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医学中的病因三毒学说与腹诊

下图来自冯世纶教授讲课内容

章太炎在《伤寒论今释》序言中说:“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为读懂仲景书指明了方向。传统意义上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不是病因,最多只能成为诱因。这就和冬天老人、小孩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我们不能说冬天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有一部分老人在睡眠中患脑出血和脑梗死,我们不能说睡觉是脑梗死、脑出血的病因。看似荒唐的推理,却纠缠中医界几千年。

汤本求真在《皇汉医学》“腹证及诊腹法之重要”一文,从“西医”及“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了三毒(食毒、水毒、血毒),论证了“腹者,生之本,故为百病之根”,提出了“诊病必候其腹”,但并未明确“三毒”主要的腹证、腹诊之法。

进来随着对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的深入学习及临证思考,对病因学有所认识,并结合腹诊,对三毒学说做简要说明(肯定不能概括仲景书之全貌,可作为部分临证抓手)。

胡希恕在年的《辨证施治概论》一文,讲解了七部分内容,其中第六节为“论食水瘀血致病”,并明确指出:“食、水、瘀血三者,均属人体的自身中毒,为发病的根本原因”。对食毒、瘀毒、水毒均有论述,但未及专门的腹诊内容。

今择要于下:“食毒:大都不善摄生、饮食无节,因致肠胃功能障碍,或宿食不消,或大便秘结而使废物不得及时排出而促使毒物的吸收,因成自身的一种中毒证,仲景书中谓为宿食者,即食毒的为病”;“水毒:水毒大多由于肾机能障碍而使液体废物蓄积的结果,他如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亦往往使欲自皮肤排出的废物滞留于体内,因成自身中毒证(马培锋注:胡老对表证水毒的发挥)。仲景书中谓为湿、饮、水气者,即皆水毒之属”;“瘀血:瘀血古人亦谓为恶血,它不但失去血液的功能,而反足以为害,故亦可称之为血毒。妇人由于月经障碍或产后恶露不尽,均可致恶血的蓄积。男人瘀血大都来自于遗传、他如外伤、疮痈以及内脏炎症、出血等,亦均可促使瘀血的形成。”

最后胡老总结说:“关于食、水、瘀血的说明和其直接为病的证治已略介绍如上,兹再就其间接致病的作用,即如篇首谓其为发病的根本原因者,进行讨论。人体本有抗御疾病的良能,此在前已有说明,而人之所以发病,概由于患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的自中毒,减弱其抗病机能的结果,即今之所谓传染病,若机体无上述的自中毒,恐亦不能成立。任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此为辩证法的普遍真理。疾病的发作亦不例外,主要不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而是由于机体自中毒的内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病菌、病毒虽有作用疾病,但于抗菌、抗毒旺盛的健康人体,则病菌、病毒无从生存。若其人潜伏有食、水、瘀血等自中毒的存在,则不但减弱其机体抗菌、抗毒的能力,且由于中毒的机体反适于病菌病毒的生息繁殖,以是则传染病乃得发生。总之,凡病的发作,概由于患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的自中毒,其他所谓为病因者,要不外是诱因或近因而已。古人于经久的临证实践中,不但深知食、水、瘀血的毒害,并且有精细的辨之之道,和治之之方,这不是极可珍视的伟大发明吗!”

胡希恕在评注《温病条辨》一书时指出:“阴阳六经者,病变之规律;随证治之者,医疗之大法。温病之名类虽多,不外夹风、夹湿、多热、多燥之变。”也就是明确所谓风、温、热、燥等,均是临证过程中表现出症状的反应,不是病因。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们重新审视、学习仲景书关于三毒病因学说,结合仲景原文描述及个人临证实践、对腹诊的理解,特从腹诊角度对三因作如下说明。当然,这不是全部内容,也不可能涵盖全部内容,全证还要结合仲景的脉证腹诊以识别。

从汤本求真的论述中我们可知,水毒来源于泌尿系统、食毒来源于消化道,瘀血多与妇人月经相关,男性则与遗传、外伤、发热等相关。结合临床、文献学习及仲景描述,用“悸动”的腹诊学内容识别水毒,用“肚脐下压痛”的腹诊学内容识别瘀毒,用“胃家实”的腹证及“心下痞(坚)(满)”识别食毒。

简要腹诊图:

病因——三毒——腹诊——仲景医学。

本周《辨证施治概论》学术讲座学习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engaozhengabb.com/rgyd/8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