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8
最近开读这本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挺不错的,文字翻译得很顺畅,思路清晰且充满想象力,这是我喜欢的类型,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形散而神不散。和以往那些平铺直叙的史书不太一样,作者的视角更加的宏大和深刻,让人印象很深。
他的这本书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这条线索不同于以往的一些历史分段的逻辑,比如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作者的这种划分方法更加贴近实际,这本书和之前读到过的另一本书有类似的一些东西,这本书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我想赫拉利应该是参考了一些这本书的观点的。
最近读完的是本书的第一章节“认知革命”,我们人和动物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我们能够做“抽象思考”,而动物只能完成“具象思考”,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些抽象的概念,这些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然后我们能够用这种抽象出来的概念建构出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共同体”或者“组织”,以及相应的一些规范,比如“国家”、“民族”、“公司”、“宗教”……或是“信仰”、“法律”、“价值观”、“正义”、“忠诚”、“平等”等等等等,动物的大脑里想的都是具体的事物,比如狮子、河流、树叶、草、太阳,它们无法想象出一些并不存在的东西来,因此动物的世界就无法像人类那样创造出文化、文明来,因为文化与文明这些东西很多都是一些大家形成了集体共识的故事,就比如说一家公司,公司是什么?是办公室?还是员工?或是一套按照法律来运转的制度化的结构?或是某种价值观与信念?最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单独拿出来都无法构成一家公司,只有当人们认可这是一家公司的时候,它就是一家公司,即使这家公司连办公室都没有,平时就是分布式的办公,甚至就在家里办公,也不需要打卡考勤什么的,大家都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和约定好的权、责、利在行事,不需要太多的公司的形态,也一样在完成公司的业务和职能,因为参与公司办公的工作人员认可这是一家公司,而他们的客户也认可这是一家公司……这很有趣,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的类似的“共同体”,比如国家,你生活中看见的是土地,是人,是各种规则和法律,是建筑,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国家这种东西,它只是一个大家共同的产生了认同的想象出来的以及被各种要素所构建起来的“共同体”,这是我们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些抽象的事物,来形成一条链接人与人的纽带,从而形成一种庞大的共同体和组织,进而获得一种巨大的力量,智人从单个的个体来看,根本就不是各种猛兽的对手,甚至还不是人类的其他兄弟种族比如尼安德特人的对手,但是智人拥有的能够进行抽象思考并进而建立起一种超实体的组织的能力,这是智人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叫做《从混沌到有序》,里面提到了“自组织”的概念,我在想,动物其实都或多或少具有“自组织”的能力,比如大海里的沙丁鱼,它们能够在无意识中就形成一种庞大的鱼群结构,从而增加单个小鱼的存活概率,很多时候看上去是牺牲了一些鱼儿,但是却从总体上保住了种群的存在,类似的比如蚂蚁、蜜蜂等等,都是如此,自组织这种现象真的很是让人着迷,甚至可以推论到遥远的基因产生的时代,基因最初是存在于原始的大海之中(原始汤),那个时候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的单个基因个体,之后基因之间开始形成了“自组织”,逐渐有了基因的螺旋形结构以及外在的躯壳,进而发展出了生命,生命就是源于这种微小基因片段的自组织行为,而智人通过这些抽象的概念“自组织”成为了一个个的超维度的“共同体”,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更加宏大的生命现象,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成为了一个个的螺丝钉,很神奇吧,当初基因片段通过自组织行为逐渐进化成为了一个个的生物体,而如今生物体之间则通过抽象的具有共识的概念而形成了更加庞大的组织、共同体生命体,比如基督教、帝国、公司、集团、联盟……
作者其实对人类是带有一定的批判性的,因为人类的崛起,生物多样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类可以说是生态平衡的最大的破坏者,而且人类对同类之间也极其残忍,太多的战争、杀戮充斥着人类的发展史,我也对此很是认同,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是很强大,但是也造了很多孽,至今人类也做不到种族间的和平共处,总是有着很多偏见、仇恨、压迫、排斥、杀戮等等行为,所以人类发展到如今,还是算得上很强大,但是却称不上伟大,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发生在人类世界的悲剧,我们对此还无能为力。
.7.21
读完了第二部分,农业革命。第一次听到农业革命相关的东西是在看《枪炮、钢铁与病菌》这本书的时候,个人感觉那本书写的农业革命比这本书更加详实。智人在进入到采集、狩猎社会后,逐渐开始在一些区域进入到了农业社会,大概就是在一些大河流域,北温带,气候、温度、水源、地理环境都比较适合的地方,这些区域有大量的可供驯化的动物和植物,这个历程影响深远,因为有些大陆上并没有太多可供选择驯化的动植物,也就无法形成发达的农业社会,以至于到了近现代,这些区域的文明发展程度也是要低于农业高度发达的地方的,这个很好理解,农业比较发达,才能供养出大量的人口,以及形成庞大的帝国和文明,而那些偏居世界一隅的区域,由于无法大规模驯化各种动植物,农业也就发展不起来,人口也上不去,所以很多地方到了近现代都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比如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土著;
作者虽然写的是“史”,但是他的写史风格别具一格,和我们以前看过的各种体裁的史书都不大一样,他并没有写那些在历史学家那里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东西,比如王朝的更迭、帝王将相的事迹、器物的革新演进、各个势力的此消彼长等等,他致力于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写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和全球通史也不一样,作者将人类看作了一个整体,从上帝的视角看这个物种在漫长的时间中的演化过程,这是作者的新意所在。他比较擅长写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些底层原理和逻辑,从而只用了这么一本书就将整个人类到如今的历史写了出来,因为他并没有用放大镜挨个观察某某时间发生了某某事件,产生了什么什么影响,他的思路比较凝练,从一些共性的地方着手,依我看,有点用“哲学”的思路在“写史”,他给我们提供了思考历史的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不错。农业社会比起过往的采集涉猎社会,有了更多的聚集人口,人多了就会面临各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那么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何种方式相处呢?就像大海里的沙丁鱼、地上的蚂蚁、以及忙碌的蜜蜂等等,个体的数量一旦多了,就涉及到会以某种无意识的形式形成一定的组织,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关于“自组织”的思考,这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可以参考另一本大神级的书籍《从混沌到有序》,于是,在完成了农业革命之后,众多的部落、氏族产生,人口暴增,各个小型的共同体之间也开始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与融合,最后逐渐形成了一些更大的共同体,比如国家。而秩序也逐渐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这些秩序是由人们想象出来的,所以国家就是一个由大家一起想象出来的秩序所建构起来的,大家遵从共同的信念和规矩,那么人与人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就有了一种秩序结构,知道自己在这个大的共同体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行为的规范,于是,一个个的帝国与文明就在各个农业发达的区域建立起来了,其实我们到如今的历史中,大部分都是讲的农业文明时期的历史,最主要的就是各个王朝的兴起与衰败,各个势力的膨胀与收缩;在这些想象出来的秩序中,我认为最为壮观的就是宗教这种现象,宗教也是人们所想象出来的一种信念,你相信它,对它有信念,那么它就是存在的,可以影响到你的,而如果你相信它,对它没有信念或者改变了信念,那它就不存在了,对你就没有什么影响了,宗教就是一种信念系统,让对它持有信念的人们有了一种精神上的秩序,你看,秩序总是会在混沌中自发地产生,或许,这就是一种生命现象,一种反熵增的现象。作者还提到了文字系统的出现,这也是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为什么文字系统会出现在农业文明中呢?这可能和私有化有关,在采集、狩猎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四海为家的状态,属于自己的私人物品不多,而且整个人类也才从动物分化出来不久,组织程度比较低,需要记录的东西也很少,人们口口相传基本上就可以满足了;而进入到农业文明社会中后,产生了大量的可以储存起来的物品,人们需要用一套书写系统来记录这些物品,比如某年某月某日,纳入国库羊多少只、小麦多少多少……或者像中国的甲骨文,用来占卜和记录一些事件。总的来说,在人类进入农业文明社会之后,人口增加了,国家逐渐形成了,社会活动逐渐丰富了,相应的信息就过载了,人类过往那种简单的语言系统就满足不了如今庞大的社会生活产生的巨量的信息和数据了,所以文字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
.7.24
接下来的第三部分,主题是“人类的融合统一”,作者认为这是人类的发展方向,回顾历史,也可以看到,的确是这么在走的,最初人类散居在世界各地,形成很多小型的聚落,之后不断整合壮大,又逐渐形成了部落、氏族、国家等等更大的共同体,而国家之间也会发生一些兼并战争,这也是一个强势融合的过程。作者提到了三个促进了人类融合统一的因素:金钱(商业)、帝国、宗教。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贸易,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发展起来的贸易,这些都像是一条纽带使原本彼此孤立的人类群体链接了起来。另外就是对金钱的认知与态度,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有着基础的共识,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或是有着怎样的文化与价值观,在对待金钱上都是共通的,金钱的本质就是各种有价值的事物的标尺和交换介质,表面上人们交换的是金钱和物品与服务,实质是价值与价值的交换,金钱是没有什么实在的用处和价值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将自己的价值物换取金钱呢?
这还是涉及到人们的共同的“信任”、“信念”,金钱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当这种信用、信念、信任崩溃了的时候,金钱就只是一张废纸,只要能够塑造起人们的共同信念,哪怕是树叶也可以变成金钱。
帝国是怎样的一个东东呢?帝国打破了各个彼此封闭的文化孤岛,将这些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不同的民族之间的隔阂打破,然后强制性地揉在了一起,这个过程对于彼此混合的共同体来说可能是个痛苦的过程,是一个铁与血交织的过程,不过几百年后,那些融合在一起的不同的共同体的后代却在怀恋往昔的辉煌,就像经历了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的隋唐,迎来了盛极一时的时刻,而之后的人们则还对此津津乐道,似乎忘了当初各自先祖彼此厮杀的悲催历史;再看印度,泰姬陵源于伊斯兰的征服者;而如今的印度政治、语言则拜大英帝国所赐,这些都是如今的印度人引以为豪的,可是当初却是他们的祖先拼命反抗的。历史并无什么正义,正义这个词也不过是人类头脑中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帝国的扩张与征服,使得地球上的各个散乱的政治体得以整合,而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近,近代的人类史,就是西方各个帝国的扩张史、殖民史,也是全球化正在逐渐形成的历史,虽然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但是却从客观上将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了一体,技术与文明得到了扩散、现代性得到了扩散,在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无法去给予太多的主观上的是非评判。历史并无正义,而人类的融合与统一也并不是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的,就像基因通过自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肉身共同体,这就是我们一个个的人类,而我们人类也在通过某种自组织的形式构建起一个更加宏大的共同体,比如民族国家,或者宗教,这实际上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过程,就像一只沙丁鱼,当它汇入沙丁鱼群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集体无意识运动的一员,跟着庞大的鱼群运动,这个时候,共同体的利益就高于了个体的利益了。
宗教这种东西在早期的采集狩猎社会是以“泛神论”的形式存在的,那个时候的人类信奉万物有灵,这和人们所处的环境有关;而后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又开始转向“多神论”,比如掌管风雨的神、掌管战争的神、掌管爱情与婚姻的神……,而后一神论又发展起来了,这个时候人类建立起了更加庞大的国家甚至帝国,需要的意识形态就更加简单有效了,总的来说,宗教这种意识形态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也反作用于环境,就像基督教新教,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生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期,并且也适应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大发展,而之前的天主教则起的是阻碍作用。宗教,尤其是一神教的发展,使得人类在精神领域也有了一些基础共识,这也是人类逐渐融合、统一的一种力量。商业是人类在经济上逐渐融合、帝国使人类在政治上逐渐融合、宗教使人类在精神上逐渐融合,当然,这个过程是崎岖的,甚至是螺旋式上升的,就好比如今,全球化退潮,民族国家冲突加深,这其实就是大融合之前的大冲突时期,融合从来就不是那么轻描淡写可以搞定的,就像氢气与氧气要融合成水,那它们也是要经过剧烈的燃烧的,人类的融合也更是如此,所以身处其中的我们也有时候深感无力。
.7.28
前现代的知识体系有个特点,那就是它相信和假设自己是全知的,或者说这种认知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闭环,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这个系统无法增加新的知识了,都认为前面的神、圣人、先知等等已经把我们人类该要知道的都已经知道了,我们这些迷途的众生有什么不清楚的就去请教他们即可,如果有一些认知边界之外的东西,那这些东西都是不重要的,不需要知道的。这种封闭式的知识系统使得人类的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太多的进步,那个时候,西欧处在基督教的知识系统中、中东和西亚等处在伊斯兰教的知识系统中,东亚处在儒家的知识系统中……我们从熵增定律就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封闭式的系统,如果无法和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物质上的交流,那其内部的混乱度就会逐渐增加,直至崩溃,就好比一个人要是不吃饭、不呼吸,那就很快会完蛋,因为人体也是一个开放系统,一旦封闭、内卷化,那很快就会耗尽自己系统内部的东西,从而维持不住系统的存在而崩溃掉。所以,人类文明在年左右,迎来了转机,在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发生了一些变化,这种变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人们开始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是的,科学发展的前提不是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各个领域上的无知,这样才能在以往的封闭系统上凿开一个洞,进入一个新的增量空间,在寻求新知的海洋中游荡。
科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以前的人们是“拜上帝”,而如今很多人改变了信仰,转换为了“拜科学”,其实都是一样的,人的头脑中总会信仰点什么,总会充斥着不同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基本上也是和当时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关。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进行的,科学研究需要资金,需要创造和提供一些条件,而这些研究条件并不是科学家能够自己解决的,所以科学和政治往往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就和帝国的扩张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比如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素材,就来自于帝国扩张过程中需要对各个殖民地的物种、资源等进行科学考察;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都是科学家和帝国军舰的结合,一般情况下,帝国在对外的探索和扩张中,也会带上一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得到了扩张,科学认知也积累了素材,得到了提升。所以现在想来,科学知识或许是纯粹的,但是科学发展的过程其实是政治意志、国家意志的延展,就好比如今,咱们中国已经将科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这绝不仅仅是科学家能够做到的,需要的是国家机器的支撑和创造条件。未知的领域和路径有很多,或许科学家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只有一部分得到了支持,这部分往往就发展得比较好,因为有着更多的资源倾注在上面,就会聚焦更多的人力物力,产生更多的实践和认知,从而科学的成果也会更多。
作者提到了资本主义,“资本”和“财富”的区别,这很有意思,以前我也一直搞不太懂,资本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而财富则是指的那些埋在地下、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资本主义的教条里,最神圣的一条就是:赚取的利润,必须再投资于提高产量。很好,过去的地主、贵族等之所以不是资本主义者,并不是他们钱不够多,财富不够雄厚,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将自己的财富进行资本化,他们的财富只是用来让自己的家族享受、消费的,这些财富对于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价值等毫无关系。这让我们想起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说法:人们通过营私而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价值最大化,这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者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不断地将自己赚取的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这样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给了别人养家糊口的机会;我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也促进了相应的供应链的需求;通过我的工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服务,也满足了这个社会的相应需求;资本主义者就是这样,初心是以自己营利为目的,但是却在客观上为整个社会带来了价值,这就是现代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信条。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本家、企业家,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一群忙碌于不断的“价值创造”的人,他们赚的钱或许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钱用来满足自己的消费,但是大部分的利润又马不停蹄地进行再资本化,将这些利润转化为了进行“价值创造”的背景。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说,其实他们是一群还不错的人,只是需要一定的制度上的约束。比如过去的黑奴贸易,也是资本主义营私对的目的,但是却制造了大量的悲剧,再比如英国佬的鸦片贩卖,也是源于这群人,资本是逐利的,这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对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看如何去驾驭这种力量。
.7.30
OK,基本上这本书就读完了,作者最后提到了关于“快乐”的话题,是啊,历史在不断的演进中,现在的我们和以前的智人祖先比起来是否更加快乐了呢?不见得,从生物学、化学的角度,快乐可能只是体内在某种刺激下分泌的一些激素或者微量的元素,比如多巴胺、血清素、催产素之类的,而不同的人体质不同,自然在对快乐的感知上就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快乐阈值比较低,很小一件事就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满足,而有的人则很难感到快乐,所以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和古时候相比,人们并没有变得更加的快乐,毕竟,历史的演进有着其更加宏观的逻辑,生于其中的个体的主观快乐对它来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幸福与快乐这件事是基于我们人类自己的视角,这是人的主观欲望和想法,历史即使从明天终止了,整个人类甚至所有生物都全部消失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它自有它运行的逻辑。除了从生物学和化学的角度来思考幸福与快乐,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快乐和幸福,有时候是被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所赋予的,比如一个在工地搬砖的父亲,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他是痛苦的,但是他有一个正在高考的女儿,成绩很好,准备报考清华大学,而他可以通过在工地干活支撑女儿的学业,那么这一刻,他又感到的是快乐和幸福的,以至于忘记了身体上的痛苦。不过,佛学关于幸福与快乐的看法我认为可能更加高明,它认为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正是因为我们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