪项组合是错误的( )。
A、血管壁异常,束臂试验阳性
B、DIC早期,3P试验阳性
C、甲型血友病,APTT延长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块收缩良好
E、血小板第3因子缺乏症,PF3释放减少
D
血块收缩降低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无力症、红细胞增多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11、疑为血友病患者,首选常用的筛选试验是( )。
A、复钙时间
B、凝血时间
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D、活化凝血时间
E、因子活化及抗原测定
C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故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12、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不包括( )。
A、凝血酶原时间
B、凝血时间
C、血浆复钙时间
D、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
E、凝血酶原消耗试验
A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时间即凝血酶原时间。该试验是反映外源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
13、β-TG主要由肾脏排泄,故可评价( )。
A、糖尿病预后
B、尿毒症预后
C、白血病预后
D、急性肾炎预后
E、SLE的预后
B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当β-TG增高时,反映血小板被激活及其释放反应亢进,见于血栓前状态和(或)血栓性疾病,如尿毒症。
14、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不能反映下列哪一个凝血因子的活性( )。
A、Ⅶ
B、Ⅱ
C、Ⅻ
D、Ⅴ
E、Ⅹ
C
PT延长见于遗传性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减低,但均很少见。由于VitK吸收或合成障碍,导致肝脏合成异常的凝学酶原、FⅦ、FⅨ、FX等分子,PT延长。但PT不能反映Ⅻ的活性。
15、在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需要钙离子和( )。
A、因子Ⅻ
B、因子Ⅻa
C、因子ⅩⅢ
D、因子ⅩⅢa
E、因子Ⅹ
D
在钙离子作用下,因子XⅢa能使溶解于尿素溶液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聚合物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16、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是( )。
A、2~4g/L
B、2~5g/L
C、2~3g/L
D、3~4g/L
E、1~3g/L
A
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参考范围是2~4g/L。
17、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
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管性血友病
D、心肌梗死
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D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反映血小板黏附功能增强,见于高凝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
18、出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列疾病,但哪项除外( )。
A、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血小板无力症
C、血友病
D、血管性假血友病
E、抗凝物质过多
C
出血时间延长表示初期止血缺陷,可见于:血管结构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量和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血管性假血友病;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但一般凝血因子缺乏,BT并不延长。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因子Ⅷ、Ⅸ基因缺陷、突变、缺失、插入等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19、患者APTT延长,PT正常。延长的APTT可被硫酸钡吸附血浆纠正,而不能被正常血清纠正,该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
A、因子Ⅱ
B、因子Ⅴ
C、因子Ⅷ
D、因子Ⅸ
E、因子Ⅹ
C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故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此时可进下步做纠正试验,即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试剂参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的纠正试验),再做APTT,如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
20、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下述疾病,但哪项除外( )。
A、纤溶亢进
B、抗凝物质过多
C、血友病
D、血栓性疾病
E、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D
凝血时间延长可见于缺乏凝血因子Ⅷ、Ⅸ、Ⅺ的各型血友病;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Ⅴ、Ⅹ严重降低;血中抗凝物质增多,如肝素、双香豆素;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
21、出血时间缩短常见于( )。
A、血小板减少症
B、血小板贮存池病
C、血小板乏力症
D、血栓性疾病
E、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D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22、关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下列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
A、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数减低
B、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减退
C、血小板第三因子有效性减低
D、血块收缩正常
E、β-TG和TXA2增高
D
因血小板功能减退,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时,血块收缩不良。
23、下列哪种疾患不会出现血浆纤维蛋白原(Fg)增高( )。
A、急性心肌梗死
B、原发性纤溶亢进
C、多发性骨髓瘤
D、糖尿病
E、急性感染
B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结缔组织病、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高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和应急状态等。降低见于先天性低或无FIB血症、遗传性FIB异常、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
24、血凝块的回缩是由于( )。
A、纤维蛋白收缩
B、红细胞叠连
C、白细胞变形
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E、红细胞破裂
D
血小板收缩蛋白有收缩的功能,它能使血浆凝成血块。
25、下述疾病中,不可见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是( )。
A、严重肝病
B、维生素K缺乏症
C、纤维蛋白原缺乏
D、阻塞性黄疸
E、血友病
E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意义:①PT延长见于遗传性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Ⅱ、V、Ⅶ、X和纤维蛋白原减低,但均很少见。②肝脏疾病:由于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因而肝脏疾病时,PT延长。③维生素K缺乏症:胆石症、胆道肿瘤、慢性肠炎、偏食、2~7月龄的新生儿以及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等,由于维生素K吸收或合成障碍,导致肝脏合成异常的凝学酶原、FⅦ、FⅨ、FX等分子,PT延长。④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DIC和原发性纤溶时,由于FDP生成增加,FDP有较强的抗凝能力,故使PT延长。⑤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控,一般认为以维持PT值在参考值的2倍左右(1.3~2.5倍)即25~30s,或PTR为1.3~1.5(最大不超过2),INR为2.0~3.0为宜。⑥PT缩短见于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6、下列哪项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
A、TFPI
B、FDP
C、TF
D、vWF
E、D-二聚体
E
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在继发性纤溶症为阳性或增高,而原发性纤溶症为阴性或不升高,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27、血浆复钙时间延长,加正常新鲜血浆和正吸血浆均能纠正,而正常血清不能纠正,可能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
A、因子Ⅷ
B、因子Ⅸ
C、因子Ⅹ
D、因子Ⅺ
E、因子Ⅻ
A
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试剂参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的纠正试验),再作APTT,如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
28、关于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SI越低表示试剂越敏感
B、ISI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C、ISI用于INR的计算
D、ISI通常由各实验室自测
E、ISI通常由试剂厂商提供
D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国际敏感指数(ISI)的测定方法是用多份凝血因子水平不同的血浆,用参比品测得它们的PT的对数(10gPT),再用待标定的组织凝血活酶测得它们的logPT,以前者为纵坐标,后者为横坐标作图,经回归求得直线斜率。则待标定的组织凝血活酶的ISI=已知ISI×斜率。ISI值越低,试剂对有关凝血因子降低的敏感度越高。再求报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PTRISI。
二、B
1、
A.血小板抗抗体(PAIgG)明显增高B.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C.3P试验(+)D.血小板聚集功能增高E.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时间延长
1、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
B
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见于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减低:如尿毒症、肝硬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2、DIC中期( )。
C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疾病、人工流产、分娩等也可出现假阳性。3P试验阴性见于正常人、晚期DIC和原发性纤溶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