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通社记者大程哨哨
时间的马车在清华园里轧过了又一道辙印,骑着自行车、穿着白衬衫的青年模样仿佛还定格在上个年代的照片里。时代加速地向前跑,时代里的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如果说清华五十到七十年代的清华人是为了新中国建设而奋勇开拓的一代,八、九十年代是以诗为梦的白衣飘飘的一代,那么年后进入清华人,则是在新世纪面临无限选择的一代。
这一代,我们暂且把他们定义为定义为「清华零零后」,在新世纪后的清华成长起的一代。
在园子中,有人搞学术,有人做社工,有人擅体育,也有人爱文艺;有人出国深造,有人留校读研,有人干脆转行追求一直以来的梦想;有人在体制内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有人在压力山大的新兴行业里「厮打拼杀」,更有人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燃烧清华人的青春年华。
生活不是既定不变的,世界也不是只有一面。面对时代里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中的一些人勇敢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努力到未知里去闯一闯。而最幸福的是,不论我们做何抉择,背后都有清华给予我们的支持与鼓励。校庆的钟声即将敲响,一起看这群最年轻的「零零后」清华校友同学如何解读「人生」:不一样的筚路蓝缕,同样的精彩纷呈。
创业,不是简单说说而已
▲扎克伯格与他的3D打印头像by紫晶立方
可以「物化每个人的3D梦想」,是王世栋和他的「紫晶立方」的希望。这个年轻的创业团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以几百美元的价格制作出匹敌欧美数千美元级别的3D打印机。
▲扎克伯格、王世栋与陈吉宁
年扎克伯格来到中国,清华X-lab创业孵化器为他准备了一个3D打印头像作为礼物,而这个头像就是由王世栋的创业团队制作出来的。年清华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紫晶立方3D打印」被邱勇校长作为创业的典范提及。也许,创业没有人们所说的那样充满艰难险阻,但其中的波折和为难也不是未经历过的人随便感同身受一下就可以体会的。「如果没有清华,估计干几个月就干不下去了。」——王世栋感谢清华为自己提供了最初的创业平台,更感谢校友们多次在危难之时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年,王世栋从河南省实验中学被保送进了清华,在汽车工程系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留校继续读研的他,在研二的时候到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交流学习。当他在德国汉诺威机械工业展上,真真切切看到3D打印机打出来的工业样件时,他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或许我也可以做一做这个」——本就对3D打印感兴趣的他心里闪过了这个念头。回到学校,跟导师正式沟通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王世栋
今年是王世栋来到清华园的第10年。他在这里学习知识,发展兴趣爱好,感受清华文化的浸润。他在汽车研究所、和未来汽车兴趣团队里进行着自己的科研工作。他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兴趣点,并很幸运地把兴趣爱好与工作结合为一体。休学创业的日子是苦涩的、未知的,但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可能、让人对明天充满期待。他在年的时候拿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成为众学子膜拜的「特奖大神」之一,而性格谦逊的他总温和地说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觉得清华给予自己的太多,而他能给清华的很少。如果以后学弟学妹在创业方面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会像及时对自己伸出援手的校友们那样,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提供相关建议和帮助。
▲刘一锋
在清华园里,王世栋并不是特例,与他一样选择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从14岁就开始太阳能充电研究、在19岁就拿到天使投资的刘一锋,正带领他的「八度阳光」创业团队,积极在全国推广他们所研制的柔性晶硅材料,努力「向太阳要电」。越来越多的清华学子选择自己当老板,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产品。
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的年代,清华为学生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由清华创立并运营的创业相关的网站,为学生们搭建起创意分享空间,提供了有效的创业信息。iCenter清华大学创客空间、清华X-lab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清华创+」、「清华脑泡」……诸多校内组织和平台专注于创客培养、项目孵化、创新能力培养。对清华学生而言,创业从来不是为了一份收入,而是将创新与创造变为现实,做出改变,影响世界。
追梦,何惧道阻且长
年7月8日,电影《大鱼海棠》在中国大陆上映,近22.5%的首日排片比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电影仅上映两天票房就已破亿。这部电影来自于导演做的一个梦,他和他的团队用12年的时间,历经重重困难,终于把这个梦搬上了大荧幕。而这个执着「追梦」的人,就是梁旋。
▲梁旋(右)和共同导演张春
年,梁旋从广西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那时在亲戚朋友看来,梁旋的人生将是一条顺畅的直路:进入中国顶级学府,毕业后谋得一个专业相关的工作,便可顺利开启人生的新阶段,然而他却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热爱动画的他拒绝了亲戚朋友为自己预设好的直路,毅然决然转行,与清华美院的好友张春一起做起了动画。
年,梁旋和张春制作了一部7分钟的动画短片《大鱼海棠》,这就是后来电影《大鱼海棠》的雏形。年,两人共同创办了彼岸天公司,目标就是做中国最好的动画电影公司。
梁旋曾是清华大学星际争霸校队主力,为学校赢下两届冠军。相对于在工科,他更偏爱动画。他在园子里遇到了自己现在的合伙人,一起把梦境变成现实。幸运的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并勇敢地做出了选择。
《大鱼海棠》热映之后,梁旋经常以讲座嘉宾的身份「回家」,跟学弟学妹们分享《大鱼海棠》的整个制作过程和文艺创作的心得体会。
▲郝景芳(左)与刘慈欣
像梁旋一样,执著追梦的清华人并不少。有着物理学与经济学知识背景的郝景芳却凭借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热爱写作的她利用自己没课的时间蹭了众多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课,与格非老师、李强老师等沟通,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知识、寻找灵感。
▲李小璐独唱音乐会
作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在中国录取的第一个音乐硕士,花腔女高音李小璐是「从清华园里飞出的云雀」。在学校的支持下,她可以一边保留在清华的学籍,一边在英国攻读硕士。今年6月,李小璐就要从清华毕业了,以后的她也会继续这个梦,从事音乐相关的工作,把兴趣变成自己的专业。
梁旋、郝景芳、李小璐是十分幸运,同时,也十分勇敢。他们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即便「道阻且长」,也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无论是电影梦、写作梦还是音乐梦,清华都希望你可以为它拼尽全力。愿未来有一天,执著追梦的他们可以带着更好的作品回到「更好的清华」来。
学术,收获成果也享受过程
到新清华学堂看一场《马兰花开》是每个清华人必须「打卡」的一件事。苍茫戈壁,孤寂马兰,以「老邓」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家科研发展奉献一生。今天我们依然牢记「身为清华人,此生已许国」的诺言,但学术与科研道路的底色已经不再只有艰苦与牺牲,更良好的学术氛围与更先进的科研条件,让我们收获成果,也享受过程。
作为新世纪里的第一届9字班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唐城在这个园子里已经呆了快8年,。作为去年的「学术新秀」、研究生「特奖」、「学生年度人物」,「酷享学术」就是他的关键词。
▲唐城在今年「学术新秀」分享会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作为化学工程系四年级的直博生,唐城的研究方向叫做「三维石墨烯材料的高效构筑与储能应用」,他已经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大于,ESI高被引论文3篇,封面(含封底等)论文5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科研在唐城的眼里,天然就是有趣的。他说:「科研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去年的特奖分享会上,他以「研究·生活,就是一场赴宴」为主题向现场数百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他说自己做科研的过程,就是「啃骨头」、「嗑瓜子」、「熬清汤」——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自得其味,一点点积累收获,然后认真思考科研的本质意义。他说自己在「烹调」学术的过程当中,其实在享受科研的状态。
去年年末,唐城接受了新华社采访,他的话被引用在了新年特稿《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写在习近平主席发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贺词之际》中。他说,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当代青年何其有幸。我们今天的舞台空前广阔,新一代人的「长征路」更宽广和光明。
▲万蕊雪(右)与导师施一公
在新的世纪,清华人继续矢志奋斗,教育与科研依然是这座园子的底色。我们这一代人的学术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支持,同时也有了更多选择。公管学院的赵小凡放弃伯克利学位,毅然回国致力于中国公共政策研究,清华人的学术选择更加纯粹;医学院博士万蕊雪三年五篇《Science》,汽车系博士冯旭宁与NASA抢发文章,清华人的科研走在了世界前列。
选择学术,对今天的清华人来说,就是诗和远方。
选择,去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话应该最能体现出清华人的家国情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热情,清华人始终未改变。
年清华水利系本科毕业生张志伟选择去四川从事水利事业。「我就业的原则就是能够有所作为。四川省水能源资源丰富且尚待开发,水电事业作为四川省六大支柱产业必然会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优先发展。作为一个水利人,面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怎能不动心?那里有实现我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机会。」
年清华法学院硕士毕业生徐勃放弃去企业拿高薪或者去律所当律师的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吉林省做了选调生,他在年的志愿填报表上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一直以来,我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社会的建设者。『从农村来,到农村去,农村需要我,我也需要农村』,这个想法,我从未改变。」
年,身为清华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李舒涛与青海结缘。「以前懵懵懂懂,哪里是大舞台,什么是大事业?支教回来后,一切豁然开朗。我知道,自己终归要回到那片土地。」年1月,在同学们为谋得一个好工作而在求职场上奔波的时候,即将硕士毕业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地递交了青海省选调的相关材料。对他而言,这个毕业季,青海的基层是自己的唯一选项。
▲赵江涛在基层
曾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的赵江涛在毕业那年,与一批清华同学一起,响应学校的号召,去了新疆工作,在那里扎根,成家立业。年3月到年2月,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勒乌金村工作的赵江涛,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在南疆的所见所闻,并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