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就是以阅读为前提,以感受为落脚点。要求作者针对阅读的内容,写出自己感悟到的道理。让老师或评委从中看出阅读的质量和感悟的能力,看出写作的水平。读后感还要求作者主要掌握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先叙后议,由叙过渡到议,从这个角度看,读后感是记叙文和议论文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放在八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写作环节,是小论文写作的前奏。
一、选好书目。和荐书台一样,首先就涉及选书,既要避免热门扎推,也要避免浅俗无从挖掘。选择经典著作,或者最新的推荐书目。如选课本推荐的名著书目,务必要有新的角度与独特见解。
二、深度阅读,挖掘感点
边读边批注,借助阅读记录单或思维导图列举一本书的“感点”,除了主题和内容,还可以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或细节、一种独特的表达手法等。对一本书的“感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
如何寻找感点
1、阅读记录单
小学序列化阅读记录单(引自宗莹莹《小学语文读后感模板的设计与运用》)
一二年级:讲述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写或画出感兴趣的人物。
三四年级:我觉得故事主角的某个特点让我印象深刻,文章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这个特点?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主人公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中我明白什么道理?读完文章我的疑问?如果故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怎么办?
五六年级:印象最深的人物、场景、细节,我的感受(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及原因。简单概括全书主要内容(人物、情节、时代背景),读书过程中我会对文章做改动吗,为什么?针对这本书我的观点及文中依据。
2、思维导图(以下2图引自《利用思维导图,助力读后感写作——以我是白痴读后感指导为例》)
三、思维聚焦,提炼感点。
如果第二步还是借助阅读记录单或思维导图打开思路,多多益善,那么第三步就是删减聚焦,捕捉提炼出最能把握、感受最深、最独特的感点。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点或正常作文的立意。是最能体现作者的阅读水平、感悟能力和创意所在。
如何聚焦感点
1、思维导图沿线聚焦
如上图《我是白痴》——人物——彭铁男——叫人同情——被家长质疑——文中依据——我的经历对比。
2、指令词指引
(引自何捷《“读后感”写作指导的多层递进与指令词指引》)
①知识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回答、回忆和认知
选择、罗列、列举、背诵、标记、挑选、概括、命名、引述、图示、回顾、认识、引用、搭配、省略、确认、定义、绘图、编制索引、描述、记录、朗读、计算。
②理解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阐述、解释、证明(涉及对事实进行描述的语言的组织和选择)
评估、判断、推断、鉴定、阐明、说明、联系、复述、分类、挑选、添加、表明、解释、估计、比较、绘制图表、描述、讨论、辨别、阐述、表达、扩展、断定
③应用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证明、构思和解决问题(涉及在新情境下运用事实和原理)
使用、获取、解释、预测、改写、翻译、制造、计算、制定、设计、改变、分类、制表、绘制草图、构建、仿造、排序、分配、应用、转录、判断、解决、排序、凑整
④分析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分析、发现与罗列(涉及将整体分解成部分)
分析、剖析、核算、找出、绘制蓝图、分解、简化、归类、翻译、分类、制作目录、推断、实验、鉴定、校正、优化、排序、概括、优先处理、比较、分离、最大化、最小化、分配、总结
⑤综合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讨论、联系、概括(涉及把新想法重新组合)
明确、组合、认出、绘制动画、预算、混合、安排、复习、修改、形成、加入、构建、结合、创造、合成、讲授、提议、组织、概括、创作、重新安排、描绘、创造、联系
⑥评估层面的动词:引导学生辩论、判断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评估、估计、评价、比较、评论、总结、排列、对比、推荐、评分、拒绝、挑选、测评、调整、选择、判断、推选、猜测、测量、测试、决定、批判、求值、辩论、验证
以《西游记》为例:知识层面的动词“选择”这个词为主,自由选择一个人物、一桩事件、一个法宝、一个妖怪或是师徒共同遭遇的一次经历等,写一篇读后感。“罗列”这个词为主,可以罗列人物、事件、兵器、妖怪来历等。分析层面的动词“分析、剖析”这个词为主,可以写我来解读悟空的内心。应用层面的动词“预测、改写”这个词为主可以写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分析层面“分类、比较”和综合层面“联系”组合,比对三个徒弟各自特点及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例子来写读后感。
3、勾连俯视,将感点引向思维深处
我觉得初中分析类读后感很像一个简版的读书小论文,一个主题版的读书小论文。上图是读书小论文的标题,把“试论、解析”这样的专业字眼去掉,不就是读后感吗。
既然如此,那感点的提炼就很像读书小论文的选题。
A.陶莉老师《基于审辩式思维发展训练的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中就认为“怎样选出新颖、有价值的论题,以及如何对论题进行论证,是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难点”读后感的难题也就是感点的提炼,是类似的麻烦。她提到以下促读提问策略。
①定义性问题。例如:“什么叫做希望?”针对书中的重要概念,自己的理解提出解释或举例说明。
②证据性问题。例如:“祥子为什么会拒绝高妈提出的放高利贷的要求?”从文本中寻找各种可靠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加以质问与挑战de。
③价值性问题例如:“怎么评价虎妞对小福子的‘帮忙’?”列举事例与道德价值观去思考相关答案,作开放性思辩。
④预测性问题。在读到某关键情节时,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节或故事走向。从已知的人物性格或情节线索中找到证据,来支持自己的预测。
⑤假设性问题。例如:“如果祥子不执着于买车、拉车,那是不是会改变他悲剧的命运?”针对假设的问题,提出合理答案及理由。
B.谢红卫老师提到选题三原则——“小”“清”“新”。“小”是指切入点要小,难易适中;“清”是指想清楚要研究的问题;“新”是指最好有一点新意。她在《浅谈《西游记》阅读中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策略》中提到用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的办法把书本横向、纵向、前后联系起来,甚至能够俯视书本,联系社会和现实去思考选题,如《为什么孙悟空破坏不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妖怪战力评比》《菩萨心肠》《强大又可怜的孙悟空》《众里寻他千百度———唐僧作为取经人选的原因分析》《论沙僧的作用》《浅析小白龙加入取经团队的前因后果》等(这些是从《西游记》内容生发出来的思考)。《浅析“孝”在〈西游记〉中的体现》《由“唐僧肉”到“长生不老”看人生目标的实现》《论颜值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原来都是一场戏》《从孙悟空百年孤独看人生磨炼》《论“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浅析〈西游记〉中的尊师意识》《免死———有后台的妖怪》《孙悟空———强者的背后》(这些是联系社会现象和人性特点进行的思考)
C.付冬薇老师《培养学生做思维高手——初中生读书小论文写作谈》谈到小论文选题要体现思维深度,这也值得读后感借鉴。
四、例文:
王小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我不相信人会有所谓的“命运”,但是我相信对于任何人来说,“限度”总是存在的。再聪明再强悍的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也总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亚哥不是无能之辈,然而,尽管他是最好的渔夫,也不能让那些鱼来上他的钩。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象最好的农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猎手久久碰不到猎物一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限度,仿佛是命运在向你发出停止前行的命令。(点评:引的环节和议的环节放在了一段。感点很独特,因为《老人与海》能讲的一定是老人圣地亚哥的顽强精神,“人是不可以打败的,你可以把一个人消灭,但你就是打不败他”这句名言太震撼了。事就是这个事,理就是这个理,清楚的摆在这,无法独特,王小波却另辟蹊径,选了一个独特的角度——限度,在突破限度中彰显精神,立意上有点反弹琵琶的意思。)
可是老人没有沮丧,没有倦怠,他继续出海,向限度挑战。他终于钓到了一条鱼。如同那老人是人中的英雄一样,这条鱼也是鱼中的英雄。鱼把他拖到海上去,把他拖到远离陆地的地方,在海上与老人决战。在这场鱼与人的恶战中,鱼也有获胜的机会。鱼在水下坚持了几天几夜,使老人不能休息,穷于应付,它用酷刑来折磨老人,把他弄得血肉模糊。这时,只要老人割断钓绳,就能使自己摆脱困境,得到解放,但这也就意味着宣告自己是失败者。老人没有做这样的选择,甚至没有产生过放弃战斗的念头。他把那条鲨鱼当作一个可与之交战的敌手,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限度之外的战斗,他战胜了。(点评:联的环节,列举挑战限度的第一例,作者先回顾书本列举和描述书中老人挑战限度的例子,再假设推断,进而触及老人精神层面。)
老人载着他的鱼回家去,鲨鱼在路上抢劫他的猎物。他杀死了一条来袭的鲨鱼,但是折断了他的鱼叉。于是他用刀子绑在棍子上做武器。到刀子又折断的时候,似乎这场战斗已经结束了。他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武器,他又遇到了他的限度。这时,他又进行了限度之外的战斗:当夜幕降临,更多的鲨鱼包围了他的小船,他用木棍、用桨、甚至用舵和鲨鱼搏斗,直到他要保卫的东西失去了保卫的价值,直到这场搏斗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时候他才住手。
老人回到岸边,只带回了一条白骨,只带回了残破不堪的小船和耗尽了精力的躯体。人们怎样看待这场斗争呢?(点评:联的环节,列举挑战限度的第二例,作者依然先回顾书本列举和概括书中老人挑战限度却又接二连三的遭遇限度的例子,设置悬念。)
有人说老人桑地亚哥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尽管他是条硬汉,但还是失败了。
什么叫失败?也许可以说,人去做一件事情,没有达到预期得目的,这就是失败。(点评:摆出他人观点,进入驳论)
但是,那些与命运斗争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却天生地接近这种失败。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鱼来咬他的钩,于是他常常失败。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这个词还有另外的含义,即是指人失去了继续斗争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类向限度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失败。而没有放下手中武器,还在继续斗争,继续向限度挑战的人并没有失败。如此看来,老人没有失败,老人从未放下武器,只不过是丧失了武器。老人没有失去信心,因此不应当说他是“失败了的英雄”。
那么,什么也没有得到的老人竟是胜利的么?我确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胜利就是战斗到最后的时刻。老人总怀着无比的勇气走向莫测的大海,他的信心是不可战胜的。(点评:有点像鲁迅《拿来主义》,先反驳对方观点,失败是安于限度没有斗争,是屈服于限度,显然老人是不在此列的。接着摆出自己的观点——与限度斗争到最后一刻就是胜利。)
他和其他许多人一样,是强悍的人类的一员。我喜欢这样的人,也喜欢这样的人性。我发现,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事情当作人性最可贵的表露:七尺男子汉坐在厨房里和三姑六婆磨嘴皮子,或者衣装笔挺的男女们坐在海滨,谈论着高尚的、别人不能理解的感情。我不喜欢人们像这样沉溺在人性软弱的部分之中,更不喜欢人们总是这样描写人性。
正像老人每天走向大海一样,很多人每天也走向与他们的限度斗争的战场,仿佛他们要与命运一比高低似的。他们是人中的强者。
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人类在与限度的斗争中成长。他们把飞船送上太空,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
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强者与弱者的命运是不同的。弱者不羡慕强者的命运,强者也讨厌弱者的命运。强者带有人性中强悍的一面,弱者带有人性中软弱的一面。强者为弱者开辟道路,但是强者往往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鱼一样。
《老人与海》讲了一个老渔夫的故事,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我佩服老人的勇气,佩服他不屈不饶的斗争精神,也佩服海明威。(结的环节,回到书本。)
风雨中的骆驼人生
——读《骆驼祥子》有感
初二(7)班王禹皓(选自西湖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