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大概因年少,到底未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想来有些书,需要阅历,读起来才有滋有味。
早有耳闻《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但一直未拜读。
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主角高加林从教师被撸成了农民,又从农民成了干部,最后又回到农民身份,以及与巧珍、黄亚萍间爱情纠葛的故事。
我认为,所有的书,说成了这样的梗概都是没意思的。
听说有人读了此书后,如醍醐灌顶,以后成了成功人士。我这普通人,不想那么多,但翻开后,竟也放不下,或感动、或惋惜、或愤愤,百般滋味涌上心头。
看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看书时要将自己代入角色,在那些境况下,主角怎么做,若是自己又会怎么做。思考得多了,也就成长了。
这话很有道理。以前看书缺少思考,所以走马观花,了无痕。
????
????????????1
App上看的此书,(这样的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因此已加入购物车,准备买纸质书。)很多人写想法,扫了几眼许多人不喜欢高加林,气愤嘲讽。
可我发现,只要将自己代入他的位置,就再难开口讥讽。
从一个体面的教师,被走后门的挤下成了落魄农民。(从不识字的巧珍刷牙被围观、嘲笑事件就可看出当时农民地位。)
巨大身份转变下,失魂落魄、颓废沮丧。因年轻,未经历过生活的大锤打击,像极了每个普通人。
一个月后,出门卖白蒸馍那段,张不开口吆喝,躲躲闪闪,偏又遇到同学,觉得难堪,自尊心作祟下找借口遮掩,一整天未卖出一个白蒸馍,现实得扎心。
此种绝望下,漂亮善良的巧珍,勇敢表白,喷涌的热烈真挚的爱,感动了他,成了他的救赎。
虽然他以往瞧不起不识字的村姑。
一方爱得全心全意,一方开始于感动。正是这份差异,为分离埋下了伏笔。
我想在人生低潮时,收到如此热情可爱的姑娘的示好,大部分男士哪怕知道自己不爱,也会接受,就如高加林。
哪怕很多人在评论里鄙视高加林高升后,选了家境好,有助他前途,与他有共同语言的黄亚萍,弃了巧珍。
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展现道德,自己面临那样选择时,又有几个人能做得比高加林好?
所以越发觉得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人难得。
????????????2
高玉德叮嘱高加林,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对把他儿子撸了的高明楼,要笑脸相迎。
有人说这是农村人的懦弱,可我觉得很有生活智慧。尤其当时背景下,为官一方的简直是土皇帝,想整个小老百姓,太简单了。
哪怕现在,脾气比本事大,也成不了事。
对农民的身份,从抗拒鄙视到接受,也只是因生活二字沉甸甸,只能勇敢面对,才能从深渊走出。
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高加林当官的叔叔回来了,马占胜变了嘴脸,和高明楼商量,又走起了后门,只是此次受益者成了高加林。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高加林去了县城,当记者,出尽风头。
身份不再是农民的他,黄亚萍觉得配得上自己了。
在确认过能和自己爱的高加林开始后,甩了对她掏心掏肺好,且双方家长基本达成统一意见的结婚对象,张克南。
被出局的巧珍,分手那刻的话,更衬托了高加林的不堪。
两人理所当然恋爱了,时潮又高调。
然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张克南妈妈举报高加林,哪怕高加林有真才实学,在职期间可圈可点,也被清算处分,又成了农民。
高加林年纪轻轻,已起起伏伏,还是老光棍德顺有先见之明。
是的,内心有温度,做事有原则,就是极好的普通人了。
????????????3
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悲剧。
一方觉得自己卑微,又全心爱着那个自己觉得高攀的对象。
而高加林,感情起于感动,未入心。成了干部的他和巧珍没了共同语言。
虽然门当户对是老调,但我一直觉得有一定道理。
在处于恋爱关系时,尚且可以说没共同语言、自由、找真爱,都结了婚,对方又无错的情况下,就为了遇到的“真爱”,而离婚,就不可原谅了。
因很多人结婚后,总会遇到另外的“真爱”,还美其名曰爱情,曰自由,太讽刺。
在谈到婚姻时,想到爱情的同时还应该想起责任。论人的自私,哪个朝代比得上现代?
巧珍是金子,纯粹又善良,生活中几不可见,而黄亚萍生活中见得多。
巧珍当然比黄亚萍讨人喜欢。
可实际上,哪怕嘴上骂咧咧,多数人选择时,都会偏向黄亚萍。
?????????????4
极喜欢路遥笔下的景色描写。
因一直在农村长到15岁,虽然南北有所不同,但作者的描写轻易能将人拉回那个时候。
那场“粪架”,看得人既好笑又心酸。
当初在村里时,爷爷连上厕所都要特意去叔叔家的。
感觉过去很久,原来回首也只是十几年,生活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笔下所有的人物都立体,没有绝对坏的,哪怕是那个举报高加林的尖锐妈妈,也可看做是出自对儿子的打抱不平。
每个的细节描写,都深入人心。
没有英雄人物,充满现实的生活气息,因此越发发人深省。